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生活报

  

84年铸就辉煌艺术成就 当今世界最著名的十大国际小提琴比赛

发布日期:2019/3/5 13:33:49    
  

84年铸就辉煌艺术成就

当今世界最著名的十大国际小提琴比赛

 

 

 

  为了纪念在小提琴演奏艺术的发展中做出卓越贡献的作曲家和演奏家,从20世纪开始,在世界的各个地区陆续创办了许多规模不同的小提琴比赛。通过这些比赛,极大地推动了小提琴演奏艺术的发展,促进了不同流派、不同风格和各种不同演奏技艺的交流,尤其是那些世界性的国际大赛已成为群星闪烁、新人辈出的广阔天地。这些国际性的比赛有的四年或五年一届,有的两年或一年一届。由于规格不同,影响面自有区别。演奏家们在不同的时期寻找自己最适合的目标,他们以此作为向往、追求和攀登演奏艺术高峰的里程碑。

  1.伊丽莎白女皇国际小提琴比赛

  伊丽莎白女皇国际小提琴比赛原名为伊萨依国际小提琴比赛,创始于1937年,比赛于比利时布普塞尔举行。

  出于对小提琴发展史上有着杰出贡献的法比学派创始人伊萨依的纪念,在每届比赛中均明确将他的技巧难度极高、音乐表现深邃的六首无伴奏奏鸣曲确定为比赛必选曲目。由于该项赛事的难度大、个性强,因此每届比赛都吸引了许多琴坛高手云集布鲁塞尔。前苏联的大卫·奥伊斯特拉赫及列奥尼德·科岗曾先后获得第一届和第二届比赛的第一名;之后,又有许多名家纷纷前来夺冠,如美国的席诺夫斯基,前苏联的拉宾等等,由此,大大提高了此项比赛的名声和规格。

  我国青年演奏家胡坤于1985年的比赛中获得了第四名的好成绩,从而为他在欧洲乐坛的演奏生涯和教学事业拓宽了道路。

  2.柴科夫斯基国际小提琴比赛

  以俄罗斯作曲家柴科夫斯基的姓氏冠名的国际音乐比赛创始于1958年,每四年举办一次,比赛地点设在莫斯科。就小提琴比赛而言,第一轮比赛曲目通常为传统古典作品;第二轮为奏鸣曲和柴科夫斯基的技巧性乐曲;第三轮则必须演奏柴科夫斯基的《D大调协奏曲》及其他作曲家的一首协奏曲。

  我国选手薛伟在1986年第八届比赛中取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绩,由此他便开始了走上国际乐坛的里程。更为可喜的是时隔16年,我国18岁的青年选手陈曦在2002年第十二届柴科夫斯基小提琴比赛中再次取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绩,而此届比赛的一等奖是空缺的。此外,在1998年第十一届比赛中,我国选手潘依琼在夺魁呼声很高的情况下进人决赛,名列第三。

  3.蒂博国际小提琴比赛

  以法国钢琴家玛格丽特·隆和小提琴家雅克·蒂博冠名的钢琴和小提琴国际比赛创始于1943年,比赛地点设在巴黎。原为每三年举办一次,自1964年开始,改为每两年举办一次。在蒂博演奏的法国作曲家的作品中,那种色彩斑斓的浪漫情调成为后人学习的典范。为了纪念这位20世纪的小提琴演奏家和钢琴家玛格丽特·隆,在巴黎举办的此项赛事曾吸引了世界各地的许多演奏家。蒂博小提琴比赛曲目第一轮是常规的传统作品;第二轮的曲目中必须有圣·桑斯、肖松、福雷、拉威尔、德彪西等法国作曲家的奏鸣曲和技巧性乐曲;第三轮决赛曲目之一是拉罗的《西班牙交响曲》。

  早在1963年,苏联的贝琳娜就获得过此项比赛的最高奖。我国选手钱舟在1987年的比赛中不仅获得了第一大奖,同时还囊括了四项特别奖,成为该赛事中一颗闪烁耀眼的新星。

  4.西贝柳斯国际小提琴比赛

  以芬兰爱国主义作曲家西贝柳斯命名的国际小提琴比赛创始于1965年,每五年举办一次,比赛地点在赫尔辛基。该项比赛最主要的曲目是西贝柳斯的《a小调协奏曲》,这部作品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新颖的写作结构。由于其演奏技法突破常规,难度较大,演奏家要用其韵味打动人心绝非轻而易举之事,加上此赛事每五年才举办一次,机遇难得,竞争非常激烈。

  在1980年的第四届比赛中,呼声极高的前苏联选手穆洛娃获得了第一名,我国选手胡坤虽然只得到第五名,但却实现了中国参赛选手在此比赛中零的突破。之后,在2000年,我国17岁的选手王志炅又以突出的成绩获得了第三名。

  5.印第安纳波利斯国际小提琴比赛

  该比赛创始于1982年,每四年举办一次,比赛地点设在美国的印第安纳波利斯。在美国的历史上没有举办过规模较大的国际小提琴比赛。就以莱文垂特比赛来说,虽然帕尔曼、朱克曼、郑京和均在此项比赛中获得过一等奖,但引起世界各地选手关注并前来参与的却并不多。真正在美国创办的有影响的是印第安纳波利斯国际小提琴比赛,评委会主席是著名的小提琴教育家金戈。由于此项比赛起点高,要求严,很快就引起了世界各地演奏家们的关注,并成为和伊丽莎白、柴科夫斯基、蒂博、西贝柳斯并驾齐驱的世界几大赛事之一。

  6.维尼亚夫斯基国际小提琴比赛

  以波兰小提琴家维尼亚夫斯基的姓氏冠名的国际小提琴比赛创始于1935年,比赛地点设在华沙,每五年举办一次,自1985年起开始改为每四年举办一次。维尼亚夫斯基小提琴比赛分别有青年组和少年组,其内容第一轮为古典传统曲目;第二轮中必须有维尼亚夫斯基的技巧性乐曲,如《D大调和A大调波兰舞曲)(谐谑曲与塔兰泰拉)(莫斯科的回忆)(传奇》以及一些随想曲等;第三轮的决赛曲目必须要选奏维尼亚夫斯基闻名于世的两首协奏曲。许多名家高手青少年时代都曾在此项比赛中获奖。前苏联小提琴演奏家大卫·奥伊斯特拉赫曾在首届比赛中获得二等奖;之后,又有拉宾、格林丹柯、穆洛瓦等青年演奏家先后获得过第一名。

  我国选手王晓东曾在1985年继梅纽因比赛获得青年组第一名之后,紧接着又获得了维尼亚夫斯基比赛的第一名,再加上他在1983年曾获得过梅纽因少年组的第一名,在当时被人们誉为三连冠获奖者,一时轰动了国内乐坛。在此届比赛中,我国选手王峥嵘和张乐同时分别获青年组第二名和第三名的好成绩。

  7.蒙特利尔国际小提琴比赛

  地处北美洲的加拿大蒙特利尔是一座美丽的法语区文化城市,自1965年开始举行国际音乐比赛以来,有多种艺术形式每年在这里分别举行,其中小提琴比赛是每四年举办一次。

  该项比赛规格高,间隔时间长,因此历届比赛的参加人数都比较多且角逐激烈,获奖名次并不固定。在以往的比赛中曾获第一名的有莱恩斯曼、斯皮瓦科夫、阿加罗尼扬、萨卓夫斯基、贝林斯基等,这些演奏家们的夺魁大大提高了赛事的知名度。

  蒙特利尔国际小提琴比赛与其他比赛不同之处在于,除了传统的古典作品和大型协奏曲之外,每届均有指定的新作品演奏,同时还强调必须演奏一首具有鲜明风格的本民族音乐作品。通过比赛,大家可以对世界各地区不同风格的小提琴乐曲进行极好的交流。

  8.帕格尼尼国际小提琴比赛

  以帕格尼尼命名的国际小提琴比赛创始于1954年,每年在意大利的热那亚举行。帕格尼尼国际小提琴比赛自1954年举办以来,很多届的第一名大奖均为空缺。直到1958年才由17岁的阿卡多以辉煌的演奏技艺一举夺魁,成为第一位在此项赛事中摘冠的青年演奏家。由于他对帕格尼尼作品的忠实精神和完美的诊释,乐坛朋友们将他尊称为20世纪再现的帕格尼尼。

  我国青年演奏家吕思清在第34届比赛中奋力拼搏,勇闯三关,最终获得了第一名。这一出人意料的成绩使欧洲人对中国小提琴演奏技艺的飞快提高与发展引起了极大关注。之后几届,我国青年演奏家黄滨和黄蒙拉又分别先后夺魁,成为中国选手在此项赛事中夺冠最多的一项比赛。

  9.梅纽因国际小提琴比赛

  一生关爱社会公益事业的小提琴演奏家梅纽因于1983年始创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国际小提琴比赛,首届比赛地点设在法国巴黎。梅纽因曾多次访问中国,对中国的小提琴教育事业极为关注,并预言20世纪小提琴演奏事业的高峰将出现在东方。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有不少才能很好的少年琴童被送到梅纽因音乐学校学习。

  首届比赛时云集了许多中国选手,几乎包揽了所有奖项。少年组王晓东获第一名;王峥嵘获第二名;张乐获第三名;吕思清获第五名。在1985年的第二届比赛中,青年选手胡坤又获得了第一名。之后,在第三届英国梅纽因国际小提琴比赛中,我国选手董昆和郑青又分别获得少年组第一名和青年组第二名的好成绩。1998年,我国15岁的选手王志炅又以突出的成绩获得少年组比赛第一名。由此,梅纽因国际小提琴比赛已成为中国青少年选手参赛与获奖最多的一项比赛,并成为锻炼与培养青少年选手走向世界琴坛的最佳场地。

  10.卡尔·弗莱什国际小提琴比赛

  卡尔·弗莱什国际小提琴比赛创始于1945年,比赛地点设在英国伦敦。

  著名的匈牙利小提琴教授卡尔·弗莱什一生在小提琴教育事业上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的音阶练习早已被演奏家们所熟悉,他的《小提琴演奏法》的理论已成为欧洲小提琴教学体系的重要部分。为了纪念他在小提琴教学上的重大贡献,在1945年于伦敦创办了以他的名字冠名的小提琴比赛。自1968年开始,这项比赛正式成为伦敦音乐节的一个组成部分,并扩展为国际小提琴比赛,每两年举办一届。自此,它便成为了人们逐渐熟悉的一项国际赛事。

  具有才华的俄罗斯小提琴家马克西姆·文格洛夫在15岁时便以惊人的技艺在此比赛中获得了第一名;我国青年演奏家薛伟在1986年参赛中获得第一名。此后直到1990年,青年选手郭租又在该项比赛中获得了第三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