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生活报

  

音乐教育,要回归“美”的本源

发布日期:2018/12/11 13:38:41    
  

音乐教育,要回归“美”的本源

 

  近日,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宜昌市人民政府主办,中国音协钢琴学会发展委员会、柏斯音乐集团承办的“长江钢琴·2018全国高校钢琴音乐周”在湖北宜昌举办。

  作为本届音乐周的系列活动之一,2018全国高等音乐院校院长论坛汇聚了全国高等院校音乐学院或艺术学院的近百位院长,以“在新时代如何发挥音乐在美育教育中的作用”为议题,与会者针对当前高等院校音乐人才的培养模式、音乐教育在美育教育中的重要功能等话题展开探讨。 

  当谈及在新时代,音乐教育如何在美育教育中发挥更多作用时,厦门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陈舒华表示,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我们要思考:学习音乐是为了什么?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的音乐事业蓬勃发展,我们注重音乐知识的普及,注重技术的发展,在学习音乐的人数、规模等方面取得的成就,都令世界瞩目。“当有了这样的规模后,我们的教育要回归到审美的本源,回归到美育的本源。”陈舒华说,“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有一样东西不会变,就是人对美的追求不会变,它是可以跨越地域和时间的。”

  在陈舒华看来,如果我们的音乐教育只重视技巧、知识、学位、学历,最后最原始的那个动力就不见了。所以我们应该“回归”到音乐是用来听的。“这么多学生学习音乐,学习钢琴,但很多学生忘记了去主动打开他们的耳朵。我们花了那么多时间学习钢琴,学习技术,是为了什么,就是为了追求最美好的声音。”他说,所以我们的教育,也要回归到这里,让学生回归到审美,让他们打开耳朵,享受音乐这一片美好的天地。

  “现在大学里培养的有些音乐专业的学生,只会按照乐谱弹那些音,但缺乏对音乐进行阅读和解读的能力,这样就少了享受音乐的渠道,无法和作曲家产生共鸣。”陈舒华说,一些学生读不懂乐谱背后的含义,读不懂中国古代音乐和诗词的关系,只是看着乐谱去弹琴,但一首曲子在某些地方为什么会有调性变化,曲子里有什么有趣的和让人惊喜的东西,他们不知道。“我们要有跟作曲家穿越时空对话的能力,他想说什么,我知道。如果没有这个能力,我们对音乐的审美,就打折扣了。”  

  “一个做音乐的人,能出什么作品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你的品位和格调,这是你的终极追求。当你有了终极追求,技术就会出来,因为你想要那种声音,就会去寻找和琢磨。”陈舒华说,我们应该少一点功利心,回归到“审美”。“审美教育,可能不会立竿见影,它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但作为有责任心的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有这个定力,去面对受教育者,让他们从技能和知识回归到音乐,真正学会享受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