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生活报

  

享受音乐的状态不分年龄和区域 郎朗 我相信不同国家的人会因音乐坐在一起

发布日期:2019/2/19 14:30:34    
  

享受音乐的状态不分年龄和区域

郎朗 我相信不同国家的人会因音乐坐在一起

 

 

  今年的央视网络春晚上,郎朗联合著名钢琴表演艺术家巫漪丽、歌手周笔畅共同带来了一首《我爱你中国》。演奏现场是在港珠澳大桥旁边,现场架起了70多架钢琴。这次钢琴弹奏和唱歌都是快闪的方式,时间虽然短暂,却让人印象深刻。而在今年的央视春晚深圳分会场上,郎朗又与周华健、任贤齐同台,给观众带来了一首耳熟能详的歌曲《朋友》。

钢琴已经成为

一种生活方式

  1982年出生于中国沈阳的郎朗生性活泼,从小就爱唱爱跳,有很强的表现欲。因为父亲对儿子有一个音乐梦想,因此在郎朗3岁时便引导他学习钢琴,使郎朗从此踏上了立志成为音乐大师的追梦之旅。郎朗很有音乐天赋,而郎朗真正让世人瞩目则是在1999年,17岁的郎朗代替身体不适的安德列·瓦茨出现在拉维尼亚“世纪庆典”音乐节上,与芝加哥交响乐团和着名指挥埃森巴赫合作,成功演奏《柴可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的时候。

  记者:你从三岁开始学习钢琴,到现在钢琴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你是如何走上钢琴之路的?

  郎朗:我很小的时候,电视里常常播一部卡通片《猫和老鼠》,里面有一集叫“猫之协奏曲”,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演的是汤姆猫和小老鼠杰瑞一边弹钢琴一边拼死搏斗的经过。我觉得这有趣极了,每次电视里播放那一集时,都聚精会神地看。后来才知道,它们两个弹的曲子是李斯特的《匈牙利狂想曲第2号》。当时我只是一个不到两岁的小孩子,但就是这样对钢琴、对古典音乐产生了兴趣。

  记者:似乎你一路走来都很顺利,三岁就开始学琴,五岁开始拿奖,在成长过程当中有特别困惑迷茫的时候吗?

  郎朗:实际大家可能看到的比较表面就是获奖什么的,实际每天,像我小的时候每天都要练至少六个小时的钢琴,这个也是在上学的情况下,不是说光一天练琴,还有白天要上学的情况下,所以确实是挺不容易的,这不光是我,所有的弹钢琴的或者学习音乐的人都要练童子功,从时间安排上来讲从小就挺有挑战的,但是可能大家就会觉得,那么枯燥你练它干吗?但实际上你在演奏这首曲子的时候,诠释音乐的时候是很享受的,虽然当时可能我年龄很小,但是那种享受的状态已经不分年龄,从很小就有这种感觉,所以我觉得再累也是值得的。

  记者:曾经想到过放弃吗?

  郎朗:有过,放弃想到过,在不同的时段稍微想过几次,我就是刚来北京的时候,那时候是特别想放弃,特别不想弹。包括后来在美国也有一段,倒没有说放弃,但是好像成功的机率不大,把人生真正变成音乐的人生,到底把握会有多大,所以有的时候人在面对种种压力的时候,经常会选择回避或者放弃,我觉得这是不成熟的表现。

用音乐搭起

中外人民心间的桥梁

  记者:对于中国的钢琴家走进西方古典音乐圈,你有哪些体会?

  郎朗:古典音乐是一种源自西方的音乐文化。其实不只是中国音乐家,西方人对亚洲音乐家能否演绎好古典音乐都会存在一些误解。所以作为一个亚洲音乐家,在进入古典音乐领域时,必须得展现出自己超强的能力和特点,否则就很难脱颖而出。其实民族与民族、文化与文化之间存在“傲慢与偏见”,是难以避免的。非常幸运,我冲破了这个所谓的“重围”。我一直坚持,不管受到怎样的评论甚至批评,都不要去直接回击,而是用音乐说话、用实力说话、用时间说话。

  记者:你既是一名钢琴家,也是一名中国文化的传播使者,以琴声为桥梁连接了中国与世界。你是如何向世界介绍中国文化的?

  郎朗:民心相通,需要文化相通;文化相通,需要音乐搭起中外人民心间的桥梁。音乐是一种无声的语言,不需要翻译就能营造出亲近、愉悦、和谐的氛围,具有一种“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的力量——不同国家的人与人之间或许会因误解产生问题,但最终一定能因音乐坐在一起。

  记者:常年在世界各地演奏,你对“中国”这两个字是否有更深刻的体会?

  郎朗:还记得十四岁去美国的那天,我是拿着国旗走的,其实当时那么小,可能也并不明白什么是爱国、应当怎样爱国,但这种感觉永远都是真诚的。音乐没有国界,音乐家却有祖国。国外的观众来看我的演出,不管演奏什么曲子,观众心中想的首先一定是“这是个中国钢琴家”,然后才是“这是郎朗”。所以我一直告诉自己,只要在舞台上,就是代表中国。每场音乐会都要弹好,要让其他人知道中国人是可以的。

  不光是我,每一个中国人出国在外,都不仅代表自己,一定也代表中国。很多外国人没有来过中国,他们对中国的印象,大多是通过与身边中国人的接触而形成的。可以说,中国的国家形象,由每一个中国人展示;中国的国家尊严,需要每一个中国人维护。每一个出国在外的中国人,都应当自信、自立、自强、自律,向世界展现中国人的优秀品质与昂扬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