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生活报

  

著名钢琴演奏家、指挥家石叔诚 不能把考级当成终极目标,享受音乐的乐趣才是真谛!

发布日期:2019/4/16 14:45:24    
  

著名钢琴演奏家、指挥家石叔诚 

不能把考级当成终极目标,享受音乐的乐趣才是真谛!


 创作:“黄河” 钢琴协奏曲

   很多观众了解石叔诚都是因为《黄河》。他是钢琴协奏曲《黄河》的创作成员之一,曾经先后五次录制该作品,1989年又在中央乐团指定下对其进行了必要的修订,由他同时担任独奏和指挥的这曲录音曾被海外评论家誉为“最杰出和最具权威的演绎”。对于这首陪伴他成长的背景音乐,石叔诚曾表示:“我进入钢琴协奏曲《黄河》创作组时只有23岁,还是中央音乐学院的一名学生,创作组里的殷承宗、储望华等人都是年轻老师”,“《黄河》歌颂的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是贯穿整个中国历史长河的。它对于我的艺术生涯也有很大的影响。” 

指挥:“基础好” 也“很喜欢”

   然而除了在中央音乐学院学生时代就加入《黄河》创作小组这一著名的事件以外,石叔诚还是一位指挥家。1969年从中央音乐学院毕业以后,石叔诚进中央乐团担任钢琴独奏演员。到了80年代初期,著名指挥家韩中杰、李德伦两位的年纪都越来越大,中央乐团希望从单位选出有潜质的年轻人培养成青年指挥家。那时的国际传统是优秀的指挥家必须有良好的钢琴基础,乐团就推荐了“也很喜欢指挥”的石叔诚担当重任。1981年石叔诚开始指挥中央乐团交响乐队。 

教育:不“急功近利” 不做“音盲”

   除了创作和指挥以外,石叔诚还是一名有责任感的资深音乐教育家。他曾不止一次对媒体呼吁中国值得拥有更好的音乐教育,也多次强调广大学琴的家长和孩子们要有更好的心态,不要急功近利。石叔诚批评很多学钢琴的孩子弹琴很好,但是不懂音乐,他说:“从这个层面上说,我把这也叫音盲。从小到大,多少年来,他们练琴像熊掰棒子,弹一个丢一个,虽然也能弹得几首曲子,但是坐下来交流音乐时,却什么都不懂。”他呼吁学音乐的孩子应该多关注音乐的本身,而不是喧宾夺主去关注手指的技巧,“听莫扎特要感受莫扎特,听贝多芬要感受贝多芬,这样才真正懂音乐。”。 考级:“稳扎稳打 步步为营” 谈到考级,做过钢琴考级评委的石叔诚认为,有一个问题值得引起重视,就是“拔苗助长”——盲目提高程度,跳级参考的现象。“拔苗助长”的结果是孩子练习基本功的最佳时期失去了,再往深里发展很困难。而且孩子长期面对弹起来很困难的曲目,兴趣、积极性也会随之丧失。如何要解决这个问题,石叔诚希望老师、家长不要功利思想太重,孩子学琴还是“稳扎稳打,步步为营”为好,这样可能进步得更快。

   对于考级通过标准,石叔诚认为:“不能出现读谱、节奏等基本知识方面的错误。在技术上、方法上稍微差一点都可以放松一点,毕竟不是所有学琴的孩子都要以此为生。其实就如读课文,你读的再生动,再流畅,可念的都是错字,大家都不明白你说的是什么,能算你读得好吗?反过来,你可能读的不太生动,但字都是认识的,音也读对了,听者还是能正确理解文章内容的。”

   此外,石叔诚还想提醒家长、考生们注意一个问题,弹奏要注意节奏。考五、六级以上的学生节奏出现问题的较多,曲目复杂一些了,要操心的事也多了,谱子,踏板,表情,节奏就容易忽略。难的地方慢了,容易的地方快了等等。其实,归根结底,考级时出现节奏问题还是平时的练习、训练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长期对节奏要求不严格所造成的。

   石叔诚特别强调,老师对孩子的要求,不能因为是业余就放松要求,可能孩子做不到,但老师必须提出要求,至少要让孩子知道什么是错,什么是对。

   此外,对于考级曲目,他认为还可以再丰富些。有些级别选择了巴赫的《三部创意曲》中的曲目有点偏难了,《二部创意曲》足够了。巴赫的作品本身离儿童就比较遥远,《三部创意曲》又要孩子两只手弹三个声部,大多数孩子都弄不懂是怎么回事,处于一种“让弹就弹”的状态,所以在复调作品的选曲上,范围可以再扩大一些,难度却可以小一些。

   在石叔诚看来,家长让孩子学音乐,最大的目标可能不是让孩子将来从事演奏专业,而是希望提高孩子的音乐素养,成为一个懂音乐、爱音乐、拥有一定音乐鉴赏力的人。那么,就别把考级当成最终目标。通过了九级、十级是不是就到头了?孩子一旦通过了最高级别的考试后,长叹一声说出“我终于可以不练琴了”那就太遗憾了,甚至可以说,整个学琴过程就是一个失败。所以,家长更应该注重的是学习过程,在学习中让孩子体会到学音乐的乐趣,让音乐能够伴随孩子一生。

       石叔诚简介

   石叔诚是我国著名的钢琴家、指挥家。现任中央爱乐乐团驻团指挥和钢琴独奏。

   石叔诚1946年生于北京,幼年时代曾获“北京少年儿童音乐会奖”一等奖。1958年入中央音乐学院附中,师从李昌荪教授,十六岁举行首次钢琴独奏会。1969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后,进中央乐团任钢琴独奏演员。他曾在美国指挥家戴维·吉尔伯指导下学习指挥,1981年开始指挥中央乐团交响乐队。1983年获得联邦德国的daad奖学金和弗里德里希·汪恩海姆进修指挥。三年留学期间,他应邀在德国十几个城市举行过音乐会,并多次在广播和电视中演出。   石叔诚在国内外举行的音乐会迄今已逾千场,足迹遍及数十个国家和地区的百馀座城市,演奏、指挥了大量不同类型的中外音乐名作,并经常与国际著名的独奏家、指挥家及交响乐团合作演出。此外还录制了许多磁带、唱片、激光唱片和视盘。

   石叔诚是钢琴协奏曲《黄河》的作者之一,1989年他对此曲进行了必要的修订。由他同时担任独奏和指挥的录音被海外音乐评论家誉为“优秀专家”称号。美国传记研究院和英国剑挢国际传记中心均已将他列入各自的世界名人录。

演奏好中国作品 需要掌握四个难点

   石叔诚经常会被问到的一个问题是:“您认为演奏中国作品与演奏欧洲作品有什么不同吗?您演奏中国曲子有什么特别的方法吗?”对于如何演奏好中国作品,石叔诚认为,想要演奏好中国作品,必须掌握四个难点。

   第一,风格的掌握。

   中国钢琴作品的风格是多样性的,其中有根据民歌写成的;有根据古曲写成的;有根据民族器乐曲写成的;有根据戏曲写成的;有根据少数民族音乐写成的;还有完全由作曲家独创的。不同的作曲家以不同的素材创作出的作品之间存在这相当大的差异,这与我们演奏西方作品时基本以作曲家个人和时代的风格分类完全不同。有些作品中的民族特点会由于我们土生土长在自己的祖国,说着流利的中文而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

   但这往往是不够的,因为“中国作品”的涵盖面实在太大了,使我们在掌握不同类型作品的不同风格上还要深入地学习和研究才行。比如你要演奏一支古曲的钢琴改编曲,除了对作曲家的创作风格有必要的了解之外,你一定要知道此古曲的原形是什么样的。你不必刻意追求模仿原乐器的声音,你可以尽量发挥钢琴的表现力,可这一切都应该在充分认识了原曲的基础之上进行。我们在掌握西方的某种风格时常常可以举一反三,这点用在中国作品上就困难多了。

   第二,手法的运用。

   钢琴是在其原籍发展到鼎盛时期才传入中国的。当中国作曲家提笔创作中国钢琴曲时,西方的古典派、浪漫派、印象派、现代派的作曲家已经将这个乐器一切潜能挖掘殆尽了。成熟的演奏家们博古通今,用不同的演奏方法表现出不同风格的乐曲。他绝不会用演奏巴赫时的触键演奏德彪西,也绝不会将普罗科菲也夫的音色用莫扎特的作品中。而中国的钢琴曲则是作曲家在对西方各时期各流派兼收并蓄的基础上创作的,再加上前面说过的作品风格的多样性,使得演奏者也必须具备多样性的演奏手法,并能将其综合利用,才能得心应手地表现出乐曲地风貌。这对于演奏者地基本功、表现力和灵活性都是一个全面的考验。

   第三,要有创作性。

   对一个好演奏家来说,这本是在演奏任何作品时都应具备的能力和要求。每一首乐曲,都需要演奏者运用自己的创造力,一方面发挥其精华并锦上添花;一方面弥补和修饰其缺陷或平庸之处。对于中国钢琴作品的现实,我们暂时还处于“初级阶段”,其中不尽人意的地方相对较多,更需要演奏者做些扬长补短的工作。这有如制造业的规律:原材料好,施工易;原材料差,施工难。因此,对演奏中国作品来说,就更要具备创造力。

   第四,要独立思考。

   当我们学习一首外国经典作品时,往往会有大量的有关资料可供参考。许多前人在演奏上取得的经验已成为约定俗称的共识。我们基本可以不用独立思考,只管照章办事就行了。然而对中国作品来说,我们的“参考消息”就少得多,甚至根本没有。这就要全凭自己独立思考,开动脑筋了。

   在国内举办的各类钢琴比赛中几乎都设立了中国作品演奏奖。人们不难发现,这项特别奖总是被该比赛的优胜者兼获。另外也常常出现第一名拿不到中国作品奖的时候。目前,我国钢琴界对于演奏中国作品似乎重视还不够。演奏实际上是一种再创作,如果一部优秀的作品因为演奏者的不经心而被埋没,实在是对艺术的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