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生活报

  

上海音乐学院院长廖昌永: 艺考热背后的冷思考,要客观对待自己的禀赋!

发布日期:2019/3/26 16:40:31    
  

上海音乐学院院长廖昌永: 

艺考热背后的冷思考,要客观对待自己的禀赋!


   他出生在农村,高音大喇叭是他的音乐启蒙老师;他屡获国际重大声乐比赛大奖,活跃于世界歌剧舞台;他致力于将中国本土歌剧节目推向世界,深受各国观众喜爱。他就是男中音歌唱家,上海音乐学院院长廖昌永。

   廖昌永,1968年出生于四川成都郫县,男中音歌唱家,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现任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上海音乐家协会副主席,上海音乐学院院长。曾在多项国际重大赛事中夺冠,并在世界各地与多明戈、洛林·马泽尔、米歇尔·普拉松等合作主演《塞维利亚的理发师》《假面舞会》《卡门》《茶花女》《弄臣》《茶》等30多部歌剧和百余场音乐会,2014年制作并主演中国原创歌剧《一江春水》,举办艺术歌曲专场音乐会《风雅颂》等。 传承恩师的理念 注重“艺如其人”

   记者:恩师周小燕先生对你的影响是不是很大?

   廖昌永:作为学生,周小燕老师对我们的影响不止是专业上的,她教给我们专业知识,培养我们成为好的演员,但更重要的是她以身作则、身体力行地给我们做出了如何做一个好艺术家的示范。周老师以前跟我们讲,作艺术家要人品和艺德,人品不好会影响到你的艺德,你的艺德不好会影响到你的艺术。我们对周老师的情感是超越师生关系的。所以追悼会那天好多她的学生在那儿哭着叫妈妈,其实从我们心里来讲,我们真的是把她当成亲人,当成妈妈一样来看的。   记者:恩师的理念,在生活中的一些点点滴滴都会影响到你吗?

   廖昌永:是的。她常常跟我们讲,一个中国人如果唱不好自己母语的东西而能把外国的东西唱好,那是骗人的,你要把血液里面的文化唱出来。她经常告诫我们说,不要到国外唱中国歌蒙外国人,在中国唱外国歌蒙中国人,你要到外国歌唱外国作品让外国友人觉得你这个人有修养、有造诣能够征服他们。在中国你要演绎中国的作品,让中国大众都喜欢你的歌唱,这才是好的。在这个基础上把中国的作品带到国外去,让外国朋友了解中国文化。在她一甲子的音乐生涯中一直是这么做的。

   记者: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你最注重哪些方面?

   廖昌永:我在给学生们上课的时候经常会用到一个词:“艺如其人”。作为艺术家,专业很重要,但道德品行、人格修养更重要。我们学艺术时,老师跟我说,你要爱心中的艺术,不要老爱自我,不要老想着自己怎么着,你一定要对你所从事的职业有敬畏感。我总在想,作为一名歌唱演员、声乐教师,你心里在想什么,实际上从你的表现里面、你的表演里面、你的作品里面,都能够反映出来的。 不要盲目地把 爱好强加到孩子身上   记者:当今社会艺考热也是一个热词,对于艺考有什么建议给家长、孩子们呢?

   廖昌永:我们现在的艺术人才是远远不够的,所以艺考热还会持续下去。但是搞艺术的人首先要对艺术是非常敏感的,因为每个人的兴奋点不一样,有些人可能对数字非常敏感,有些人对色彩可能非常敏感,有的人对语言非常敏感,有的人对音乐非常敏感。所以一定要看孩子是不是在艺术这方面特别敏感,不要盲目地把自己的爱好强加到孩子身上。

   第二,不要有功利思想,不要说孩子走上艺术道路以后就马上出名,挣很多钱,能够出人头地,我下半辈子就靠他了。孩子也不要说一到这儿就成帕瓦罗蒂,每个人擅长的不一样,有的适合在舞台上,有的适合在教室里做教师,要客观地对待自己的天赋和禀赋。

   记者:我们看到,每年的艺考生的比例在不断增加。作为上海音乐学院的院长,你怎么看待艺术院校的人才培养呢?

   廖昌永:艺术院校要定位自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我们培养的人才是三个层面的。一是在国际音乐舞台上占领一席地位,为国家争光,在比赛中获奖,在国外的各种重要团体中担任演奏员、担任首席。第二是对中国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对各个城市的城市文化建设做出我们的贡献。第三是要服务社会、服务基层。

   根据以上原则,近年来,上海音乐学院进行一系列改革,主要是艺术实践教学,就像医学院的临床学科教学一样。艺术实践教学对于理论专业来讲就是不断地写,要写文章,要写研究的论文,要写演出评论;对于作曲学科的人来讲,你要不断地搞创作,你的创作不能只是关起门来跟社会不接触,我们的创作一定是有针对性,有社会服务性的;表演类的专业,我们不断地给学生提供舞台,保证他们在舞台上的表演时间。

   最近这些年来的改革,要求学生必须走到社会上去,跟观众面对面。所以学生在五年的本科实践中,最起码有两年时间是积累舞台经验。这样,我们的学生毕业以后,才能跟用人单位无缝对接。

   这些年来,学校党委、院委也一直在进行改革,跟国外的艺术院校联合办学。我们组建了上海音乐学院和英国皇家音乐学院的联合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和美国伯克利音乐学院联合组建了上海音乐学院伯克利现代音乐学院;我们和欧洲的李斯特音乐学院、波兰的肖邦艺术大学组建了中欧三校联盟;跟德国汉堡联合音乐艺术大学联合办学。一方面是给学生提供不断交流的机会;另一方面也是把我们的文化介绍到国际上。

   我们在国内建设了很多实践基地,与深圳交响乐团、上海爱乐乐团、上海歌剧院、青岛交响乐团组建了基地。我们再提供经费给学生,让他们跟乐团合作。   朱熹先生写过一首诗《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所以,我们的音乐创作一定要扎根生活、扎根人民,写老百姓听得懂的、唱老百姓听得懂的作品。这也是音乐院校培养学生的非常重要的方向。 音乐家有责任和义务 推广自己国家的音乐作品 

  记者:我们在各大歌剧舞台都能看到你的身影,目前中国歌剧的发展状况是怎么样的?

   廖昌永:中国歌剧目前发展状况总体是好的,我们现在各音乐学院这些年在演员储备上面是很多的。我们上海音乐学院音乐系现在的中青年教师99%都是海外归来的,而这些教师都是在海外有过非常丰富的舞台实践经验的,各个声部的人才都有,我们的教师团队可以在任何一个国家的大歌剧院中担任一流演员。另外,现在全国的场馆建设非常好,2014年排《一江春水》的时候,因为上海剧场不够,我们就到江苏常州租了一个剧场来排练,去了之后我们才发现,光是常州就有四个剧院,现在各个地方场馆建设、舞台设施都非常棒。

   记者:对开创歌剧的“中国学派”这一观点有什么看法?

   廖昌永:我觉得每个国家的音乐家都有责任和义务来推广自己国家的音乐作品。我在做学生的时候,我的恩师周小燕告诉我,我们作为中国的音乐家有两个责任:一是把西方的好的音乐作品介绍到中国来;还有一个责任,就是把中国好的音乐作品推荐到国际上去,音乐家有责任把桥梁作用发挥得更好。

   1998年到2000年那段时间,我在挪威有十场的独唱音乐会巡回演出,当时很多观众跟着我在全国到处走,我很受感动,我问他们为什么跟我走?他们说:“没想到你唱中国歌也那么好听,中国还有那么好听的音乐。”这给了我非常大的鼓励。

   记者:在你看来中国歌剧如何走向世界乐坛呢?

   廖昌永:我觉得首先要有自信,二是我们现在还需要做方方面面的整合。现在国内的剧场已经非常多了,硬件条件和设施都很棒,但是现在除了国家大剧院有标准国际化的演出季之外,其他的歌剧院还没有达到国际上一流的歌剧院的演出季的标准。所以我们现在还要做的就是,首先要丰富我们的舞台实践经验,其实我们现在舞台上成熟的工作人员还是比较稀缺的,包括剧院管理、社会推广,包括方方面面的一些配套的工作人员,要真正走上国际化我们还有一段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