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生活报

  

奥斯卡最佳音乐奖得主、国际大提琴家马友友 和技巧相比,人性和自然对音乐更为重要!

发布日期:2019/3/19 13:54:42    
  

奥斯卡最佳音乐奖得主、国际大提琴家马友友

和技巧相比,人性和自然对音乐更为重要!

 

 

 

音乐启蒙的关键

在于“榜样的力量”

  马友友出生于音乐世家,父亲是作曲家、音乐理论家和弦乐演奏家,母亲是歌唱家。在父亲启蒙教育下,4岁开始练琴。开始时,父亲只是让他演奏片断,一天两个小节。父亲经常这样告诉他,如果有什么事情是困难的,那么你先要把它分成四个部分。这样,你就可以先解决一些小的问题,最后解决最难的一部分。马友友说,这是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好方法,我们不需要一次性攀上珠穆朗玛,而只需要攻克一个小山丘。马友友由此爱上了音乐,而且十分痴迷。两年时间,他练琴的地板上居然被压出了一片凹坑。

  6岁时,马友友与家人迁往美国纽约定居,同年结识了大提琴家帕伯洛·卡萨尔斯。之后在著名指挥家伦纳德·伯恩斯坦帮助下,马友友和姐姐马友乘参加了为筹建华盛顿文化中心举行的巡回义演音乐会,演奏完毕,观众将疯狂的掌声送给了这位小演奏家。

  一夜之间名满美国,演出邀请也纷至沓来。但马友友并未在舞台上充当“音乐神童”,而是听从了伯恩斯坦的话:“孩子,你还是应当回到学校去专门习琴和读书,那样你才会成为一个真正的大提琴家。”

  随后,马友友师从于著名大提琴家伦纳德·罗斯学琴,并进入了赫赫有名的美国茱利亚音乐学院学习,一学就是7年。然而就在再过一年就要毕业之际,成绩名列前茅的他却退学,转而进入哈佛大学学起人文学来。他说:要拉好琴,或者说要真正地理解和表现音乐,总感觉还需要掌握些什么。

  在一次采访时,马友友说,在哈佛的那4年,对他有很大的影响。最喜欢的两门学科考古学和人类学帮助他将旅途中体验到的各种文化放在一定的语境下加以审视,“如果你的内心世界足够宽广,里面有足够的思维方式,足够的规则,足够的文化价值,那么它会带给你更多人文的东西,让你能够更好地理解人性,以及它的多种表达方式。”

  2000年,马友友为电影《卧龙藏虎》演奏主题曲,这首新古典提琴曲获得了当年的奥斯卡最佳音乐奖。2017212日,马友友和丝路乐团《Sing Me Home(歌咏乡愁)》获得第59届格莱美最佳世界音乐专辑奖。这是马友友的第18座格莱美奖,他也成为与格莱美结缘次数最多的华人音乐家,被称为世界最伟大的大提琴家之一。

  在中国,同样有越来越多的孩子从小开始学习古典音乐,为了让孩子坚持学习乐器,很多家长的风格是“虎妈”式教学法,强制他们定时定量完成学习任务。

  在马友友看来,音乐启蒙的关键在于“榜样的力量”,只有家长也热爱古典音乐,才能唤起孩子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好奇心。而热情和好奇心才是促使孩子学习的最大动力。“上学是为了打开不同的兴趣世界,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坚持终生学习”,他表示。

  谈到如何才能培养下一代杰出的音乐家,马友友的建议是“要学音乐,先学人生”。在他看来,学习人类、人性和自然要远比学习音乐技巧更重要。“真理和智慧源于学习,这才是艺术发展的起源,而不是所谓的技巧。技巧是在探索的过程中需要具备的。”

“年轻人可以帮助

我们找到希望”

  近日,在2019广东国际青年音乐周活动上,马友友说:“年轻人的想象力很伟大,他们能在不同文化之下诞生的音乐中找到特别的味道,他们这种无穷的想象力,可以帮助我们找到希望。”

  成功入选2019广东国际青年音乐周乐团的青年音乐家共有72名,其中来自粤港澳大湾区特别是香港的青年音乐家占比最高。在乐团成员中,增加了不少粤港澳大湾区内高校的青年教师,马友友希望将音乐周的核心理念最大化传播给大湾区内的青年学子。

  无论在国内、国外,马友友随时都在向青年音乐家传授中国传统文化与哲学,马友友认为,年轻人应该有基本的责任感、好奇心和想象力。这一届音乐周,他以“天、地、人”作为授课的首要内容,让大家思考“我是谁”“我该怎样融入当下的环境”,以此让年轻人学会“如何看待世界”。在马友友看来,每个音乐家看待世界的方式各不相同,拿他自己来讲,他首先是一个“人”,然后是“音乐家”,再次才是一个“大提琴家”。

  年轻人学乐器的时候,也要学习文化,了解“天与地”之间的知识,而不是把全部心思都钻在技巧学习中,思考天地人,是回答“我是谁?”“天地悠悠,你我如何安身立命?”这是现在的每一个音乐家都应该尝试用解答的命题。有了这些东西,你才能够理解音乐中不同的情感层次,否则,演奏者就是个使乐器发声的物件,是个匠人,永远成不了音乐家。

“透过演奏为声音

赋予自我价值”

  在马友友看来,最好的教学方式不是自上到下的传输,因为它无法建立“联系”,这是他一直想避免的模式;他想创造的,是一种“安全空间”,在里面大家可以犯错、可以讨论、可以冒风险、可以做实验,以及去创造共同的经验,让所有人都可以留下“记忆”。令马友友惊喜的是,这次有很多志愿者都聚集在这里,他们为什么要来?因为他们觉得有趣,觉得在尝试“新事物”,这证明了音乐周得到了认可,目前尝试的方向是向好的。

  马友友说:“当你的成长被他人‘看到’了,你就有机会得到进一步的成长,就会让你有更大的成就感。通过音乐周,我感受到了这些青年人对音乐的热情、执着,这也激发了我的想象,想象着如何把这种热情、执着传递给别人,并不断地延续下去。”

  马友友建议正在学音乐的青少年要学会欣赏声音的美,也要为能够发出自己的声音而自豪。透过演奏为声音赋予自我的价值,对于青少年尤其重要。马友友说:“这个声音将成为你的一部分,小提琴的声音是你的,长笛的声音是你的,就连敲锣打鼓的声音也是你的。这种声音的归属感会让你喜欢一件乐器;而当你喜欢一件乐器时,你会千方百计发掘更多的可能性,这是孩子们特有的思维。而且,当你对一件事情感兴趣的时候,时间会过得特别快,你会在音乐上花大量的时间,专注力无穷无尽。”

  此外,马友友希望家长要尊重孩子的想法。如果在人生的开端,孩子就勇敢地告诉家长想学习一些东西,譬如音乐,家长应该给予重视和鼓励。因为孩子们很天真,很直接,从来不会掩饰自己内心的想法。他希望家长会对孩子说‘那你就去做吧’,因为,孩子能清晰准确表达自己愿望非常难得。如果有一个平台能让这些孩子相聚在一起,就更难得了。好的老师能让孩子爱上自己所学的东西,这对于未来发展个人的爱好有莫大的帮助。

音乐是与世界沟通

的最佳“语言”

  马友友认为音乐探索的目的在于突破国籍、语言、文化背景的限制来实现跨文化的传播和交流。谈到这个过程中的困难,他认为与其寻找差异,理应寻找人性中的共通之处。

  在他看来,音乐除了表达人们内心的情感、更是与世界沟通的最佳“语言”。马友友在1998年正式创建了“丝绸之路”音乐组织计划,一个非盈利性艺术、文化和教育组织。丝路计划的灵感来源于古代丝绸之路上多元文化、思想的碰撞交融,目标在于通过把全世界的艺术家和观众聚集,打破地域隔阂。而丝路计划的核心正是丝绸之路合奏团,团队汇集了不少充满个性的音乐家、作曲家以及编曲家,他们执着于探究传统东西方音乐的差异,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乐此不疲。

  “当陌生人相遇会发生什么事呢?丝路就是答案。”马友友说,古代商道上的东西方文化交流令他神往。“那时候,全世界有50 %的人与丝绸之路有渊源。我们从历史可以看到现在和未来,现在我们似乎又处在这种全球交流互动的情形之下,用音乐再去构筑一条丝绸之路,把各国人民连接在一起,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作为丝绸之路合奏团的总监,马友友表示,该团队是一个需要好奇心、合作和满腔热情的音乐团体。在旅行过程中,“文化旅行队”重新发现了世界共同的历史,原来全世界百分之五十以上的人口都跟“丝路”有渊源,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把各国人民连在一起,才是真正的融合。也正是如此,马友友将各民族音乐文化之间的交流、推广教育工作视为目前最重要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