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生活报

  

勿让流行音乐变成廉价的快消品 近日,歌手陈奕迅发布新歌《可一可再》,在发布没多久之后,这首歌曲就被网友质疑与一首2013年推出的外国歌曲《From January to June》旋律雷同。无独有

发布日期:2019/1/21 10:11:44    
  

勿让流行音乐变成廉价的快消品

 

    近日,歌手陈奕迅发布新歌《可一可再》,在发布没多久之后,这首歌曲就被网友质疑与一首2013年推出的外国歌曲《From January to June》旋律雷同。无独有偶,歌手蔡健雅的新歌《半途》也同样遭人质疑与歌手Taylor Swift的《Safe & Sound》相似。

  两位歌手对此态度都很坚决,亲自作曲的陈奕迅表示自己“事前确实没有听过”,而蔡健雅则强调“我只靠着当下的灵感,写对得起自己也对得起歌迷的音乐”。

  对于他们的回应,一些网友表示难以接受,一时间网络上各方“吐槽”滚滚而来。而此时当我们环顾近些年,会发现身陷类似旋涡的艺人和金曲不计其数,“反抄袭”已经成为网络上在音乐创作领域最流行的价值观之一。

  孰是孰非暂且不表,值得注意的是,这种音乐作品雷同的事情,似乎越来越多了。有专家分析,这种可能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因为信息获取渠道的改变,人们从曾经买磁带、买CD等获取音乐的形式,转变为通过移动端APP获取音乐。大家获取音乐容易了,能听到的歌多了,“抄袭”被发现的几率就变大了。同时,也因为创作者听的歌多了,“雷同”的可能性也增加了。

  另一方面,专家则表示“明知故抄”情况的盛行,也是一个客观原因。近年来,通过对互联网上海量音乐信息的研究,国外的研究者发现了比“抄袭”更可怕的一件事:过去半个世纪来,流行歌曲的相似度越来越高,同质化越来越严重,尤其是上榜金曲。

  在一篇关于流行金曲相似度研究的文章中,对1958年到2016年的Billboard HOT100冠军单曲做了数据分析。分析表明,从1958年到2016年,Billboard Hot100冠军单曲的差异度越来越小,相似度越来越高。而一篇西班牙学者发表的论文则表示,通过对过去50年来的超过46万首歌做了分析,发现流行音乐的和弦使用越来越集中、音色范围越来越窄、旋律越来越像,音量越来越大。总之,就是大家听到的音乐越来越像了。

  早在1930年代,英国作曲家及指挥家克斯特·兰伯特就曾经针对“流行音乐”说过一句话,“从来没有那么多的音乐制作,也从来没有这么少的音乐体验。”实际上,他的批评主要针对的是公式化流水线的音乐创作。而从1950年代起,流行音乐从演唱到器乐,逐渐发展出了自己丰富的音乐体验。

  不过,放在当下的大环境看,兰伯特的批评却不无道理。我们现在可以毫不费劲的获取海量音乐作品,但我们真的从中获得更丰富、更深层次的体验了吗?还是说我们仅仅只是把音乐视为一种廉价的快消品,仅仅用了满足于浅表的感官刺激?

  对于听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需求,大家的品味也都各有不同。但有一点,每个人的想法应该都是相似的,就是大家都希望能听到更丰富的音乐体验,而不是一堆听起来越来越像的流行歌。

   文/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