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提琴演奏家、教育家俞丽拿 学生是我生命的延续,教育让我拥有了永远的青春! | ||||
发布日期:2019/3/12 13:38:07 | ||||
小提琴演奏家、教育家俞丽拿学生是我生命的延续,教育让我拥有了永远的青春! 20世纪50年代,就读于上海音乐学院管弦系的俞丽拿常与同学一起到工厂、农村进行小提琴演奏,但观众基本听不懂,反映也就不热烈。要让中国听众听懂小提琴,就要让这个西洋乐器“说中国话”。于是,俞丽拿和同学组织了一个小提琴“中国化”实验小组。她想到,能不能先从民歌、民俗乐曲里面拿些东西改编到小提琴上面来。渐渐地,听众能听懂“说中国话”的小提琴演奏了。 为了庆祝新中国诞生10周年,管弦系需要拿出新节目,俞丽拿所在的实验小组最终决定将越剧《梁祝》改编为小提琴协奏曲。实验小组正式着手改编创作《梁祝》,由何占豪、陈钢作曲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于1958年冬天完成。1959年5月,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第一次正式登上舞台,由俞丽拿首演,获得了巨大成功。在之后的几十年里,《梁祝》成了中国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美妙乐曲,感动了无数人。《梁祝》还飞进世界音乐殿堂,成为中西音乐结合的典范,成为第一次让西方乐器开口“说中国话”的“中乐西奏第一曲”。 俞丽拿,著名小提琴演奏家、教育家,上海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小提琴与中提琴教研室主任、上海音乐学院学科带头人,创办了“俞丽拿小提琴艺术基金”,长期致力于培养小提琴专业尖端人才,著名弟子有黄蒙拉、王之炅、张洋等。 “最看重教师的身份,上课永远排在第一位” 提起俞丽拿,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她是这首名曲最早的演奏者,也是最权威的演奏者。俞丽拿就职的上海音乐学院,给出了这样的介绍:管弦系小提琴教授、院学科带头人、全国高校名师、“上海市教书育人楷模”称号获得者。 毕业后,俞丽拿留校当了老师。“那个时候我很苦恼,因为我只会拉琴,不会教琴。我要学做老师,要教好小提琴,并不容易。一定要很深入地研究,掌握教学规律及特点,还要跟得上世界行情,熟悉国际上各个演奏家的风格。”俞丽拿形容,“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个性、不同的才能、不同的生理条件,要根据学生的情况因材施教。你会拉,还得找得准关键才会教。” 音乐学院的教学跟普通学校不同。“我们是一对一上课。从附小到大学毕业,一个学生就是16年。这16年间,我们就像他们的第二父母一样,伴随他们从少年懵懂到青春期谈恋爱。”俞丽拿感慨,“到后来孩子能独立学习了,就是非常高兴的时候。” 这些年来,俞丽拿培养的学生有十多人在国际比赛中获得第一名,填补了我国在国际小提琴赛事中的多项空白。如今,俞丽拿潜心探索的是,如何让更多的年轻人用小提琴奏出中国好声音。俞丽拿深知,要发展中国的小提琴事业,最要紧的是培养出优秀的学生,让小提琴事业后继有人。50多年来,俞丽拿最看重的是她的教师身份。在她眼里,上课永远排在第一位:“我首先是一名教师,演出、开会、接受采访等,都要为上课让步。”俞丽拿在教学工作中针对中国学生的特点,摸索着建立了一套符合小提琴学习规律、具有中国特色的教学方法、教学体系,为中国小提琴培养出了黄蒙拉、王之炅等优秀的演奏人才。 俞丽拿爱音乐、爱教育、更爱她的学生们,她教书育人的敬业和严谨让人敬佩。几十年来,俞丽拿带病坚持上课让许多家长为之动容,每次生病她都坚持在病床上还给学生上课。她每天带着饭到教室去,边吃饭边抓紧时间给学生上课,挤出所有的时间留给学生。俞丽拿不仅具有精湛的学术造诣,还具有极强的爱心和责任心,她手把手,心连心地教学生,教琴艺、教做人。 2010年,70岁的俞丽拿开了最后一场个人音乐会,从此告别舞台,全身心投入教学工作。“我一辈子都要教,生命不止,教学不息。” “小提琴演奏家要从娃娃培养起” 俞丽拿非常重视在附中、附小培养学生。俞丽拿说:“我的学生都是从小学到大,跨度可长达十几年,我不仅教拉琴,还要疏导孩子心理上的问题。不同性格的孩子拉的音乐不一样,只要听他拉琴就能知道他的性格,而且孩子在不同时期也会有不同的问题。我就像孩子的另外一个家长,有时候我就在课上和孩子谈谈心。” 学生黄蒙拉在附小入学时,入学考成绩是全班的最后一名,王之炅附小入学考成绩属中下,他们之所以能取得今天这样的优异成绩,俞丽拿在她们身上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当多数老师对黄蒙拉的前景并不看好时,俞丽拿没有放弃,为了帮助黄蒙拉拉准音律,她一天要用上六七个小时专门指导。一个音符一个音符地“抠”,一个乐章一个乐章地“磨”。
如今黄蒙拉已是国际上小有名气的小提琴演奏家。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制定不同的“菜单”,为每一位学生做好详细的教学笔记,例如王之炅的全部教学过程俞丽拿有详细记录,以此追踪学生整个教学成长的足迹。王之炅获得国际比赛大奖后,面对国外知名艺术院校的邀请,她说:“我有好学校,好老师,何必要走呢?
我要像俞老师那样,留校当一位好老师。” 俞丽拿一直坚守一个信念:做教师就是要奉献。因此就有了俞丽拿的学生每年比其他学生多一个学期的学习,她利用寒暑假义务给学生加课,一年三个学期使这些学生专业基础更加扎实,专业进步更加明显。当学生家长假期上课要付费时,都被俞丽拿拒绝了,她说:“是我要学生上课,我不收费。”为了解决学生在课堂上没有机会与乐队合作的问题,俞丽拿利用假期,自己出经费联系乐队,带领学生进行协奏曲演奏的实践,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演奏能力,也为学生的参赛活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了保证国际赛事的成功,她自己出资上万元用作国际旅费,始终陪伴学生左右,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拉”——
俞丽拿对学生的“拉”有一个高标准,即“零错误”,让学生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听”——
听是为拉而听,只有听懂了音乐,才能领悟到音乐的真谛,才能有艺术上的长进。“爱”——音乐艺术需要爱,爱音乐才能更好地表现音乐。“启发”——
俞丽拿常常把同一首曲子国际大师的演奏录下来,再用摄像机拍下学生的演奏进行比较,启发学生体会高境界的演奏。她把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演奏技法、音乐表现力及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等非常和谐地融合在自已的教学实践中,逐步建立起一套符合小提琴教学规律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教学方法、教学体系、曲目体系。2009年由俞丽拿领衔的《小提琴演奏艺术》课程获“国家级精品课程”。 “带着传播的使命,弘扬中国传统音乐” 这些年,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伴随俞丽拿的琴声传遍了世界各地。她多次赴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俄罗斯、日本等国家演出,俞丽拿所到之处就有优雅的“梁祝”琴声,令人为之感叹。 2011、2012年,俞丽拿所在的小提琴教学与演奏艺术工作室连续举办了两届具有广泛影响的国际小提琴大师班活动,有力促进了本专业国内外高水平演奏家、教育家建立更加广泛的联系。2013年举办的“当代中、小提琴新中国作品比赛”,加强了对新时期中国文化的弘扬,对于小提琴新中国作品的推广具有重要意义,创造了我国小提琴艺术事业发展的新契机。 在教学之余,俞丽拿还挤出时间出访、讲学、担任各类小提琴比赛评委等海外活动,其中包括波兰维尼亚夫斯基国际小提琴大赛和柴可夫斯基音乐大赛这样的国际顶尖赛事。在2007年的第十三届柴可夫斯基国际音乐大赛中,她还担任了评委副主席一职。“我自觉带着传播的使命,在不同国家、不同场合宣传中国传统音乐。”她说。
俞丽拿在上课时常对学生说:“你们应该了解肖邦、莫扎特、海顿、勃拉姆斯、帕格尼尼,但你们更需要了解中国传统音乐,它体裁丰富,风格多样,具有时代性、民族性与地域性等特征,是我们先人的智慧结晶。无论是先秦气度恢宏的钟磬乐舞,还是隋唐华光璀璨的歌舞,乃至宋元明清时期的戏曲音乐,都显示出中国民族音乐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丰厚的文化底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