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生活报

  

享誉全球的国际顶级音乐大赛盘点 吕思清、李云迪等众多音乐家凭此走上国际舞台

发布日期:2019/3/26 16:23:05    
  

享誉全球的国际顶级音乐大赛盘点

吕思清、李云迪等众多音乐家凭此走上国际舞台


   回望中国改革开放的40年,已有许多青年音乐家通过参与世界级音乐赛事登上国际化的舞台,跻身世界级职业音乐家的行列。如果说当年17岁的吕思清在第34届帕格尼尼小提琴比赛中的精彩表现让世界琴坛见证了中国小提琴技艺的飞速发展,那么第14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无疑成就了李云迪,一位年仅18岁的东方钢琴诗人的诞生。

   当然还有近年来在世界乐坛表现活跃的钢琴家陈萨、孙颖迪,小提琴家黄蒙拉、宁峰,歌唱家袁晨野,包括当下炙手可热的郎朗,他们无一不是在大赛的选拔、历练中脱颖而出,逐渐成长,走向成熟的。可见,参与国际音乐大赛已经日益成为青年音乐家登上国际舞台的首选路径,那么在全球范围内都有哪些顶级音乐赛事,你了解吗?

   伴随着20世纪国际音乐赛事如雨后春笋般的涌现,非盈利性的国际组织“国际音乐比赛世界联盟”(又称日内瓦竞赛联盟)1957年在瑞典日内瓦成立,隶属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享有音乐界“奥委会”的美誉。据2012年4月官方公布的数据显示,所有项目在内,现有分布在全球各地的127项赛事已被“联盟”列为正式成员。 若以名称来对赛事进行归类,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一是冠以历史上声名显赫的音乐家名字,例如“李斯特国际钢琴比赛”、“威尔第国际声乐比赛”等;二是为纪念赛事的创办者而得名,例如比利时“伊丽莎白王后国际音乐比赛”、挪威“宋雅皇后国际声乐比赛”等;还有以举办赛事的国家或城市来命名,比如“日内瓦国际音乐比赛”、“慕尼黑国际音乐比赛”等。

   在1927年,波兰的钢琴家和音乐教育者们决定在祖国的首都,也是肖邦的故乡华沙举办“肖邦国际钢琴比赛”。赛事的大获成功重新点燃了全球音乐爱好者对肖邦音乐的热爱,同时在全球范围内发掘出不少优秀的肖邦音乐诠释者,在不同阶段展示出肖邦音乐研究的最高水平与最新潮流。

   而若以竞赛项目来进行分类,这些花样繁多、层出不穷的音乐比赛可谓包罗了在古典音乐领域你能想到的所有器乐、声乐表演及理论科目,包括钢琴、小提琴、声乐、室内乐、指挥、作曲等。但在所有单项比赛中,专为“乐器之王”钢琴,“乐器皇后”小提琴举办的比赛历史最为悠久,为数众多,并形成了行家里手公认规格最高、赛制最为严谨的“四大比赛”。肖邦大赛、柴可夫斯基大赛、美国的范·克莱本大赛和英国的利兹大赛并称钢琴界的四大赛;帕格尼尼大赛、伊丽莎白大赛、柴可夫斯基大赛以及法国的隆·提博大赛被列为小提琴界的四大赛。

   除此之外,当然还有不少规模更大的综合性音乐赛事。久负盛名的柴可夫斯基音乐比赛就包括钢琴、小提琴、大提琴、声乐四项内容;在比利时首府布鲁塞尔举办的音乐盛事伊丽莎白皇后国际比赛则是采用第一年钢琴、第二年小提琴、第三年作曲和声乐、第四年休整的次序循环进行;而一年一度的瑞士日内瓦音乐大赛,竞赛项目包括钢琴、大提琴、管风琴、长笛、双簧管、室内乐重奏等多达26个,是世界上项目最多、影响力最大的音乐赛事之一。

   几乎所有这些大赛都会对选手的年龄严格限制,一般在32周岁以下。对于那些资历尚浅的青年音乐家,只要能够在顶级赛事中冲进前五,就意味着你有可能一夜成名。那么在这些世界顶级音乐赛事中,它们究竟有哪些独具特色的规则、赛制以及发掘人才的高招呢? 肖邦国际钢琴比赛 高标准、严要求

   雄踞四大钢琴比赛之首的肖邦国际钢琴比赛,堪称音乐界的“奥林匹克”及钢琴界的“诺贝尔”。五年才举办一次,高标准、严要求,宁缺毋滥是其最大特色。顶尖级评审团会根据参赛者的实际表现来评定每届比赛的六项大奖以及特别奖,但若他们认为某一奖项没有人有足够资格获得,就会把它悬空,不会让后来者递补。因而,在“肖邦钢琴比赛”70余年的创办历史中,其获奖者几乎无一成为流星,大多成为国际上声名赫赫的钢琴大师。而中国钢琴家李云迪,正是因为在2000年第十四届比赛中无懈可击的音乐表现,将空缺14年的金奖收入囊中,快速跃居世界一线钢琴家之列,被欧美权威媒体称作“巨星的风采”。 帕格尼尼国际小提琴比赛 曾有17届首奖空缺

   一年一度(2002年后为两年一度)的帕格尼尼小提琴比赛对中国的古典乐迷来说应该并不陌生,因为在近年来,我国已有4位小提琴家先后夺魁,他们分别是吕思清、黄滨、黄蒙拉和宁峰。与肖邦大赛相似,作为小提琴赛事中的最高殊荣,帕格尼尼大赛也因为评审近似挑剔的严格甄选,曾有17届首奖从缺。但也正是因为历史上的那些遗憾,才让每一位冠军的获得者都显得弥足珍贵。 范·克莱本国际钢琴比赛 为职业化发展铺平道路 

  范·克莱本国际钢琴比赛的创办人是美国钢琴家范·克莱本,这是在美国国内首个为职业演奏家举办的比赛,其完善的比赛机制是出于培养职业演奏家的方向设计。首先,大赛的评审团除了有世界一线的钢琴演奏家,还包括室内乐行家、音乐评论家、指挥以及音乐教育家。多元化的评委组合使选手的音乐能够通过不同专业人士从不同角度得到全面的考量和评定。第二,曲目量的庞大要求,堪称在所有国际钢琴比赛中难度最高。在“恐怖”的三轮竞赛中,第一轮就要演奏一场60分钟的独奏会;第二轮在独奏会后外加一首由组委会给定、30分钟的钢琴五重奏作品;到了第三轮,选手要在有限的五天时间内准备一场独奏音乐会,同时与当地交响乐团合作两首大型协奏曲。几乎是隔天就有重要演出的安排,同时穿插与交响乐团的四次彩排。

   2009年,中国的19岁小将张昊辰在第13届范·克莱本比赛上荣获金奖,在赛后的一次专家访谈中,虽然他也直言比赛中紧锣密鼓却又繁重艰巨的演出任务让他几乎“崩溃”,但这次大赛必然会成为他迈向职业演奏家道路中一次绝好的历练。 利兹国际钢琴比赛 坚持孕育声望 

  从文化角度考察,北部城市利兹在英国并不显眼。这里既无乐团、歌剧团,也没有音乐学校,甚至至今没有一座正式的音乐厅,却成功地举办了18届国际钢琴大赛,从1963年开始已经走过了近50年的发展历程,其间从未中断。

   利兹大赛为获奖者颁发的奖金并不算高,最初几届的一等奖也只有750英镑。然而比赛组委会承诺每届至少能为获奖者提供20—30次与英国及世界各著名乐团合作演出的机会,这才是它真正吸引到包括陈萨在内的世界钢琴人才踊跃参赛的原因。同时,还有一支“利兹国际钢琴比赛之友”的志愿者服务队对组织大赛起到了重要的辅助作用。服务队的成员都是音乐爱好者和琴童家长,他们在比赛期间承担接待工作,安排选手在各自家中练琴;在休赛的两年期间他们也举办各种活动募捐资金,以保持公众的热情。 柴可夫斯基国际音乐大赛 高扬民族文化

   四年一届的柴可夫斯基国际音乐比赛被认为是俄罗斯“最有价值的国家文化财富”之一。比赛创始于1958年,当时正值古典乐坛苏联音乐家的繁盛时代。其在肖邦国际钢琴比赛、伊丽莎白国际小提琴大赛中屡屡夺魁让世界为之震惊。前苏联出于弘扬民族文化的目的,将这个国家主办的音乐盛事冠以本国最伟大的音乐家柴可夫斯基的名字。自然在参赛曲目中,柴可夫斯基的作品占有相当的比重,拉赫玛尼诺夫、肖斯塔科维奇等苏俄作曲家的作品也被列入指定曲目。 北京国际音乐比赛 填补中国空白 

  无疑,欧洲是古典音乐的老家。100年前,中国民众对着钢琴这件庞然大物还不知所措,但100年后,中国已拥有世界上最多的音乐学习人群。然而我们不难发现,历史上几乎所有国际顶级音乐赛事都雄踞在欧美。为了弥补这一缺陷,2006年“北京国际音乐比赛”创立,项目包含大提琴、弦乐四重奏、长笛、单簧管,并配合比赛推出系列大师班及音乐周。组委会介绍,“大赛要让人感受到中国国际比赛的高水准,而并不是以更多中国选手获奖为目的”。

   如今,仅长笛比赛就有来自全世界超过200选手报名,从报名人数就可看出“北京国际音乐节”已跻身世界知名国际大赛的行列。目前,我国已有北京国际音乐比赛、中国国际钢琴比赛(厦门)、中国国际小提琴比赛(青岛)、中国国际声乐比赛(宁波)四项赛事被获准加入国际音乐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