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生活报

  

印青 “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 是我创作军旅歌曲的宗旨”

发布日期:2019/1/15 13:29:02    
  

印青  “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

是我创作军旅歌曲的宗旨”

 

 

   印青创作的各类音乐作品达1500多件,代表作有歌曲《走进新时代》《西部放歌》《天路》《江山》《当兵的历史》《在灿烂阳光下》《不要问为什么》《边关军魂》《世纪春雨》《桃花谣》《芦花》《望月》《当你的秀发拂过我的钢枪》《把一切献给党》《战士与母亲》《在和平年代》《旗帜颂》《走向复兴》等,在国内产生了广泛影响。创作的歌剧《党的女儿》(合作)《运河谣》,舞剧音乐《妈祖》及《百团大战》《新四军》《最后的骑兵》《海天之恋》《一言为定》《村官普发兴》等影视音乐作品也广受好评。有300余件作品在全国全军各次文艺评选、比赛中获奖,其中多次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文化和旅游部“文华奖”、解放军文艺奖、中国音乐“金钟奖”、中国“金唱片奖”等奖项。多次在国家、军队各重大文艺活动中担任艺术总监和音乐总监。

 

  小的时候,大家都说他是个很调皮的孩子。他吹口琴的时候,把一只铁桶扣在头上,仅仅是因为他想寻找一种理想的共鸣声音。后来他成为一名不怎么“合格”的战士,因为他的背包里永远都要额外地加上一把小提琴。现在他是一名军人;他是一位高产作曲家;他是一个用旋律演绎真情的艺术家;他的作品能让歌手一夜成名;他的音乐唱响大江南北;他的故事却鲜为人知,他就是我国著名作曲家——印青。

  印青,195454日出生于南京,著名作曲家。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中国音协创作委员会主任,中国文联第八、九届全委,全军艺术指导委员会委员,解放军总政歌舞团一级作曲、原团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曾荣立一等功一次,二等功两次,三等功五次;被评为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全军英模大会代表、全军文化艺术工作先进个人。

兼具时代性、民族性

和军旅风作曲家

  印青走上音乐创作道路,正是从热爱开始的。他出生在一个艺术之家,其父母都曾在部队文工团工作,受家庭熏陶尤其是父亲的影响,年少的他在家中700多张的唱片中就接触到了许多中外音乐作品。10岁开始学习小提琴,并喜爱各种中外乐器。

  1970年他考入江苏省军区某部战士业余演出队成为一名小提琴手,小提琴的优美旋律使他陶醉,于是他又试着学习作曲。一年之后,演出队宣布解散,印青又调入某部当了一名通讯兵。在当通讯兵的日子里,每逢部队组织野营拉练时,印青总是背着比别人重得多的东西,这些东西除了背包、枪、线拐以外还有小提琴和满背包的音乐理论书,走到哪背到哪。白天他随队野营拉练,晚上他便在煤油灯下看书学习。由于当时部队对煤油使用有定量,因此印青总在煤油灯下看书,还遭到了班长的责备。为了能继续学习,印青步行到有煤油卖的一个镇子上一气买下了4公斤煤油,这一来回路程长达16公里,但为了学习,印青硬是咬着牙坚持了下来。看着拎着油桶回来的印青,班长十分感动,没想到印青在学习上是如此的上心,于是对印青道:那你就学吧!有了大家的理解和支持,勤奋刻苦的印青在学习上有了长足的进步,当年就创作出了以自身生活为蓝本的重唱歌曲《我是一个架线兵》,这虽是他的开篇之作,但印青却不拘泥于传统的创作方式,而是将自己内心的感受和对生活的理解融入到每一个音符当中,从而使这首歌曲别具风味:既生动活泼又颇具现代意识。一反以往军歌的拘谨和凝重,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这样的曲风应该说在70年代初还是非常罕见的。由于这首歌来自于生活,贴近那个时代战士们的气质和心灵,因而这首歌很快便在军营中传唱开来。

  在此后的部队各级文艺会演中,他尝试创作了多部歌曲、器乐曲,并于1984年创作出了他的成名作《当兵的历史》。此后,他相继推出了一批充满浓郁兵味的队列和抒情歌曲,如:《妈妈的小诗》《阅兵歌》《班长》等受到部队指战员的欢迎。鉴于他在文艺创作上的突出成绩,1988年印青被调入了南京军区前线歌舞团任创作员。第二年他的一些作品便参加了庆祝建国四十周年全军文艺会演,由于其作品富有新意而且旋律优美,给专家评委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多次调他参加军区组织的文艺创作班、作曲训练班学习。老一辈著名作曲家沈亚威、龙飞、张锐对他关爱有加、悉心指导,其中空政歌舞团的作曲家羊鸣对印青特别欣赏,转年便将他鼎力推荐到了歌剧《党的女儿》创作组。从此,印青创作热情越发强烈,并于2000年调到当时的总政歌舞团。

  后来,印青创作的歌曲、舞蹈音乐在军区、全军业余文艺会演频频获奖,他既生动活泼又颇具现代意识的音乐风格、给人耳目一新之感。多彩的军旅生涯,铸造了他庄重又文艺的内在气质,也孕育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到现在我的作品已经将近2000件,50%以上是军事题材歌曲、歌舞剧、舞蹈音乐和影视作品,这也是我最在意、最用心的作品。”印青说,“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是我创作军旅歌曲的宗旨,也是我灌输的一种精神和情怀。”

  刚刚过去的2018年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对于印青来说,他的这四十年是不同凡响的,从当初的成名作《当兵的历史》到《走进新时代》《江山》再到《走向复兴》《共筑中国梦》《强军战歌》等歌曲,几乎所有作品都是在改革开放过程中的一些关键的节点上创作的,很多歌曲都成为时代的符号。

  西部大开发他写了《西部放歌》,修建青藏铁路写了《天路》,印青的创作风格极具鲜明的时代性、民族性和军旅风特点。“每到一个关键的节点,我心理情感上都有一种撞击,这个撞击会使我产生灵感。”印青说。

不懈歌颂最可爱的人,

结合现代音乐表现歌剧

  记者:据了解,您小时候曾经扣着搪瓷碗吹口琴是么?当时为什么想这么做?

  印青:是有这么回事。那是我上初中的时候,我自己吹口琴总是听得不怎么真切,我实在没办法就在上面扣了一个搪瓷碗,声音大多了,还有了一点混响共鸣。于是我就想,能不能效果更好一些呢,就扣了一个脸盆。最后我把家里最大的一只铁桶扣在头上吹,声音真是很特别。也算是我小时候比较成功的一次音乐上的尝试。

  记者:几十年从军生涯,给您的艺术生涯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印青:我在军营出生、在军营长大,16岁参军入伍,曾经当过6年战士、3年排长,从一名普通的士兵成长起来,是部队培养了我,我对军队和军队文艺工作有着深厚的感情,对自己所肩负的职责使命有着清醒的认识。军营生活、部队官兵是我最熟悉最了解的,写军旅歌曲也是我投入精力最大、创作最多的。应该怎样歌颂这些最可爱的人?应该怎样来表达他们的心灵呼唤?等等,这些问题我总在思考,并在艺术实践中追寻答案。

  记者:除了创作歌曲,您也创作了很多成功的歌剧作品,您是如何把民族的音乐和歌剧结合的呢?

  印青:中国的民谣,尤其运河谣,既然是谣,就应该有歌谣的感觉,音乐和戏剧会产生矛盾,戏剧是非常有张力的,歌谣是抒情平缓的,这个怎么结合在一起,我花了很大的功夫去研究它。因为完全搞戏剧的那一套不好听,老百姓听西洋歌剧,不太容易接受,戏剧性张力很强,但是它不够抒情。老百姓还是爱听好听的,顺耳流畅的,他要听着有亲切感,是他血液里面的东西。所以到底戏剧性是强一点,还是抒情性强一点呢?作曲家一般喜欢抒情性强一些,戏剧家喜欢戏剧性强一些。这个怎么结合?我一方面再去读书,拿好多国外经典歌剧去研究,它的音乐表现张力的时候,我们中国的戏剧也很有张力,不管京剧、粤剧,它是靠其他的形式表现出来的,锣鼓家伙,表现一种紧张感。这个怎么弄到音乐上去?用现代的一种音乐把它融进去,然后结合在一起。听上去又很抒情,甚至很上口,很流畅。但是又有很强的戏剧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