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中要有鲜明的个人感情与理性色彩! | ||||
发布日期:2019/3/19 13:43:41 | ||||
作品中要有鲜明的个人感情与理性色彩! 刘育熙,中国著名小提琴演奏家,中央音乐学院教授。代表作有小提琴协奏曲《白毛女》、《音诗》、《怀念祖国》、《灯节》、《悲歌》等。他自幼学习二胡、三弦、小提琴和钢琴等中外乐器,后来又师从马思聪等多位中外艺术大师。1962年,他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并留校任教。1963年,他在全国小提琴比赛中获奖。1979年,在中央音乐学院大型音乐比赛中,他获得创作和演奏两项第一名。 演奏小提琴要用心用最大的真诚回报给听众 记者:您的琴声非常的感人。这是怎么做到的呢? 刘育熙:人生最美好的东西是真诚,人与人之间最美好的是爱,爱与真诚是艺术的真谛。艺术是不能撒谎的,听众是无法欺骗的,我清晰地记得我父亲拉《汉江潮》、《哀思》,他每一弓都是那么投入,似乎整个生命都融入到琴声中,他的琴声不是演奏出来的,而是从心里淌出来的。那不是音符,而是内心深沉的倾诉与哭泣。正是几十年来父亲对我的深刻影响,我用心,用最大的真诚来回报给听众。 记者:经您诠释的弗朗克的名作《A大调小提琴奏鸣曲》令人如痴如醉,您是如何理解这部作品的? 刘育熙:法国比利时浪漫派作曲家弗朗克的名作《A大调小提琴奏鸣曲》,这部划时代的巨作充满了浪漫情怀与深邃的艺术内涵,我把它理解为一部自传性作品。乐曲刻画了一个赤诚的行者怀着对美好未来的无限憧憬,在现实中屡屡受挫,意志坚强又满怀柔情,有着不泯的童心与幻想,最后终于迎着温暖灿烂的阳光,纵情酣畅地高歌人生壮丽的凯歌。 记者:那您在演奏中是如何诠释这部作品,表现出丰富深刻的艺术感染力的? 刘育熙:这部杰作犹如一个具有无限深度和广度的巨大艺术载体,我们借助它把人生百感——甜酸苦辣、悲欢离合,尽情地抒发、挥酒出来,每当我演奏此曲时总是用赤诚的心向在座的听众——我永远把他们视为自己的朋友和亲人,坦陈自己的人生经历与感悟,随着自己心路历程的积累,演奏的内涵也在不断深化。我对人生的体验不同于任何一个欧美演奏家,因此,我对这首弗朗克的名作《A大调小提琴奏鸣曲》的诠释带有鲜明的个人感情与理性色彩。 记者:在您的演奏生涯中,不仅演奏欧洲经典名作,还经常举行“中国作品专场”,这其中有很多是您创作或者改编自父辈的经典名曲,请问您是如何做到演奏和创作两不误的? 刘育熙:作为一个演奏家,创作和演奏实践是分不开的,二者并不矛盾,创作过程也就是不断地实践(演奏)、修改、完善的过程。我的创作最初的动力是源于国内优秀的小提琴曲目少,直接的动力是我对民族音乐的热爱。 要掌握小提琴的精髓与本民族的艺术表现手法 记者:请您谈谈如何用小提琴表现中国作品的风格特征? 刘育熙:小提琴要表现中国作品的风格特征——从民族情感到民族艺术风格,同时又与世界小提琴艺术接轨的、能够大大丰富世界小提琴艺术。为此,我们必须在两个方面刻苦学习:一方面要深入学习与掌握西方小提琴等艺术的精髓——不仅要掌握西方小提琴的技法,还要深入研究西方经典小提琴作品的艺木风格,领略并表达出其中的艺术魅力,以便在创作与演奏中国小提琴乐曲时,创造性地借鉴西方小提琴艺术的有益成分,另一方面我们还要学习和掌握本民族的艺术表现手法,来丰富演奏中国乐曲的手段,包括具体借鉴民族乐器独特的演奏手法与韵味。中国音乐情感极富细腻,其巨大亲和力正是源自传统中国文化中根深蒂固的“天人合一”、“以人为本”的思想。所以我们演奏中国乐曲时,不但要充满浓郁的中国风格,小提琴所特有的乐器品质与技巧优势也得到充分发挥,让任何人一听都会感到:首先是小提琴,同时又是中国的小提琴。 记者:您作为中国第一代小提琴家,能否谈谈您在教学上的成功经验?
刘育熙:自1962年在中央音乐学院毕业留校任教以来,我的教学本职工作主导了我的生活轨迹,大部分时间与精力都用在教学上,其中主要完成学院安排的教学任务,也要接待部分国内外来的求教者。通过教学把自己几十年学琴和演奏的经验传授给青年一代是我极大的乐趣,一个学生犹如一把锁,每把锁都有不同之处,如何帮助他们开启智慧的闸门,能够心灵手巧地去演小提琴,要求每个教师不懈地去探寻小提琴演奏的规律与科学方法。我认为一个表演艺术教师最好永远不要脱离舞台,“实践出真知”,教师从实践中积累的经验,必定能使学生受益,这也是我坚持舞台实践的重要原因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