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盾 在世界舞台讲中国故事 | ||||
发布日期:2019/6/4 15:55:25 | ||||
谭盾 在世界舞台讲中国故事从20世纪70年代创作起步,到引领先锋音乐创作至今,谭盾几乎尝试了音乐创作的各种形式——歌曲、钢琴、室内乐、打击乐、协奏曲、歌剧、电影音乐、多媒体音乐乃至他自己发明的创作形式,作品总量达到90部之多。从传统乐器到大自然的石头、纸、陶、水,再到互联网和手机移动终端的微信,似乎没有谭盾不敢尝试的东西。 而且,他总能带着一种自然且深邃的态度,带领大家跟着他一起“玩”。 我怀孕了怀的是《慈悲颂》“把敦煌壁画转变成音乐是魔幻的,在内容、形式和技术上都令人震撼。”近期,著名作曲家、指挥家谭盾,在东方艺术中心为即将在沪演出的新作《敦煌·慈悲颂》举行发布。谭盾反复强调,这部作品是他作为一个中国音乐家献给祖国70岁生日的礼物。 6月20日,在东艺,谭盾将携手法国里昂国立管弦乐团和吕贝克国际合唱学院带来一场音乐盛宴——《敦煌·慈悲颂》。谭盾说,这是其“中国三部曲”的最后一部。 “《慈悲颂》的创作灵感来源于我在敦煌的经历。”进入敦煌,观赏壁画的谭盾,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撼,以至于他在洞窟一待就是六个小时。“我完全忘记了工作人员还要下班这件事。” 谭盾说,在这六个小时里,他看了许多,也想了许多:“壁画中,有三四千幅都是和音乐相关的,还有许多中国人民善良美好的故事。”谭盾立下心愿:要把壁画里这些爷爷奶奶给我们讲过的故事变成音乐。 “我怀孕了,就是怀着《慈悲颂》。”谭盾如此形容他的创作过程,在观赏了壁画之后,谭盾开始寻找当年古乐的原稿。幸运的是,他走遍世界各地,确实发现了不少手稿。于是,带着“恢复古乐”的心愿,谭盾历时六年,完成了《慈悲颂》的创作。他相信,这部他“怀了”六年的作品,也能让听众的耳朵“怀孕”。 2018年的5月23日,《敦煌·慈悲颂》在德国德累斯顿文化宫完成世界首演。在收获掌声和欢呼的同时,谭盾的新作也让所有观众意识到,中国艺术家创作的作品,无论在内容、形式还是技术上都能震撼世界。 除了6月20日将上演的《敦煌·慈悲颂》,6月21日,谭盾还将带来一部《法兰西狂想曲》,由他搭档法国里昂国立管弦乐团和西蒙·鲁比诺完成。 而说起创作这部打击乐作品,谭盾戏称是源于一则调侃他的评论。由于谭盾曾经开发过用水、纸、石头等发声,作为音源,被评价为:“近年来写打击乐最多,但从不使用打击乐器的音乐家。”于是,此次谭盾下定决心,“用纯打击乐器写一部音乐。” 在《法兰西狂想曲》中,除了将演绎德彪西和拉威尔的作品,谭盾原创的、源于汶川地震等灾难性事件的《大自然的眼泪》也将上演。 “中国流传千年的文化深深滋养了我们,给我们开启艺术之路的钥匙。”谭盾说,现在,他希望能把中国文化的滋养写成音乐。“我想,只要我不忘初衷,永不放弃,就一定能完成。” 中国传统文化给了我一把钥匙记者:有人认为中国艺术家作品中的中国元素,不论音乐本身的,还是表演形式(比如之前的纸、水、陶)、器乐种类(比如中国锣鼓、民族弦乐)方面的,都比较难以在世界舞台推广和普及,你怎么看? 谭盾:现在世界进入多元化的时代,这个时代对我们的原创无比推崇,我觉得生逢其时,很幸运。我的音乐会非常新颖,演出特别多,比如,我的歌剧《马可波罗》在挪威开幕,歌剧《茶》在温哥华歌剧院开幕,《女书》在东京NHK世界首演,《水月堂》在上海演出。除此之外我在世界各地还有多场音乐会,多个城市同时在演出我的作品,我觉得这对我来说非常幸运,历史上只有马勒、贝多芬、柴可夫斯基是这样的,我可能是第一个这么幸运的中国作曲家。 记者:你为什么会这么幸运? 谭盾:我觉得这是因为大家对中国文化的哲学回归,对原创文化的倡导,对中国文化有了新的认同和归宿,从这个角度来说,我要感谢中国文化给予我的一切,感谢这片土地给予我的一切。 记者:你在第56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开幕展上海展展出了作品《活在未来》。它展现的是古老的女书文化,为什么名字却叫“活在未来”? 谭盾:女书的存在,让我思考,为什么这些母亲和姐妹,受到男尊女卑的封建压迫,流过那么多泪,但她们创作的女书那么美,她们唱的歌那么纯净?我想,就是因为她们活在未来。就像母亲把孩子带大要经受很多的困难和压力,但她们却是最幸福的人。所有人都应该要有活在未来的态度。《活在未来》通过行为、音影、视觉对女书进行全面的展示。这种全新的呈现,让深邃的中国文化可以和当下的世界产生连接和互动。这些神秘的古老语言里隐藏了很多创造未来的DNA。 我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给了我一把钥匙,打开威尼斯双年展的大门,打开思想的大门。在我收集、挖掘、保护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总是会有很多崭新的概念生发出来。 记者:你的《色彩交响乐:陶俑》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首演,为《秦汉文明》大展揭幕。有报道提到,你跟茱莉亚音乐学院的年轻人一起,谈为什么未来需要过去,世界需要中国。你和他们说了些什么? 谭盾:没有过去,哪有未来?活着的人要呈现和想象未来,最大的根据其实就是过去。《色彩交响乐》是我天马行空的梦想。两千多年前,兵马俑被埋到地下去的时候,是彩色的,白色、紫色、红色、黑色……可是现在我们看不到这些色彩了。当中国的兵马俑放到美国大都会博物馆展出的时候,我在想,如何让音乐去还原两千多年前地下陶俑的色彩呢? 我们走近兵马俑,去拍摄缝隙里两千多年前流传下来的颜色,再通过声音去猜想和解剖兵马俑的颜色,最后以影像多媒体的形式呈现。就这样,我们让过去和未来通过声音和色彩连接起来。 《色彩交响乐》首演请来了茱莉亚音乐学院的学生们一起演出。我化身楚文化中的巫师,促成茱莉亚学院的年轻人们和两千多年前的兵马俑约会。这些生在互联网时代的年轻人,其实对过去的中国充满了好奇心。 通过《秦汉文明》大展,一下子让人穿越到古老而宏大的国度。这里不仅仅有古老的文化,还有深邃的哲学,可以对世界的发展产生很大的作用。我读《乔布斯传》,发现有许多中国哲学的影子。他可以用中国禅宗和老子观念来管理苹果公司。这就是世界为什么需要中国。 记者:你一方面挖掘传统文化,一方面又从不拒绝现代科技。你怎么看待两者之间的关系? 谭盾:无论是在保护、挖掘的角度,还是再创作和传播的角度来说,跟科技拥抱是传统文化唯一的出路。比如马王堆出土的古尸,要分析它的构成和年代,没有科技的帮忙怎么可能?在今天,如果你忽略科技的话,我们的传统会毁在你的手里。我的《女书》《颜色交响乐》等作品都运用了现代科技。科技和传统,是天生一对,谁缺了谁都会没有未来。 记者:无论在威尼斯、纽约还是墨尔本,你如何让古老的中国文明和这些生活在当下的世界观众产生联系,去感动他们。 谭盾:我就像一个配钥匙的锁匠,我希望打开很多的门。中国的艺术要让全世界的人都有共鸣,得有一把万能钥匙。怎么去配这样一把钥匙呢?比如敦煌这样一个中国故事,它传承的不仅仅是中国文明,更是世界的文明。我想讲的中国故事是人类的故事,我想传承的中国文明是人类的文明,它可以和威尼斯、纽约、墨尔本全都相关。当一种文化和另外一种文化的碰撞和交融,能产生新的驱动力,这恰恰是艺术最好的维他命。你必须要有广阔的视野,过硬的技术,还要有爱。因此,这把万能的钥匙也必须是一把心灵的钥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