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生活报

  

著名钢琴教育家但昭义 钢琴只是载体,通过钢琴学习艺术,目的是滋养心灵!

发布日期:2019/5/24 15:12:57    
  

著名钢琴教育家但昭义

钢琴只是载体,通过钢琴学习艺术,目的是滋养心灵!

   但昭义,中国著名钢琴教育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深圳艺术学校终身教授,四川音乐学院特聘教授,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客座教授;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曾任广东省音协副主席,深圳市音协副主席,现为中国音协钢琴学会顾问、深圳钢琴学会名誉会长。

   1955年,但昭义考入四川音乐学院附中,先后师从何惠先、林瑞芝教授,上世纪六十年代初被选派赴京进修,随中国著名钢琴演奏家、教育家周广仁教授学习,为其一生的钢琴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64年毕业于四川音乐学院并留校任教,1995年调深圳艺术学校工作,2009年3月开始以特聘教授身份回到川音,同时在川音和深圳艺校任教。

   但昭义热爱钢琴教育事业,辛勤耕耘五十余年,培养了一批出色的钢琴演奏人才。他最著名的学生李云迪、陈萨、张昊辰先后在波兰肖邦国际钢琴比赛、英国利兹国际钢琴比赛、美国克莱本国际钢琴比赛等世界顶级赛事上斩获大奖,在中国钢琴教育和演奏史上具有历史意义。他们之后的又一批学生:左章、薛汀哲、杜天奇、潘林子、古静丹、徐起、王雅伦、杨贺朝等又相继在若干国际赛事中取得骄人成绩,成长为新一代青少年钢琴家。他的学生总计有25人在国际钢琴赛事中获得67项奖,其中23次获得第一名。

   当今,中国有3000多万儿童在学习钢琴,而且每年进入音乐学院学习的学生多达20万人。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学习钢琴似乎成了许多儿童的必修课。“但我们的教师队伍远远不能满足这股来势迅猛的热潮。”但昭义说,“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那些声乐的、民乐的、作曲的都来教钢琴,这是事实。”

   2000年以来,李云迪、陈萨、郎朗的成名让中国儿童学琴需求井喷,但昭义教授却认为,现在学琴的孩子、家长有各式各样的目的,多数都为了考一个高级别的证书,而真正以提高艺术修养为目的却少之又少。“这是我忧虑的根源。”但昭义告诉记者,“美国教育科学院做过一个‘你认为什么知识最有用’的问卷调查,有5万多个本科毕业生参加,毕业5年的认为基本技能最有用,10年的认为是基本原理,15年的认为是人际关系,15年以上的回答是艺术。”

   “在我们的人生当中,只有逐渐走向成熟才意识到艺术教育的作用。”但昭义指出,“从这一点来看,中国的钢琴教育存在着大面积的功利性的学习,或者说盲目性,很多老师也不懂得去矫正。”但昭义认为,弹钢琴的记忆性很强,学会弹一首曲子,却没有回到音乐本身的表达,音乐没有在内心成为一种热爱,那么就不可能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没有留在心中,那就是白学了。”

   音乐的社会功能是强大的,它看不到、摸不着,却和人的心灵最接近。“音乐能成为国际通用语言,其根本点就是人类的情感。音乐对人发挥作用,才能成为一种素养,滋养人的心灵。”但昭义说,“钢琴老师首先应该认识到这一点,具有这种思想和情怀。这个工作确实是非常艰巨的,面很广,需要相当长的时间。”

 编纂钢琴基础教材 是一生夙愿

   但昭义教授今年已经79岁高龄,仍然为钢琴教育事业奔忙。他现在的工作重心主要放在对钢琴教师的培训上,想把多年的基础教学经验、感悟分享给年轻的老师们。“对广大琴童来说,不是只为了学会弹钢琴曲,而是通过钢琴学习音乐,提高艺术素质。所以在中国有一个特定的情况,音乐文化还处于发展早期,师资力量不够。”但昭义说,“除了数量不够,质量也存在问题。大部分老师还在用18、19世纪很老的教材。”

   因此,但昭义总结50余载教学经验,主编了《新路径钢琴基础教程》,这套教材适用于中国基层老师的基础教学,以全新的理念、科学的路径、规范的技能技巧和音乐表现要素去指导学习者,在教学实践应用中已取得良好的社会反响和教学效果。“这是中国第一套、也是唯一的兼具科学性、系统性、民族性、趣味性的钢琴基础教材,把我对基础教学的认识、理论、实践经验、曲目都纳入了,是民族音乐内涵的一个载体。”

   但昭义表示:“以前我也在各地宣讲钢琴基础教学,讲完以后,老师们都说收获很大,但在教学中应用的很少,所谓的受益匪浅之后没能贯彻到教学中。所以说编纂《新路径钢琴基础教程》这套教材是我一生夙愿,把我自己的实践经验都用这套教材作为载体,虽然还不完善,但是目前在中国是唯一的。”

   《新路径钢琴基础教程》自2016年10月出版以来,在全国各个城市宣讲这套教材成了但昭义的工作重点。“我想,影响一个老师就可以增加几十个学生,一片一个地方。中国还有我讲不到的地方,那今后我就想做成视频放在网络上。”但昭义说,“我的出发点就是让琴童在技术上能够得到科学路线、科学方法的基础训练,能够通过钢琴学习音乐,接受音乐无比强大的社会功能,对品格修养发挥作用,通过钢琴受到艺术熏陶,提高个人品质。” 

教师凭借经验 去灵活教学

   但昭义认为,教育要因人而异,不同类型的学生,学习表现是极为复杂的,需要教师凭着自己的经验灵活的去教育,手工业生产方式的教学,客观的必须用因材施教的方式。

   “在乐器门类中,钢琴是最为突出的一种,钢琴至今都只能选择一对一教学,而很难用统一的教材进行教学。而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也是需要一对一的进行教学。”但昭义从主观与客观两个方面,对因材和施教进行了系统化的划分。

   学生的个体差异可以划分为主观和客观两方面。主观表现为学习的目的、习惯与方法,在钢琴的学习中是否具有刻苦的精神等,都是老师进行有针对性解决这些问题的前提。客观条件则包括生理条件,学习钢琴是否即兴很高,肌肉的灵活度、平衡能力以及耐力等很重要的反应力。其中,乐感和艺术气质是最可贵的天赋。

   虽然有着“金牌教练”的名号,可但昭义始终心系钢琴基础教育工作。让更多孩子在快乐中学习钢琴,并得到更科学、有效的指导,是但昭义最朴素而真挚的愿望。

   记者:很多人都很好奇,您培养学生究竟有何“秘籍”?

   但昭义:其实,钢琴教学是一个非常长期的系统工程,远不是一两个绝招就能教好学生的。当然,教学上我们还是能够总结出一些科学有效的方法、路径和经验来指导学生取得更好的成绩。比方说,我在启迪学生理解肖邦音乐的时候,就曾经从傅聪先生那里学习借鉴了“中国诗词解读法”。因为中国诗词的意境和肖邦的浪漫主义音乐风格是相通的。我给学生解释肖邦的《幻想波兰舞曲》作品61号时,就会用“沧山如海、残阳如血”来启迪学生去想象和体会。

   总体来说,我把自己的教学心得总结为“三个注重”:注重基础、注重声音和注重音乐表现。不要轻视这平淡无奇的三条,这是我走过很长的教学路程才总结出来的。

   记者:您把钢琴教材的民族性放在重要位置,这是为什么?

   但昭义:有句话说,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我很认同。其实,在音乐创作的大家庭里,每个作曲家都非常重视自己作品的民族性。肖邦是个典型代表。他是第一位在自己的音乐中强烈地突出斯拉夫民族气质的伟大作曲家,从此之后,斯拉夫民族音乐融入了欧洲音乐的主流。

   中国民族音乐特性很强,我们不能失去用民族音乐去熏陶、教育后代的机会,所以我反对全盘照搬外国钢琴教材。让我们的孩子们热爱民族音乐,热爱自己的民族,才能更好地培养民族精神。如果不朝着这方面努力,那就是钢琴教师的失职。可惜的是,到现在还没有一套民族钢琴教材被公认和普及。

   记者:“让孩子们快乐地学习钢琴”,其实已经被提了很多年,但很多孩子还是觉得学钢琴“太苦”。在您看来,如何才能真正把快乐注入学习过程?

   但昭义:在研究教材的时候我看了很多国外的视频,发现孩子们天生对声音敏感,天生喜爱音乐。即使是年龄很小的孩子,听到忧伤的曲子会哭,听到欢快的曲子就会手舞足蹈。有的孩子还会自己用手戳着琴键弹“小星星”的曲调,或是摸索着琴键边弹边唱。虽然还不能完全明白,但是能够通过弹琴来表达心中的音乐,这是很可贵的。

   但现在很多老师第一节课就要求孩子们把手型站好,规定手指怎么弹,一上来就把孩子的兴趣给浇灭了。所以我说,钢琴入门前有三只“拦路虎”,分别是正确手型、正确发音和识谱。

   在英文里,弹钢琴就是Play The Piano,既然“弹奏”和“玩耍”是同一个词,我们为什么要搞得苦哈哈呢?“快乐钢琴”不是一个简单的口号,我希望这套教材能作为一个载体,把快乐载进孩子们的学习过程。

   另外我也想提醒大家:不能忽略现代钢琴的琴键比过去重,增加了琴童演奏难度的问题。早期钢琴重量很轻,孩子稚嫩的手,在上面弹奏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但现在的钢琴,每个琴键平均50克以上,对生理条件、心智条件还没有达到一定程度的孩子来说,在这样的琴键上弹琴,是有难度的。如果我们一开始就把技巧的训练放在音乐熏陶之前,那这对孩子来说是非常辛苦的,不可能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