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生活报

  

原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音乐教育家周海宏 每个人在成长阶段至少要学一件乐器!

发布日期:2019/3/26 16:25:40    
  

原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音乐教育家周海宏 

每个人在成长阶段至少要学一件乐器!

   周海宏,曾任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音乐美学家、音乐心理学、教育学家。全国音乐心理学学会副会长,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音乐舞蹈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周海宏长年从事音乐审美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与教学工作,专注音乐学心理学,集中于音乐审美心理,教育心理的研究与教学。对美学、人格心理、需要与动机理论有深入研究。

   自1992年起周海宏在中央音乐学院先后开设“音乐心理学”、“音乐学研究方法”、“计算机应用基础”、“音乐教育心理学”、“音乐创作心理学”、“音乐赏析”、“音乐审美心理分析”、“琴童教育心理学”、“实用音乐美学”等课程。

   他还发表了《音乐美学研究中的方法论问题》《对部分钢琴演奏心理操作技能的研究》《“音乐特殊性”及音乐艺术的本质与功能》《“内容”与“形式”问题的梳理──兼再谈音乐美学研究中的方法论问题》等论文40余篇。

   合作出版《音乐美学》《儿童钢琴学习指南》《社会科学成果评估的指标体系的研究与设计》《钢琴之路──结构定向设计钢琴集体课教材》等著作,并著有《走进音乐的世界》《家有琴童——音乐教育问题与对策》《音乐何需懂——面对审美困惑的思辨历程》《音乐及其表现的世界——对音乐音响与其表现对象之间关系的心理学与美学研究》以及七耳兔儿童音乐教育绘本系列之《唤醒春天》等。

   在周海宏看来,自童年开始,每个人在成长阶段至少要学一件乐器,要接受以音乐教学为抓手的艺术教育。其重要标志之一,就是在适当年级,一定要开展有效的艺术教育。就像孩子一定要接受科学教育一样,孩子也同样要尽量接受艺术教育。每个孩子都尽可能习得一项艺术特长,应该逐步成为基础教育的常态;每个国民都享受艺术,应该是国民基本文化生活的常态。

   通过音乐教育热爱音乐,通过音乐热爱艺术,通过艺术热爱生活,通过生活体验幸福;通过艺术教育,提升感性能力、感性素质和感性智慧,为孩子未来的成功铺路,为创造美丽中国夯实高素质国民基础。这个理念应成为国民基础教育的共识,成为每一位教育者、每一位艺术教育工作者必须要有的教育理念。 听音乐重在体验 而不在“懂”

   周海宏在星海音乐学院举行讲座时曾经对学生们说,对严肃音乐理解正确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在于过程的体验。在他看来,谈到音乐,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听不懂”,但实际上,“不懂音乐”是跟纸一样薄的观念障碍。事实上,音乐是由发声声音构成的,既没有视觉的造型,也没有语言的符号,因此,音乐本身并不能直接传达视觉形象和思想概念。换句话说,听不懂音乐,不是因为听众的欣赏水平差,仅仅只是因为音乐不能直接传达视觉与语义的内容。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情绪的艺术。周海宏认为,造成“听不懂”这一误区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伯牙子期、高山流水等以乐曲解说为核心的经典音乐普及方式,形成与强化了音乐审美的误区;经典音乐听众少,也与媒体对音乐审美方式的误导息息相关。

   但是,音乐真的不能表现视觉性、语义性的内容吗?对此,周海宏给出的答案是否定的。听“懂”音乐并不难,了解一些联觉理论即可。所谓联觉,即有一种感觉引起其他感觉的心理现象。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大量联觉的现象:巧克力是低音、薄荷糖是高音;闷热是低音、凉爽是高音;亮色是高音、暗色是低音……联觉无处不在,它是人类的基本感觉反映。一般而言,作曲家在创作过程中就是凭联觉这一本能反应去选择组织声音的,作为听众,只要自觉调动自己的联觉,音乐的欣赏活动就自然而然产生了。

   周海宏认为,对于音乐,每个人都有最直接的联觉反应。研究表明,声音只有五种属性能够引起联觉:音高、音强、速度与节奏、声音速度和紧张度。这必然导致一个结果,听完同一种音乐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因此,不要拘泥于标准答案,由于音乐审美的多解性与不确定性,演奏家对同一首作品的理解也是千差万别的。 “提升审美教育, 要从孩子抓起”

   音乐是人类最早产生明确审美需要、审美反应和审美理解的艺术。研究表明,婴幼儿在6—8 个月时期就已经明显出现了对音乐的审美反应,但随着后期教育过程中出现的“要听懂、要正确理解”的要求,听众开始背上沉重的理解负担,最终慢慢被推出音乐世界的大门。

   人天生拥有五官,每种感官都有审美享受的需要,对于耳朵来说,音乐便是其享受美的重要方式。音乐能够瞬间改变人类的情绪状态,因此,改善听觉环境,能够帮助大家大幅提升幸福指数。但在现实生活中,物质生活条件极大改善的同时,我们的听觉环境却被大家忽视了。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工作压力的增强,人们精神愈发紧张,甚至有很多人已经到了需要精神减压的程度,而音乐,就是最佳的精神解压方式。

   那么,我们为什么非要听经典音乐呢?原因有二:听音乐可以为我们的人生增色添彩,听经典音乐可以让我们的人生一直丰富多彩;最重要的,经典音乐可以提升我们的审美心智。审美教育的关键期在童年,每个孩子在成长阶段都要接受充分的音乐审美教育。

   周海宏认为,孩子一定要学习音乐。要通过学习去热爱音乐,通过音乐热爱艺术,通过艺术热爱生活,通过生活体验人生。需要注意结构失衡和程序失当,即在人生最关键的时候,没有充分学习到影响一生幸福的最重要的素质,人的一生有两大心智能力:一个是理性,代表科学;一个是感性,代表情感,二者缺一不可。 “学琴带动孩子 心智能力的发展”

   学琴教育,为低龄孩子提供了最复杂综合刺激的训练,相对于其他各种教育,学琴教育需要人的心智能力、肢体控制的整体配合特别复杂。对心智能力、肢体协调的综合提升要求特别高。周海宏提出,以学琴为抓手展开音乐教育,带动孩子心智能力的全面发展。

   器乐演奏的学习包含了复杂的心智活动和肢体控制操作性的活动。符号对应关系视觉、动觉配合、审美构想情感体验的唤起对听觉的要求,空间对应关系的转换对肢体运动的速度、力量的控制。没有哪一门教育能够像器乐学习那样,需要同时调动如此复杂的人的综合能力与全面系统配合。比如,完全可以让三岁的孩子学会五线谱,五线谱是一个什么样的东西的呢?五线谱是一个视觉图形,在这一视觉的图形上,有很多视觉图案构成的符号,这些符号在不同的空间位置上,有不同的意义。   一个在五条线上的“小蝌蚪”,意味着在键盘的那么多琴键中的一特定的键子,意味着一个上肢肢体的定位,与一个手指下按的动作指令,意味着一个特定振动频率、特定长度的声音的产生与消失。这是一个典型的符号概念建立的过程,而这个符号概念所包含的意义甚至比语言概念的符号丰富得多。

   在这个过程当中,有视觉的刺激——通过眼睛看到谱子,视觉图形的刺激变成了符号的识别;有声音的想象——实际上包含了一个音高、音长记忆的激活;有肢操作的指令——一个键位的选择以及一系列系列肢体控制的配合;有听觉的反馈——音高、音长与想象的符合情况。视觉、听觉、符号、动觉一系列的活动,就构成了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过程。

   不仅如此,周海宏还强调,音符识别的过程是一个连续的、系列化的过程。而在这个系列化的音符识别过程与肢体操控过程中,还发生了更复杂的心智活动。所有符号组织起来形成了音响组织,而演奏者要对这个音响组织的样式提前有一个想象,考虑这个音乐上去是渐强,还是渐弱,这段音乐是快乐的还是悲伤。就与情绪情感的唤起发生了联系,从而调动了一个人从认知到情绪的全面反应,在肢体的配合下,产生出音乐的音响。孩子听到了音响以后,还会和自己头脑当中理想的样子进行比较,发现这个键不够强,下一个键子按下力度就要再强一点,孩子不仅仅要想象和创造出对象,还要比较这个对象跟理想对象之间的关系。

   在孩子学琴过程中,孩子整个心智与肢体能力得到全方位的刺激。经过对比发现,在孩子童年所接受的各种各样教育当中,没有哪一种教育,能像学琴那样,对人的整体能力产生这样全面、系统的训练效果。

   在周海宏看来,虽然学琴不能培养数学能力、语言能力、逻辑推演能力。这些提高学校课程成绩所需要的智力,实证研究表明,学琴教育不能够促进这方面的智力。提升这些智力,不是音乐教育的职责。但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学琴可以提升感性素质,可以提升人听知觉的组织能力、想象能力,可以提升人的注意分配能力和肢体控制反应与协调配合能力,所有这些东西组织在一起,就变成了非常复杂心智和肢体能力的整合。这些非常重要的能力的培养,恰恰在学校几大科目学习当中没有包括的,而这正是学琴教育对孩子发展特别有价值的地方。

   音乐是培养创造力、想象力的重要平台与抓手。周海宏特别强调,音乐教育是培养想象力的最有效的抓手,这是由音乐艺术的本质特征决定。没有哪一门艺术,能够象音乐这样,给每个人提供了如此广阔,如此自由的想象空间。很多东西都有发挥人想象力的空间,为什么音乐格外培养人的想象力呢?这需要回到一点点心理学的原理上。

   人类的基本感觉反应中,除了大家所熟知的视、听、味、嗅、触之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感觉——这个感觉是联觉,也有人叫做通感。人类各种感觉之间具有相通性对一个感觉器官的刺激,不仅仅让这个感觉系统产生反应,它还激活了其他感觉器官的感觉。比如,你的听觉受到了刺激,但是同时也觉得高音给人感觉明亮,兴奋、小而轻、活跃,低音给人感觉昏暗、压抑、大而重、沉闷。音乐艺术在诸多艺术当中,是最容易让人浮想联翩的。

   音乐欣赏活动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想象力激发的过程。音乐欣赏课,本身就是想象力培养课,而想象力正是创造力的核心构成部分。所以要想让孩子成为创造性人才,就要培养孩子的想象力,要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就要对孩子进行良好的音乐教育,那么,学琴就是对孩子进行音乐教育的最好抓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