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生活报

  

80岁仍心系中国音乐教育事业 刘诗昆 学钢琴的关键并不在于兴趣!

发布日期:2019/4/2 13:55:04    
  

80岁仍心系中国音乐教育事业 刘诗昆 学钢琴的关键并不在于兴趣!


   刘诗昆,1939年出生于天津,著名钢琴演奏家、作曲家、音乐教育家、毕业于莫斯科音乐学院。

   1956年,刘诗昆在匈牙利举行的“李斯特钢琴钢琴比赛”荣获特别奖。1958年,在前苏联莫斯科举行的“柴可夫斯基国际钢琴比赛”荣获亚军,刘诗昆参赛回国后,创作了《青年钢琴协奏曲》。1960年,他被公派到莫斯科音乐学院留学。1978年,刘诗昆成为代表中国内地访问美国的第一个艺术人士,美国总统卡特在白宫接见他。1990年起,刘诗昆投身到儿童音乐教育工作中。

   “刘诗昆钢琴艺术中心”最早于1992 年3月,由刘诗昆在我国香港地区创办。创办后发展迅速,现在香港已有六家“中心”,共有钢琴及其他音乐学生约三千人,是香港最具影响的钢琴音乐学校。

   自1996 年8月至今,刘诗昆又分别在中国内地北京、天津、广州、深圳、珠海、福州、海口、南宁等21个城市开办了27家“刘诗昆钢琴艺术中心”。现“刘诗昆钢琴艺术中心”已成为遍布全国多地的连锁式的音乐艺术企业和音乐艺术学校,共有钢琴及其他音乐学生一万余人。

   刘诗昆曾到世界上数十个国家演奏,美国、日本、俄罗斯等多个国家都曾多次录制发行他的唱片。其中,他同世界指挥家小泽征尔指挥的美国波士顿交响乐团合作录制的钢琴协唱片,曾成为世界行销量最多的古典音乐金唱片之一,他还曾在诸多国家讲学,及担任多个国际钢琴比赛评委,他也是一位创作了诸多音乐作品的作曲者。

   曾以一曲气势磅礴的《黄河》被瞩目,曾以《青年钢琴协奏曲》展示非凡才华,著名钢琴家、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刘诗昆,近年来除继续登台献演外,还将他的很多精力倾注于作为美育的中国音乐艺术教育事业。

   自舞台走向讲台,从艺术园步入幼儿园,刘诗昆目标清晰:“即便现在钢琴热已经横扫整个中国,但学琴的热潮并不等同于音乐素养的提高,美育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唯将音乐种子植入幼小的心灵,艺术之花才能于未来绽放。”

美育教育

正在觉醒

   2014年俄罗斯冬奥会开幕式那独具特色的俄国文化的展现,让刘诗昆印象深刻,每当有人问起,为何如此高龄还要扛起美育教育的大旗?刘诗昆总以撼动他的那一幕举例:“在俄罗斯的冬奥会的开幕式上,你眼中看到的是文学作品《战争与和平》中的画面,耳中听到的是柴可夫斯基伟大的音乐作品,这些文化的呈现都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而是几百年的文化积累和坚持不懈地美育教育共筑的结果。”

   “中国有着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蕴,但近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在美育方面做得很不够。”刘诗昆坦言:“现今国家也逐渐开始关注中国的美育教育,就拿现今全中国那么多钢琴琴童,就可见不只是国家意识到这一点,老百姓自发地开始注重孩子的美育。”

   据统计,现今全世界学乐器,特别是学钢琴的孩子里,华人人数占据第一位,而整个世界钢琴销量中,中国占了80%。曾走遍中国普及音乐教育的刘诗昆感慨:“现在中国到处都是学琴热。我去乌鲁木齐、呼和浩特办钢琴音乐会,剧场都是座无虚席,而其中一大半都是家长带着学琴的孩子来观摩。”刘诗昆笑说:“有人觉得钢琴有些太热了,我倒觉得这是人们对美育教育的觉醒。”

音乐没有

特殊门槛

   3岁学钢琴,5岁登台,这是过去好像刘诗昆这样的音乐“神童”的成长轨迹,而现在,这几乎是被给予厚望的琴童们“规定套路”。10岁考出钢琴10级,在不少父母眼里也只堪堪算“过得去”。刘诗昆曾不止一次提醒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们,学琴不能“拔苗助长”,家长们的回答亦令他唏嘘:“现在社会这么激烈,孩子不掌握几门技能如何立足,10岁前不把钢琴拿下,哪里有时间应付围棋、绘画,还有繁重的日常课业?”

   “我们对于音乐,对于美育教育的误解真是太深了。”自1999年刘诗昆在北京创办了第一所音乐幼儿园至今,他已在北京、上海,珠海等地开办了9所以他为名的以音乐艺术教育为特色的幼儿园。然而,越是深入教育的第一线,他越是发现人们对美育认知的偏差。“读了这个幼儿园,我们的孩子以后能当钢琴家吗?是不是以后考音乐附中能加分?”每到招生时,面对家长们的追问,刘诗昆总不免一再解释:“音乐,首先是一种熏陶,是素质教育。而不是某种功利手段。”   “学琴,或是接受音乐教育,就和学语数外一样,是一种应当掌握的基础。学语文也不见得就能当作家,学数学不一定就成华罗庚,学音乐也不是非要当音乐家或是为未来考试加分。”刘诗昆强调:“在当今社会,那种单一靠学历比拼的时代过去了,大家越来越看重综合素质。美育教育的重要性不在于你掌握了多少种乐器,或是获得多高段位的证书,而是从小接受音乐、美术等艺术的熏陶,会提高人的智商、提升人的素养,这是潜移默化改变大环境的方式。毕竟社会要更好,提高全民素质是关键。”

   刘诗昆认为,绝大多数家长应该把孩子学琴当成是一种素质教育。钢琴是世界上千千万万人学的一种乐器,不是只给像莫扎特、贝多芬这种天才学的。所以,只要是智商正常,手的发育正常,都可以学习钢琴。

家长应端正

教育态度

   很多家长都遇到这样的问题:孩子刚开始学琴的时候,热情很高;可是一段时间以后,热乎劲过去了,练琴越来越不用心,进度也不理想。如果放弃,半途而废太可惜;如果继续,又担心强迫孩子学,效果也不好。

   在刘诗昆看来,孩子们自己提出“愿意学钢琴”的人数非常多,这跟过去相比,是一个非常大的变化。他认为,这跟儿童的智商有关。现在的孩子生活条件好,饮食方面家长非常注重营养水平,身体素质都非常好,而且在他们很小的时候已经接收到各种信息,所以现在2岁多的幼儿就可以学琴,过去的孩子基本上是4岁到12岁左右,才先后开始学琴。

   现在的父母让孩子学琴,或者满足孩子自身的要求送他来学琴,他们中的大多数都并不是想让孩子成名成家,享誉全世界。所以当孩子不想继续的时候,父母会认为,不想学就别学了,反正孩子将来也不想当钢琴家。于是孩子就“合情合理”地半途而废了。

   有些家长觉得孩子没兴趣就学不好琴,不如不学。对此,刘诗昆认为,家长不应该问孩子,而是问家长自己。儿童的心理特征,自然是“来得容易去得快”,他们的兴趣容易发生转移,尤其对玩感兴趣,如果不是玩,很快就生厌了。此时家长就应该认真对待,家长不管,孩子就学不好。

   还有的家长觉得弹琴就是文娱活动,培养高雅的情趣,是闲着没事时候的消遣。有这样想法的父母,也不会坚持督促孩子学琴。如果孩子对写作业没有兴趣怎么办?家长一定不会说“不想写就别写了”,大家会想尽方法让孩子完成作业,而且完成的质量还要好。在这些方面,家长的办法是很多的,拿出同样的办法来对待孩子的学琴,就没有难题了。 

学钢琴,兴趣和天资

都不重要

   刘诗昆认为,学琴是一件很苦的事情,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坚持学下去的,学了一段不愿学是正常的。孩子不愿意学,也得让他学。因为学琴从来都不是娱乐、消遣或游戏。他要对学琴孩子的家长说:“学琴是学业,就像孩子去上学、去完成作业一样。”

   刘诗昆说:“爱玩是孩子的天性,这个道理谁都知道,因此我说不愿意弹琴的多是正常现象。只要家长有信心,有决心,有恒心,孩子就能学得好;相反,家长不管而依靠孩子自己学习,就无法保证了。”

   此外,“没兴趣学不好”是针对成年人而言的,成年人成就一项学业,没兴趣就不可能学好,但孩子可不是。不能拿成人的思路套孩子。家长要用鼓励、引导、奖励,适当加入威严、强制的手段,让孩子学下去。

   学琴的关键不在兴趣,没兴趣的孩子不比有兴趣的孩子学得差,有兴趣的孩子也不比没兴趣的孩子学得好,关键是用在学琴上的时间。或者干脆这样说,哭着练和笑着练,练出的效果没多大分别。

   回忆自己童年的练琴时光,刘诗昆坦言: “我小时候开始学琴,每天弹45分钟吧,我父亲是比较严格的,弹琴不认真,也会挨打。3岁小孩子不懂什么前途、理想,大人让弹就弹呗,弹到10岁获得全国冠军的时候,也不懂得把成绩和理想、前途一类的结合起来,那是大人们的事情。”

   家长普遍关心两个问题是:我的孩子有没有音乐天分?我孩子的手够不够大?关于这两个问题,刘诗昆认为家长先要明确一个概念——钢琴不是给世界上少数、极少数超大手预备的,钢琴不是给超音乐天才学的,钢琴是给千千万万人学的。

   关于天资问题,刘诗昆并不否认,音乐天分高的人成了大音乐家。但这并不等于说普通的人就不能学钢琴。只要智商正常的孩子,绝大多数都能够正常学钢琴,而且对于绝大多数家庭来说,学琴的目的在于提高素质,不是成什么“家”。

   弹琴就像在车间里干活,是一项既艰苦,又枯燥、乏味、苦闷的工作,与其看到孩子半途而废,家长不如事先看清楚这一点,并怀有有足够的信心,不断督促孩子学成。弹琴又像是拍电影,坐在电影院里欣赏电影,自然是赏心悦目的事情,然而拍电影的过程又是极度乏味甚至痛苦的。因此刘诗昆希望家长在孩子不愿意学的时候,鼓励孩子坚持下去。

   刘诗昆表示,在孩子学琴这件事情上,中国家长的误区比国外发达国家的家长总体上更多和更明显些。但可喜的是,当前在我国,在这方面建立正确认知的琴童家长正在逐步增多。对此,他也愿意多做些相关介绍和推广工作,为我国作为美育的少年儿童社会音乐教育事业多做些力所能及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