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也 24载春晚记忆 技巧固然重要,台风不容忽视! | ||||
发布日期:2019/5/28 10:35:18 | ||||
张也 24载春晚记忆技巧固然重要,台风不容忽视!良好的姿势利于掌握科学的发声近些年由于越来越多的人学习声乐,很多人想要进入到专门的音乐学院去学习,所以他们在学习的过程当中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歌唱技巧上,而很多老师在教学生的时候也大都以演唱技巧为主,课堂上也一直纠正学生的气息、共鸣、降喉等方面的问题。 久而久之,学生一到唱歌的时候,注意力就全都放在了喉位是否稳定、咽腔是否打开、小腹是否收紧等问题上,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在演唱中犯一些技术性的错误,这样看来似乎是合理的。但如果我们所有的演唱者都只注重技巧的使用,而忽略其他,那我们可能很快就会被时代快速发展的人工智能所取缔。 演唱中的表情与姿势优美的歌声以及演唱技巧对于一个歌唱表演来说确实是很重要,但舞台表现同样不容忽视。在张也看来,歌手在舞台上的演唱可以略有瑕疵,但台风决不可无。 对于台风的塑造,张也认为面部表情很重要。她表示:“一般来说,我们演唱时需要保持微笑的状态,这样会给予观众亲切的感觉。其实我们保持微笑状态时,笑肌会抬起,当笑肌抬起来后,口腔内的上颚和软腭也就同时抬了起来,而喉咙在这种状态下也会自然打开。除此之外,人在微笑时面部器官、肌肉也会较为放松自然,这有利于歌声的传导。 而除了面部表情,张也认为歌唱时保持正确的站姿也同样重要。很多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站姿不正确,极大的可能性会造成发声上的毛病,如站立时挺着肚子含着胸,不仅影响肺部的充气量,还会影响呼吸肌肉群和共鸣腔的活动,使声音有挤压、滞塞的感觉,像在喊叫一般。正确的歌唱站姿应该是身体自然直立,上身放松,下身稳而不僵硬,两脚如肩宽,成丁字型分开站立,腰部直立,胸部挺起,同时微收小腹,两肩平放而略向后舒展,手臂自然下垂。整个人都要保持一种精神饱满,生机勃勃的状态。同时,张也还表示当我们坐着唱歌时,只能坐大约三分之一的面积,后背也不能靠在椅背上,腰部稍挺,感觉后背像被拉直伸长一般,从头、颈、背到腰,要有通畅感。 当然,发声问题的成因很复杂,歌唱姿势不正确只是其中一点。但养成良好的歌唱站姿,有些毛病自然就会减轻甚至消失,这也为我们进一步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创造了条件。 演唱中的手势动作歌唱中的手势动作是辅助歌唱表演的一种手段,恰到好处的手势动作会给表演加分。演唱者自然而然的真情流露带动肢体上的正确的手势动作,会给观众更多的代入感,容易在眼前浮现歌唱者所描绘的情景。 演唱者的手势起点应符合音乐的律动,一般情况下手势是在强拍起,而手势的第一个落点应该放在强拍上。而且手势的起、落运动还要考虑到 “换气”,没有呼吸的手势必然是僵硬的,这样容易导致歌唱气息的僵硬,大大影响歌声的效果。并且让手势参与到吸气、呼气运动中,也更有利于声乐表演者歌唱发声时控制气息以及调整发声的整体状态。 同时,手势的运用还需遵循“眼随手转”的原则,即手眼一致,不能手往东,眼往西。如一些表演者在做手势时,指着一个地方看着另一个地方,不仅没有增添歌曲的表现力,还影响了舞台美感,适得其反。但也不需要太过死板,卡着每个节拍去做手势动作,只有真情流露、自然而然的动作才是点睛之笔,否则就是画蛇添足了。 “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做主站起来;我们唱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一曲《走进新时代》让全国观众都认识了她。她的演唱甜美细腻、功力深厚、韵味独特,被誉为“在当代中国歌坛独树一帜的歌唱家”,无论是柔媚的民歌小调,还是技巧高超、音域宽广的民族歌剧选段,她都能驾驭得非常出色。她就是我国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国家一级演员,中国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青年教师张也。 春晚的记忆 记者:今年已经是你第24次登上春晚的舞台,还记得第一次登上春晚舞台印象最深的事吗? 张也:第一次上春晚是1987年,那时候我还是中国音乐学院的学生,当时根本不敢相信自己竟然有机会可以和那么多歌唱家同台表演,当时也非常紧张,但是那是春晚的舞台,可不能出半点差错,所以最后还是自己调节心态,以最好的状态演唱完我在春晚上的第一首歌《浏阳河》,得到了很多掌声,所以应该还是受到了大家的认可的。但相比于我的演唱来讲,上春晚印象最深的应该是和很多人去照相,可能和现在很多小演员一样,看到自己喜欢的一个人,就尖叫着,追着跑去要合照。 记者:在这么多次春晚的演出经历当中,有没有哪一次遇到了困难让你觉得是最难唱的? 张也:1994年的那首《听春风》确实是不太好唱,当时因为李谷一老师唱了《前门情思大碗茶》和《故乡在北京》这两首歌,所以当时就兴起了一种“京味儿风”,包括《听春风》这首歌也是这种曲风,当时自己对这种风格感觉把握的不是很好,再加上那首歌的舞台布景有一个桥,我需要从舞台中央走到桥上,再从桥的另一边走回来,一直在一个运动的过程中唱这首歌,特别不好唱。 记者:都说上春晚不容易,做春晚的演员更不容易,你怎么看? 张也:除夕夜应该是所有中国人,所有华人最看重的一个节日,不管你身处何地,一到除夕,大家都尽可能的赶回家,希望一家人团圆。在我们湖南过年,一定要有鱼、芋头、年糕还有别的很多吃的东西,只有到过年的时候这些东西才会同时摆上桌,但我每年除夕都是回不去的,所以经过这么多年,我的家人也已经习惯了,我什么时候回去了,就什么时候开始吃团圆饭。到了这几年就干脆把团圆饭挪到了大年初一,所以我特别认同做春晚的演员确实不容易。 走进新时代 记者:《走进新时代》这首歌让你家喻户晓,这首歌带给你什么改变? 张也:当时走在街上、或者在逛商场的时候,别人看见我就会不自觉的突然对着我就开始唱:“总想对你表白……”。我能感觉到他们确实是下意识的,现在想起来也是觉得当时还挺有意思的。因为这首歌确实给大家的印象比较深刻。 当时也是试了好多种,商量了好多种版本,最后才定的大家最后才听到的这个版本,用一种很有亲和力的方式去演唱这样一首具有历史意义的歌,包括歌曲一开始的部分就是用一种娓娓道来的方式,让大家能听得进去,然后随着歌曲一句一句的代入,感受到歌曲所想要表达的感情。一个人唱的时候你就觉得这是一首很深情、很美,很能打动人心的歌曲。但是当以很多人合唱的方式去唱这首歌,气势唱的是一种气势、气节,我们在台上唱歌的时候就能感受到台下的观众都很激动。因为这首歌就是对时代进步、社会发展的讴歌,它的每一句歌词都会激起国人发自内心的共鸣。 记者:《走进新时代》是在98、99连续两年的春晚上都出现了,到了2000年我们真正走进新时代了,却选择了别的歌曲,当时是怎么想的? 张也:到了2000年的时候,大家的生活水平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大家开始更关注友情、亲情等方面,所以当时连续几年都为了春晚专门写了很多这样的歌曲,例如《知足常乐》、《家和万事兴》、《咱老百姓》这些大家耳熟能详的歌都是当时写的,都是反映老百姓生活的一些歌曲。包括当时的舞台,都是在还原大家生活中的场景,把一些回家过年这样美好的瞬间还原在舞台上。影响很深的是2000年和郁钧剑老师合作《家和万事兴》,那年的演出我不觉得自己是在演出,那种舞台、情节的设置让我觉得就是在台上大家玩的很高兴。而且那年的演出每天去彩排的时候不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做造型,我每天梳着辫子,穿个大红袄,直接就可以上台了,省去了很多繁杂的程序。所以那一年是我上春晚感觉很轻松的一年。好像也是从那一年开始,我每年都会给自己去做一件大红袄,因为感觉那样的衣服会让过年的气氛更浓一些。 记者:这么多年,是什么让你一直坚持上春晚,一直坚持演唱? 张也:现在上春晚已经不是把它当做一项任务了,而是真的感觉像是一个大联欢一样。而且可以在这样的舞台上,用歌唱这样一种轻松的表达方式去歌唱我们的祖国、歌唱我们的民族,是一件极富有荣誉感的事。人都需要有一些特殊的方式去表达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的情绪、表达自己的喜好,演唱当中能够激发我们的民族自豪感,能够传承我们的民族文化。 作为一个大家喜爱的演唱者,更加有责任和义务,用自己的声音、用自己的形象,用自己的行动去感染、去影响更多的人。我也希望有更多喜爱音乐、喜爱歌唱的人能够加入到我们当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