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岭 用作品书写时代光辉, 用创作见证改革开放 | ||||
发布日期:2019/1/2 9:27:58 | ||||
王晓岭 用作品书写时代光辉,用创作见证改革开放 王晓岭,著名词作家、编剧。作为新中国的同龄人,他创作了许多歌颂祖国、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他的主要作品有:《当兵的人》、《风雨兼程》、《强军战歌》、《当那一天来临》、《阳光路上》、《祖国赞美诗》、《我们从古田再出发》、《让我们舞起来》、《军中姐妹》、歌剧《野火春风斗古城》等。 “咱当兵的人,有啥不一样,只因为我们都穿着朴实的军装……”自1994年第一次登台演唱至今,无论男女老少,只要提起《当兵的人》,熟悉的旋律和歌词总能脱口而出。这样一首描绘军人坚贞坦诚的品质、被评选为“20世纪战士最喜爱的军旅歌曲”第一名的歌曲,正是出自著名词作家王晓岭之手。 与新中国同龄的王晓岭,虽然创作了大量的军旅歌曲,但这并不是他创作的全部。纵览王晓岭的作品,会发现他的创作领域非常广泛,而且从这些作品中还能感受到时代的气息。历史变迁在他的作品中留下了鲜明深刻印记,更启发着王晓岭的自省和对时代的思考。 家庭的熏陶成就了他 在王晓岭的印象里,他的童年是在北京城上空的鸽哨声和嘹亮的军号声相伴下度过的。“这是一个晴朗的早晨,鸽哨声伴着起床号音。但是这世界并不平静,和平年代也有激荡的风云”。王晓岭在歌曲《当那一天来临》中写下的这段歌词,正是他青春年代的留影。 王晓岭成长在一个艺术氛围浓厚的家庭之中,他的父亲是作曲家,而母亲则是词作家。“我是听着父辈们的军歌长大的,”王晓岭曾说过,“我深深地爱着军歌,这是我的一种情结。”身怀军歌情结的王晓岭,理所应当的创作了一大批军旅歌曲,其中更是有许多时代经典。 王晓岭走上作词的道路,与他的母亲分不开。王晓岭年轻离家时,常常会给母亲写信,诗和歌词都寄了不少,他想让母亲帮他润色修改。但写了这么多之后,母亲居然一次修改意见都没有提过,这不免让年轻的王晓岭心生一些埋怨。直到王晓岭回家时,这个心结才终于解开了,原来,母亲虽然没有给他修改歌词,但却把收到的每一封信都手抄了一份。看着眼前一沓厚厚的稿纸,王晓岭深受感动。后来他这样回忆道:“现在回想母亲的心态,这应该是她的一种特殊关爱吧。我觉得她是这样想的:没什么可改的,你有你们这一代的体验,我有我们这一代的经历。就像我现在不轻易去改年轻人的作品一样,他们有很多东西值得我去学习。” 同时,母亲的创作风格也让王晓岭深受启发,“她的词风非常朴实,基本不用形容词,都是大白话。比如《看见你们格外亲》中的‘吃的是一锅饭,点的是一灯油’,《走上练兵场》里的‘一天不摸枪,手里就发痒。一枪没瞄好,吃饭也不香’,没有富丽堂皇的辞藻,更不需要哗众取宠的文字游戏,但这些简单的语句,就是能让人们觉得亲切和发自内心的喜爱。” 母亲的平易近人更是让王晓岭感到受益匪浅,“母亲去采风、搜集素材时,总是能和当地打成一片,她在这方面从来不是走马观花、应付了事,而是真的深入到了当地人的生活之中。甚至每到一个地方,她都会细心地拿本子记下每个人的名字,她就像老大姐一样,每个人喜欢什么、爱说什么,她都会记下来。” 正是在这样的熏陶之下,王晓岭至今仍然要求自己每年至少有三个月的时间去采风,深入生活。对此他这样表示:“要创作出唱得响、传得开的歌曲,就必须走进生活、走进基层连队,感受百姓的内心、战士的内心。我经常和官兵一起操练,和他们同乘一辆车、同住一顶帐篷,一起演节目、拉家常。”他曾带着演出队和创作组走过内蒙古8000里边防线的几乎每一个哨所,他登过舰艇,上过坦克,还钻过前沿阵地的猫耳洞。人们的心声在他的笔下汇成了一首又一首热血涌动的歌词作品,伴随着激昂的旋律传遍大江南北。 用创作见证改革开放 回想起自己的创作,王晓岭经常说:“我的创作就是伴随着改革开放开始的,改革开放的全过程就是我创作的全过程。”时代变迁在他的作品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1978年,改革开放的浪潮席卷全国,在音乐上最直观的体现,就是港台流行歌曲在大陆风靡一时。王晓岭表示:“通俗歌曲近人情,音乐形态也容易让年轻人喜欢,是最让我们觉得耳目一新的。” 当时,内地的流行音乐尚在萌芽阶段,王晓岭却敏锐地觉察到,通俗歌曲擅长反映改革开放带来的世态人情变化。恰巧中央电视台的《九州方圆》剧组希望,用“歌会”这种新形式来歌颂改革开放,整场歌会需要13首歌。于是他们就向王晓岭发出了邀请,希望他负责所有的歌词创作。王晓岭的代表作《风雨兼程》就是那时创作出来的。 1984年春天,王晓岭为此来到了改革开放的窗口——深圳。“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巨幅标语醒目地矗立在道路两侧,摩天大楼从昔日的小渔村拔地而起。“我在深圳待了半个多月,眼看着国贸大厦‘长’了两层。”出租车、度假村、歌舞厅……深圳充满了让王晓岭感到惊奇的新鲜事物,在北京的夜晚仍是一片漆黑的时候,深圳已经是一座五光十色的霓虹之城了。 坐着出租车夜游深圳的画面被王晓岭写进了《夜色阑珊》:“晚风吹过来,多么地清爽,深圳的夜色绚丽明亮。”从全国各地来打拼的人们成为了《风雨兼程》的主角:“那天你要去远行,正是风雨浓,山高水长路不平,愿你多保重。”深圳本土人对家乡的热爱,在《深圳情》中也有真挚的表达:“深圳春也深,深圳秋也深,世上多少美的花,在这里扎下根。”王晓岭从各个角度观察描绘着这片日新月异的土地。“年轻”是他对深圳和改革开放最深的印象。“那是一个年轻的城市,我当时才35岁,在那儿就觉得自己已是个老人。他们速度快,观念新,打破了很多条条框框,那就是中国未来发展的方向。” 在王晓岭的笔下,歌曲是时代发展的风向标,同样也是记录人们精神风貌的载体。改革开放以来,时代的发展变化不断被他记录于笔端:90年代的《当兵的人》,是在人们寻找自我价值的节点上应时而生;21世纪初的《当那一天来临》,是拼搏精神的见证;《强军战歌》和《我们从古田再出发》,则是当代的冲锋号角和铿锵誓言。
“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就这样风雨兼程。”不少朋友都说,《风雨兼程》中的这句歌词,写的就是王晓岭自己。即便是近几年,在大部分同龄人早就含饴弄孙的年纪,王晓岭依然带领主创团队,用近三年的时间打磨了战友文工团继《长征组歌》之后的又一部红色经典——大型声乐套曲《西柏坡组歌》。无论时代怎样发展,王晓岭认为,好的作品一定要有创作者的思考在其中。“我一直在不断地反思自己到底要干什么,要达到的目的是什么。如果人没有反问自己的过程,就达不到思想的深度。理性对于文艺作品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