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生活报

  

中国音乐学院院长王黎光:构建新时代美育新模式! 音乐教育是素养教育,并非职业教育

发布日期:2019/4/2 14:05:08    
  

中国音乐学院院长王黎光:构建新时代美育新模式!

音乐教育是素养教育,并非职业教育


   曾经,高等教育艺术类考试文化课录取分数普遍偏低,被很多人认为是考进大学的便捷途径,对高中阶段及其以下的音乐、美术等美育教育产生了功利导引,随后“短平快”的艺术高考培训服务应运而生,对中小学美育的正常开展造成了很大冲击。然而美育须符合艺术培养规律,艺术素养只能慢慢积累。如今的普通学校音乐教育,被不少音乐教师称为整个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最落后的科目。 

“孩子们得不到 足够的音乐教育”

   音乐的教育在我国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其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学习文化的多元化、提高综合素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社会对音乐艺术的关注度越来越高,音乐已然成为学校教育课程中重要的部分。在学习音乐时,音乐会悄无声息地、潜移默化地对学生们的情感产生影响,以此陶冶他们的情操。音乐,正在通过其本身的魅力以及传授知识的方式影响着学生的品质形成。

   根据《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规定,小学每周通常要上2节音乐课、初中1节课、高中1节课,高三通常不设音乐课。一个普通学生完成1—12年的音乐课业通常会有594个学时(约409.5个小时)的音乐学习时间。

   然而如此可观、宝贵的音乐学习时间,却未获得与这些音乐学习时间相匹配的结果。2018年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发布了我国首份《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报告》,其中对音乐教育的表述为:学生演唱表现较好,但音乐听辨能力与赏析能力有待提高。在对音乐的节奏、节拍、音色、力度、速度等音乐基础要素的听辨上,4年级学生的题目答对率只有52.9%,8年级只有53.8%;在对音乐作品的风格、体裁与形式、情绪与情感以及名家名曲的赏析方面,4年级学生的题目答对率只有66.1%,8年级只有63.2%。

   而《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也早有“开齐开足艺术课程”的规定,但实际上学校音乐课的开课率却整体偏低。调查显示,城市中小学开课率在70%左右、乡镇51%上下、农村则在37%前后徘徊,在配备了艺术专用教室的学校中,39%的4年级和31.9%的8年级音乐教师从不或很少使用音乐专用教室。当孩子们课业负担较重的时候,音乐课等副课更是便常常被主课挤占(通常人们把语、数、外等科目称为“主科”,音、体、美等称为“副科”)。

   这种根据应试重要性区分的“主”与“副”已经生动地为音乐课定了位。因此在中、小学阶段,主科的地位,连同主科老师的地位大多高于副科。音乐教育作为学校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时常是“喊着重要,实施起来次要,有时候可要可不要”。正如我国著名钢琴家、《黄河协奏曲》作者之一石叔诚所言,目前国内缺少音乐教育的氛围,“孩子们得不到足够的音乐教育”,在学校里“音乐课是最容易被取代的课”。

   也就是说,面向全体学生的463.5个小时,并未让他们收获令人满意的音乐感性经验与核心能力素养。绝大多数学生因普遍缺少音乐感性体验的有效积累和深度理解,准确、真挚、富有想象地表现音乐和创造音乐的能力整体不足,致使与其对应学段学生应达到的音乐认知和审美能力差距明显,构成学生艺术素养三个维度的感性能力、艺术能力和审美行为能力呈现结构性弱化的结果。 

音乐对人的一生 非常重要

   马云对中国教育现状的演讲曾刷爆朋友圈:如果我重新设置中国的教育体系,幼儿园的孩子,他们必须学会唱歌,音乐对人的一生非常重要。

   实施素质教育不能忽视的首先就是对于学生的音乐教育。音乐教育不仅对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文化知识起着促进作用,对陶冶学生情操也有着辅助作用。 

  近期,荷兰一项大规模纵向研究发现,多上一些音乐课程能明显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包括推理能力、短期记忆能力、规划能力及自控能力,从而改善学业表现。

   该研究由荷兰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研究人员组织开展,对来自不同学校的147名儿童进行了跟踪研究。根据荷兰教育文化科学部制定的结构化音乐教学法及美术教育专家中心的指导意见,这些学校除了常规主课外,还补充性地开设了音乐和视觉艺术课程。课上,学生们既学习理论知识,也进行实践操作。跟踪研究持续了两年半,之后研究人员评估学生们的学业表现及规划、自控和记忆等多项认知能力。结果发现,同只参加常规课程的学生相比,上补充性音乐课程和视觉艺术课程的孩子们学业表现较好,认知能力明显改善。

   该研究领导者阿图尔·贾施克博士说:“我们相信,多上音乐课确实能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同时他们处理事情的方式也会更聪明。”

   从整个人类教育发展史上看,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音乐乃至艺术教育都占据着重要的一席之地。古希腊学习文法、修辞学、辩证法、算术、天文、几何、音乐等“七艺”,尤其是为后世推崇的雅典教育更致力于培养和谐发展的人,男孩子从七岁后就进入文法学校和音乐学校(The Music School,又称琴弦学校)学习,音乐教育是其和谐教育和文雅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欧洲中世纪的骑士教育重在培养“骑士七技”,即吟诗、音乐、下棋、骑马、游泳、枪剑、角力。中国古代教育强调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至近现代,践行通识教育更成为各国的共识,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成为教育的终极目的。从音乐教育发展演变看,音乐艺术作为人类智慧的结晶、人类重要的精神财富、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类别,历经数千年发展历史,早已形成了完备的知识、技能体系和传承工具与方式,是现代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养分,对少年儿童感知、审美、思维、理解、表现能力的形成,对人的全面发展、和谐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

   因此,学校教育有责任、有义务开展好音乐教育,强化对音乐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充分认识音乐教育的价值与意义,把音乐教育明确定位为素养教育、通识教育,而非职业教育、专业教育;着力改进音乐教学,重在“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引导学生通过参与、表现、合作,获得愉悦的审美体验,促进人格健全;建立科学的考核机制,把音乐课纳入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健全评价标准,依据国家中小学课程方案、课程标准、办学行为的要求等开展质量评价;着力解决农村音乐教师缺口问题,有计划地接收特岗教师,有计划地开展教师培训,让音乐教师在外出培训、职称评定等方面与其他科目教师享有同等待遇。通过多措并举,让音乐真正有助于个人完善,成就个人一生的福祉。

   中国音乐学院院长王黎光说:“基于目前基层美育教育人才培养不到位、美育教育宣传工作不到位的现状,我提议艺术类院校与基层文化部门共同发力,一同构建新时代美育教育人才培养新模式,真正把文化与艺术相结合的全民美育落到实处。”

   对此他建议:“基层文化部门可设立专门业务部门,由专人负责美育教育工作。我们在思想上要认识到美育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升国民文化素质中的巨大作用与意义,在实践中要逐渐探索形成适应本地区的、行之有效的美育教育建设办法与方案。基层文化部门必须真正承担起全民审美心智培养的重要职能,弥补地方基层文化建设缺失、美育教育薄弱等现实问题,从而达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