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生活报

  

傅庚辰 音乐家努力的方向是 创作出给人以力量的作品!

发布日期:2019/4/9 10:51:34    
  

傅庚辰 音乐家努力的方向是 创作出给人以力量的作品!


        傅庚辰的作品气势磅礴、悠扬婉转,既凸显了渊博的音乐功底,又富有浓烈的民族风格。主要作品有:电影音乐《雷锋》《地道战》《闪闪的红星》、歌曲《雷锋,我们的战友》《毛主席的话儿记心上》《红星照我去战斗》《中国梦》、歌剧《星光啊星光》、交响作品组曲《地道战的故事》《雷锋》、交响诗《红星颂》、声乐套曲《小平之歌》《毛泽东之歌》等。这些作品既通俗易懂又不失大家风范,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而对于音乐创作,傅庚辰总结了两个方面的心得体会,分别为“两吃透”和“三句话”。

   傅庚辰,著名作曲家,原总政歌舞团团长、解放军艺术学院院长、中国音乐家协会名誉主席,获中国音乐金钟奖“终身成就音乐艺术家”称号。

  “吃透”主题思想和 “吃透”艺术风格

   对于“两吃透”,傅庚辰指的是在影视音乐作品的创作过程中,第一要“吃透”影视作品的主题思想,从而了解音乐作品需要表现怎样的内容;第二是要“吃透”影视作品的艺术风格,清楚用怎样的音乐形式、风格来表现影视作品才最为恰当。他表示:“第一个‘吃透’关系到作品的方向,第二个‘吃透’关系到作品的成败。这两点如果只从明确的角度来看,其实并不算太难,但在音乐创作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只是简单的明确,而是要做到‘吃透’。想要做到‘吃透’,创作者就要在诸多的可能中选择出最恰当的样式,从而取得最佳的效果,尽量表现出作品的主题思想。”

   傅庚辰在为电影《雷锋》创作歌曲的时候,就将“两吃透”运用于其中。1964年,他接受了创作电影《雷锋》音乐的任务,并请沈阳音乐学院一位文学教授写了歌词,名叫《高岩之松》。这首词立意很明显,把雷锋比喻为高高的岩石上长出的一棵松树,不怕风吹雨打,不怕冰雪日晒,傲然屹立于高山之上,象征着他的意志顽强、立场坚定。在词作者将作品交给傅庚辰的时候,他们双方都表示非常满意,傅庚辰也就带着这份歌词深入雷锋班,准备在采风中为这首词谱上曲。

   在那段采风的日子里,傅庚辰与战士们同吃同住,一同劳动一同训练。他还多次与雷锋的战友谈话,并参观了雷锋事迹陈列室,看到了雷锋许多曾经的生活用品。经过了这一系列的沉淀与感悟,傅庚辰对雷锋的认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认为雷锋与黄继光、董存瑞、邱少云等人不大一样,后三者是产生于战争年代的英雄模范,而雷锋成长于和平年代,他的模范事迹发生于一点一滴的生活当中,伟大寓于平凡才是雷锋的特点,若将他比喻成“高岩之松”,就不是雷锋了。在之后的日子里,傅庚辰日思夜想,怎样才能表现出雷锋的“伟大寓于平凡”呢?

   直到有一天,傅庚辰工作到夜里十二点,疲惫的他准备上床休息,但脑海里乱糟糟的思绪让他难以入睡。突然,“雷锋,我们的战友,我们亲爱的弟兄”的语句在傅庚辰脑海里蹦了出来,他马上起床继续开始创作。他意识到,雷锋作为军人,它既是队伍里的好兄弟,又是走在队伍前列的楷模,从这方面创作就能够把平凡和伟大两个方面都抓住。于是,《雷锋,我们的战友》这首歌就这样诞生了。 

音乐从来就不是 独自赏玩的

   晚年的傅庚辰,在坚持创作的同时,也从“术”入于“道”,提出了闻名业界的“三句话”,即现代技法中国化,音乐语言民族化,音乐结构科学化。在他看来,技法是手段,语言是桥梁,结构是载体,只有三者有机统一,才能创作出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魄的音乐作品。尤其是前两点,更是目前国内的音乐创作者们所欠缺的。傅庚辰表示:“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国内的音乐创作者们接触了大量的西方音乐作品,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创作思路渐渐地开始脱离民众的实际生活。他们在创作上,片面的强调作曲的现代技法,一味地追求和声的复杂程度,不顾旋律,不要调性。这样创作出来的作品,就会既没有生动的语言,也没有流畅的结构,完全脱离了生活实际。群众对于这样的作品往往兴趣贫贫,自然也就难以传唱开来。”

   对于这“三句话”,傅庚辰早年在创作电影《闪闪的红星》插曲《映山红》时,就有所体现。在当时,他已经为《闪闪的红星》创作了三首歌曲,一个偶然的情况下,他得到了一份较早版本的《闪闪的红星》剧本,在随手翻阅的时候,一首歌词进入了他的眼帘:“夜半三更盼天明,寒冬腊月盼春风,若要盼得亲人回,岭上开遍映山红。”傅庚辰被这首词深深的吸引了,他很想为这首词谱曲,但这样的话之前创作的三首歌曲就白费了。

   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傅庚辰最后还是决定推翻之前创作的三首歌曲,为这首机缘巧合下看到的歌词谱曲。就这样,他创作出了日后广为流传的歌曲《映山红》。在傅庚辰看来,《映山红》相较于之前创作的三首歌曲,更符合剧情中冬子妈妈回答冬子问爸爸和红军什么时候回来的情景,这既是艺术的要求,也是他内心的声音。

   《映山红》的成功,与其音乐语言的民族性密不可分。在傅庚辰看来,中国的音乐作品需要扎根于民族的土壤中,这需要对现代音乐创作技法进行本土化,并注重民族语言的运用,而不能只是简单的套用西方的作曲技法。与此同时,他认为创作者也需要注重作品的创作规范,不能单纯的求新、求异,这样创作出来的作品才能获得大众的喜爱。在傅庚辰心里,音乐从来就不是独自赏玩的,他为时代而创作,为普通大众而创作,一心想把音乐送进寻常百姓的心里。 深入生活 向生活要灵感   记者:常葆创作青春的秘诀是什么?   傅庚辰:这是个激扬音乐的时代。如今谁不唱歌?谁不听音乐?时代的需求,就是我创作的力量之源。   记者:电影《地道战》的歌曲是您的一大经典作品。您能讲讲它是怎么创作出来的吗?

   傅庚辰:《地道战》的创作是在《雷锋》之后。开始我写了一首,很平淡,我自己也不满意。后来摄制组在河北拍外景,我就去了外景地,冉庄、李庄。地道很泥泞,很矮,我哈着腰在里头钻着。那些神出鬼没的地道口,有的在碾盘底下,有的在灶台底下,有的从墙壁出来,有的从庄稼地里出来。我还走访当年打过地道战的老民兵,看大刀、长矛、土手榴弹等等。

   经过这样一段之后,地道战在我脑子里的形象活了——地道不是那么死板的,把敌人打得蒙头转向,就因为我们机动灵活。

   后来摄制组拍外景,我跟在他们大队后边走,走到村子边,再过路就要进庄稼地了,突然脑子里冒出来——“地道战,嘿,地道战,埋伏下神兵千百万……”我调头就往回跑,跑到我住的老乡家里,就写出来了——“千里大平原,展开游击战。村与村,户与户,地道连成片……”

   不经历那样一段生活,如果只是在北京,写出来的《地道战》就极其平淡。我那时候也是刚搞电影,《雷锋》和《地道战》这两部片子对我的艺术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我认为作为一个文艺工作者,特别是作者,需要深入生活,需要认真学习。首先要广泛地学习历史、文学,搞创作,如果对题材的背景都不熟悉,那你无法深入。另外,最根本的,你要去生活,要深入到这个作品背景里,到它产生的地方,到人物所在地,这个是必须的。如果不深入生活,写的东西可能就不准确了。   记者:那么想对当今音乐界说点什么吗?

   傅庚辰:改革开放40多年来的音乐,总的来讲是欣欣向荣的,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今天,人民对文艺作品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音乐界更要给人民提供更多更好的音乐作品。

   音乐的本质是美,我们的音乐要给人以鼓舞,给人以力量,给人以陶冶,给人以欢乐,给人以美的享受。我认为,这都是我们音乐工作者应该努力的方向。   在这里,我想对当今的音乐界说几句话:

   一是音乐创作要以人民为中心。要知道群众喜欢什么,想听什么,想要什么,而不能只考虑自己喜不喜欢。我参加革命,到东北鲁艺上的第一课,就受到这样的教育。这个观念渗入了我的骨髓,融入了我的血液。

   二是深入生活,向生活要灵感,要激情,要艺术的真善美。《雷锋,我们的战友》和《地道战》都来源于生活。

   三是坚持民族文化自信。实现音乐语言民族化。语言是作品和听众之间的桥梁,没有这个桥梁,路不通,你过不去。

    四是与时代同呼吸,与人民共命运。这是作曲家的使命和责任。我写《中国梦》《忠诚》《歌唱新时代》和《革命家诗词歌曲》,初心皆出于此。

   音乐,应该以人民为中心,歌唱人民,歌唱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