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生活报

  

著名小提琴演奏家、教育家刘育熙 “艺术教师最好永远不要脱离舞台, 从实践中积累的经验必定能使学生受益!”

发布日期:2019/5/7 10:47:14    
  

著名小提琴演奏家、教育家刘育熙

“艺术教师最好永远不要脱离舞台, 从实践中积累的经验必定能使学生受益!”

   刘育熙,著名小提琴演奏家、教育家,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刘氏三杰”(大伯父刘半农、二伯父刘天华和父亲刘北茂)后人。   从12岁开始学习小提琴。小学没上完,刘育熙就考入了中央音乐学院附中,随后师从著名作曲家、小提琴家、音乐教育家马思聪。此后,刘育熙又顺利考入中央音乐学院的本科。1962年,他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毕业,并留校任教。1963年,他荣获中央文艺单位小提琴选拔赛第一名。几十年来,刘育熙在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等国家和地区举办独奏音乐会百余场,为中外文化交流作出重要贡献。刘育熙还坚持中国小提琴艺术道路的开拓与探索,由他主创和改编的小提琴协奏曲《白毛女》《音诗》《怀念祖国》等作品已在国内外广泛流传。 

童年与二胡相伴

12岁结缘小提琴

   “我虽出身音乐世家,但选择小提琴却是出于偶然。二胡和小提琴作为一件乐器,都是音乐的载体或者说是表达音乐的工具。实际上我学的第一件乐器是二胡,与其说是学,不如说首先是听会的,与我童年朝夕相伴的正是父亲昼夜不息的琴声,几乎每个夜晚都在父亲的琴声中进入梦乡,父亲经常演奏的乐器有二胡、琵琶与竹笛,当然更多的是二胡。父亲用二胡演奏的《薰风曲》等古曲、天华先生的二胡十大名曲及父亲的每一首呕心沥血之作,还有父亲用琵琶演奏的古曲《飞花点翠》、用竹笛演奏的民间乐曲《梅花三弄》等等,这些我国民族音乐的精粹都深深溶进我的血液与肺腑之中。”

   在刘育熙的记忆里,小时候每天都是伴随着父亲的二胡声入睡,一早又在父亲的二胡声中醒来。在父亲的耳濡目染下,他最先学会的乐器就是二胡。

   刘育熙从小就很有音乐天赋。他自幼学习二胡、三弦、钢琴等乐器。但学小提琴却很晚,12岁时,他才改学小提琴。

   之所以学习小提琴,源于比他大八岁的陈自明 (现任世界民族音乐学会会长、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对他的不断鼓动。陈自明认为:小提琴是最能打动人心弦的乐器,它是颤动的、柔和的,能进入人的心灵深处,而且跟人的声音最接近。就连世界著名钢琴家肖邦都说:“人声之外最美的声音就是小提琴。”   小学没上完,刘育熙就考入了中央音乐学院附中,随后师从著名作曲家、小提琴家、音乐教育家马思聪。马思聪被誉为“中国小提琴第一人”,他为人谦卑、低调,是一位学养、品格、文化底蕴都很深厚的艺术家。他特别注重音乐的内涵,他教学生,要求不能只把响儿弄出来,而要表达出生命里的某种东西,所以他的每个学生,提琴的发音都非常漂亮。刘育熙自然也不例外。

   此后,刘育熙又顺利考入中央音乐学院读本科。1962年,他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毕业,并留校任教。1963年,他荣获中央文艺单位小提琴选拔赛第一名。 

 坚持不懈的音乐梦

让中国音乐走向世界 

  1983年,已经过了不惑之年的刘育熙,受国家公派赴法国国立高等音乐学院进修,师从法国当代最负盛名的小提琴家热拉尔·布莱教授。这使他的艺术生涯走上了新的起跑线。他如饥似渴地汲取各种艺术营养,他对音乐的虔诚热爱和刻苦执著、孜孜不倦、奋发自励的学习精神,深深感动了布莱教授,决定将自己的成功经验和艺术心得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1986年学习结束时,布莱教授给他的学业鉴定是:“最有才华的小提琴家之一”和“最有资格成为法国小提琴艺术学派的传人。”

   在法国留学期间和之后的几年,刘育熙在欧洲为中国艺术家首开了多项纪录:登上法国最高艺术殿堂香榭丽舍剧院举办独奏音乐会;法国国家电台向全欧洲专题播放了他的音乐会;法国卡西佩唱片公司为他录制了两张激光唱片,填补了中国和亚洲音乐家在法国录制唱片的空白;1990年秋至1991年春,他被应邀担任法国雅克·蒂博国际小提琴大赛评委,评委席上,唯一的一面五星红旗分外鲜艳夺目;同时,他再次在巴黎举行了两场独奏音乐会,获得空前成功;之后应巴黎国立高等音乐学院之邀,在该院主持大师班讲学,成为第一个登上法国高等音乐学府讲台的中国教授。

   “我父亲经常告诫我,永远不要忘记,每个搞音乐的人,他主要的服务对象不是搞音乐的人,而是为不搞音乐的人服务,也就是我们广大的老百姓。”回国后,在繁忙的教学之余,他到全国各地为高校学生和普通百姓举行题为“奉献”的义演独奏音乐会,演奏中外名曲,普及高雅音乐。足迹行踪,甚至到达三峡工地、沂蒙山区。从这个时候开始,每场演出后,他都希望观众可以写下自己听完音乐会的感受。“有的人当即写下一首小诗,有的人写得感人肺腑。近30年来国内外听众写的反馈单我都珍藏着。”

   “对我来说,一把小提琴,怎么让它不仅是国际乐器,同时也是中国的乐器,是一个非常艰巨而富有探索意义的课题。我们应该充分地把它吸收消化,融合到我们表现中国人情感的乐曲当中。”刘育熙谈到:“小提琴要表现中国作品的风格特征——从民族情感到民族艺术风格,同时又与世界小提琴艺术接轨的、能够大大丰富世界小提琴艺术。为此,我们必须在两个方面刻苦学习:一方面要深入学习与掌握西方小提琴等艺术的精髓——不仅要掌握西方小提琴的技法,还要深入研究西方经典小提琴作品的艺木风格,领略并表达出其中的艺术魅力,以便在创作与演奏中国小提琴乐曲时,创造性地借鉴西方小提琴艺术的有益成分,另一方面我们还要学习和掌握本民族的艺术表现手法,来丰富演奏中国乐曲的手段,包括具体借鉴民族乐器独特的演奏手法与韵味。中国音乐情感极富细腻,其巨大亲和力正是源自传统中国文化中根深蒂固的‘天人合一’、‘以人为本’的思想。所以我们演奏中国乐曲时,不但要充满浓郁的中国风格,小提琴所特有的乐器品质与技巧优势也得到充分发挥,让任何人一听都会感到:首先是小提琴,同时又是中国的小提琴。”

   刘育熙认为:音乐没有国界,艺术贵在创造,经典作品和高雅音乐跟所有人的心灵都是相通的,能够贯通古今中外。因此,他采撷众长,在演奏过程中,一直把中国民族乐器尤其是二胡的演奏方法潜移默化地运用到小提琴上。在曲目编排上,他除了演奏欧洲音乐大师的经典作品外,还精心演奏自己改编、创作的中国音乐作品,如根据刘天华《良宵》、《悲歌》改编的同名小提琴曲;根据板胡曲改编的同名小提琴曲《灯节》以及由他主创的小提琴协奏曲《白毛女》等。这使得他的演奏艺术风格神奇地幻化出了一种令人耳目一新的听觉美感,既具欧美正宗小提琴主流学派艺术魅力和国际化气息,也充满中华文化的神韵,深受各国观众喜爱,引起了高度共鸣和赞誉。 

为中国小提琴

艺术事业奋斗终身

   自1962年在中央音乐学院毕业留校任教以来,教学本职工作主导了刘育熙的生活轨迹,他的大部分时间与精力都用在教学上,其中主要完成学院安排的教学任务,也要接待部分国内外来的求教者。通过教学把他几十年学琴和演奏的经验传授给青年一代是刘育熙极大的乐趣。

   在刘育熙看来,一个学生犹如一把锁,每把锁都有不同之处,如何帮助他们开启智慧的闸门,能够心灵手巧地去演小提琴,要求每个教师不懈地去探寻小提琴演奏的规律与科学方法。他认为一个表演艺术教师最好永远不要脱离舞台,“实践出真知”,教师从实践中积累的经验,必定能使学生受益,这也是他坚持舞台实践的重要原因之一。

   从教50多年来,刘育熙培养的学生遍布国内和欧亚美三大洲一流乐团和艺术院校,他本人先后获得中央音乐学院建院50周年和70周年杰出贡献奖。2012年秋,他在美国演出亮相华盛顿肯尼迪国家艺术中心,受到美国听众热烈欢迎。2014年,他应邀赴美国、加拿大两国三所大学进行讲学并举行五场音乐会,获圆满成功。

   作为一名社会责任感很强的音乐教育家,刘育熙深知音乐在移风易俗,提高民族素质方面的独特作用。他每次在大学校园的义演中,面对广大的学子,除了用琴声表达他的爱国思想之外,还会吐露自己的肺腑感言:“真正能提高人们品位的还是经过时间积淀流传下来的高雅音乐,那些古今中外的音乐经典。大学生代表着祖国的希望,你们的审美情趣也就代表了民族的审美取向。你们一定要用高雅的经典音乐来陶冶情操,不忘自己的责任与使命,将来成长为祖国的栋梁之材。”

   如今,已过耄耋之年的刘育熙,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还坚持在全国各地举办高校巡演和义演独奏会多达500余场。高强度的演出并没有使他感到沉重和疲惫。他说:“父亲始终是我艺术道路上的指路人,他指导我不要仅仅满足于把西洋乐器学到手,更要努力发展和创造自己民族的东西。当我学小提琴择业已定时,在父亲的教导下,自幼励志不仅要学好小提琴,更要为中国小提琴艺术事业奋斗终身。‘酣畅淋漓’这四个字是我的追求,我远远还没有做到,还在继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