音乐生活报

  

上海滩经典 民国好声音

发布日期:2019/6/4 16:00:49    
  

上海滩经典 民国好声音

   上世纪40年代中后期由媒体和听众评选的“上海滩七大歌星”:周璇、白虹、龚秋霞、姚莉、白光、李香兰(山口淑子)和吴莺音,是当时上海最具知名度的七位流行歌星。她们在歌坛的成功得益于年轻靓丽的外表及老师的栽培,但更多的是她们不倦的学习不断努力提高演唱技巧得来的。她们风格各异,各具魅力,为我们留下了既富有时代特色,又极具个人风格的歌声,也为上海时代歌曲的鼎盛做出了重要贡献。

    “金嗓子”周旋

   周璇,中国电影女演员、歌唱家,属“七大歌星”之首,当时在上海地位最高、影响最大的明星,歌影双栖且均非常成功。

   1920年,周璇出生在江苏常州,1931年秋进黎锦晖主办的明月歌舞团。“九一八”事变后,在一次演歌会上满怀激情地歌唱《民族之光》一曲,受到观众热烈欢迎。随后,黎锦晖为她改名为周璇。1932年春,加入新华歌剧社。1934年,在上海各家广播电台联合举办的歌星比赛中,被称为新发现的小歌星,赞美她的歌喉“如金笛鸣、沁入人心”,从此,“金嗓子”便成了她的雅号,时年方14岁。

   周璇的名字是国语流行歌曲史上一个金字招牌,她最大的优势就是拥有一副名副其实的好歌喉,不仅音色细嫩、音质甜美,而且吐字清晰,经过麦克风传出来更是委婉动人。就是不爱听国语流行曲的人,也会对她那清新婉转的歌喉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她在影片《马路天使》演女主角小红,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在旧社会受尽侮辱和损害,却对前途抱有美好理想的歌女形象。在影片中主唱的两首插曲《四季歌》和《天涯歌女》,多年来广泛流传。

    周璇可以说是中国轻声、气声唱法的“鼻祖”,她运用传统的声乐发声方法,借助于话筒,创造出一种自然真切的演唱风格。她不仅开创了把嘴唇紧紧地靠近话筒的演唱方式,还把这种会话式的、自然发声的方法运用到了舞台上。以往歌手唱歌都是拉开嗓子大声唱,而周璇却巧妙地利用话筒轻轻地唱,她唱歌讲究字正腔圆、柔和缠绵、娓娓动听。

   周璇的歌声有种张力,有些歌曲是一种呐喊!她的歌路非常宽,纯真、温暖,是她歌声中不变的灵魂。“我爱唱歌,比爱我的生命更甚。”周璇在音乐中找到了精神依托,在唱歌时寻到了无穷快乐。她的歌声有情趣、有幽默感。她将民歌韵味和流行节奏融合得特别好。她的声音永远那么干净无暇,获得“金嗓子”的美名。整体而言,周璇的歌声装饰音、上下滑音较多,偶尔用长切分音,高音段落与低音段落对比明显,形成婉转、轻柔、松弛、甜美的风格。她演唱的作品十分自然纯朴,没有任何的修饰和矫揉造作,不逢迎、不附和,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唱出自己的独到之处, 用自己的真实体会去表现一个人物、一份感情, 从来不会拘泥于某种形式。在她的歌声中有诗情、有画意,她唱的风、花、雪、月可以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引领人们进入真、善 、美的境界 。所以唱周璇的歌,滑音不要太多,千万不能油腻,朴实自然,敏感细腻,生命花开的歌唱。周璇说:“我的一生是为唱歌而活。”三十多岁的她便离开了人间,但是她的歌声、她的电影永远留在了后人的心里。 百花齐放,各有千秋 

       姚莉——银嗓子

   姚莉,1922年生于上海。她是周璇的粉丝,13岁时,因甜美的歌声被周璇和严华赏识而加入百代唱片公司。随后,姚莉凭借严华为她创作的《卖相思》一炮而红,成为仅次于周璇的“银嗓子”。邓丽君视她为偶像,不仅多次拜访,更翻唱了她众多的歌曲。

   姚莉因试唱歌曲和著名音乐人陈歌辛熟识,陈歌辛也为她创作了大量经典歌曲,如中国第一首流行于国际的《玫瑰玫瑰我爱你》,成为一代人回忆的《苏州河边》,过年神曲《恭喜恭喜》…… 

       龚秋霞——歌坛大姐

   经典儿歌《卖报歌》,是被龚秋霞唱火的。她的歌喉甜润婉转,同样有“银嗓子”的美誉。她率先在电影中自演自唱,开创了影歌风气的先河。她那温婉纯朴的歌声,亦吸引了不少当时的名家为她作曲。如今,《秋水伊人》《蔷薇处处开》《溜冰曲》等作品都已经成为了时代的记忆。 

       白虹——多面手

   白虹,原名白丽珠。她11岁步入十里洋场,15岁力压周璇成为沪上风光无限的当红歌星,26岁举办了内地歌星中的第一个个人演唱会,但30岁便匆匆结束了自己歌、影、剧三栖巨星的演艺生涯。她是当时歌坛难得的多面手,《郎是春日风》的妩媚,《且听我说》的妖艳,《疯狂乐队》的诙谐,都令人难以忘怀。 

       白光——泼辣豪放

   比起金嗓子周璇、银嗓子姚莉,白光是进入歌坛最晚的一位,却以其泼辣、豪放的风格在当时歌唱界独树一帜。她的声音中,有那个时代的独特之音;她的剧照中,是不符合年纪的老练风情。很多人都被她惊人的魅力所吸引。由她演唱的《如果没有你》《莫忘今宵》《等着你回来》等歌曲,让很多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怀念了一辈子。

        吴莺音——抒情幽怨

   对于很多人来说,像《明月千里寄相思》这样的名曲,更熟悉的应该是著名歌星徐小凤的版本。但其实这首歌的原唱,正是吴莺音。二十四岁那年吴莺音被在唱片公司工作的作曲家黎锦光看中,录制了第一张单曲唱片《我想忘了你》而走红。吴莺音的歌声别有风味,爽朗中带有鼻音,擅长抒情幽怨的歌曲。 

       李香兰——神秘妖艳

   李香兰原名山口淑子,因认父亲的中国同学李际春为养父,因此得名李香兰。1942年,进入上海歌坛的她唱着《恨不相逢未嫁时》《海燕》等歌曲红遍中国,更以一曲《夜来香》,成为了永恒的经典。

   就是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滩风雨飘摇,暗流涌动。民国上海流行歌曲以其独具特色的音乐形式与审美特征,为国人提供了前所未有的音乐审美体验;浮华、纷争、战乱、躁动……那里的人们常常带着一种复杂的情感。但也许,又是这样的一个年代,以其兼容并蓄的创造力成就了一代流行音乐的经典。也就是在那个年代,才能诞生诸如周璇,姚莉,李香兰等这样的传奇歌星,才能孕育一首首永不过时,至今广为流传的经典歌曲。 

 民国时期的

流行音乐

   旋律是音乐中极富魅力的要素,它以抑扬顿挫的音响韵律表达各种情绪。其实旋律本身就极富个性色彩,体现出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音乐风格。旋律以其灵动多姿、起伏运动的特性在歌曲中徜徉流动,为其添姿添彩,传达各种情绪意蕴,并体现着流行歌曲的个性化风格。

   在歌曲之中,旋律与歌词间存在着相互配合、相互对应的固定关系。一首歌曲的旋律必须与歌词所传达的思想内容、情绪情感相适应,两者相互融合、契合无间才能将情感表达得生动而真切。

   民国流行歌曲产生于上海地区,并能为上海社会各界人士所接受,正是因为符合了这两个基本的审美标准。这些歌曲糅合了中国民间音乐的成分与一些外来音乐元素,曲式混杂,中西合璧,既吸收了西洋音乐的营养元素,亦保留了中国音乐的民族特色。

   它们有的是在歌曲旋律中运用了西方大小调体系或中古调式体系中的特征音;有的则是在伴奏和配器中加入西洋乐器,丰富了和声伴奏语言;有的则是在歌曲的原有基础上加入了西洋的爵士狐步舞等舞曲节奏律动。这些改变,一方面使流行歌曲符合中国人民的审美习惯,另一方面也为流行歌曲注入了新的活力,使中国音乐始终处于和世界音乐发展一致的步调中。因此,那些歌曲才能够赢得当时上至银行职员、知识分子,下至农民、小手工艺者等各界人士的喜爱与垂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