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生活报

  

混声练习中你不得不掌握的四大技巧

发布日期:2018/12/11 13:29:27    
  

混声练习中你不得不掌握的四大技巧

 

  (一)建立正确的混声歌唱概念

  通常在声乐教学中我们习惯用“真声”(胸声)和“假声”(头声)这两个概念来划分声音的状态,实际上,正确的歌唱状态是将这两种声音融合为一种固定的声音模式即“混声”歌唱。在混声的训练过程中,要做到整个声区的连贯统一,就需要以中低声区为基础,然后在胸声中混入头声,高音中带些胸腔共鸣,低声区保持高位置歌唱,即“低音高唱”,这样既能使高音听起来不虚,低音听起来不白,从而使整个声区保有统一连贯的音色。但对于大多数初学声乐的歌唱者而言,要做到上下声区连贯没有“坎儿”是需要长时间历练的。初学者的问题主要集中在歌唱时声音不统一、换声区“打架”,甚至出现在特定的那几个音上突然暗淡无光,声带搭不上劲儿,变得虚空无力,声带与气息显得失去控制的情况。

  (二)采用“低音高唱”的训练方法

  “低音高唱”就是保持声音高位置的训练方法,换成通俗的话来讲就是在唱低音时也保持住唱高音时的位置,即声音的“高位置”安放,这一点对于中低声区至关重要。如果没有“高位置”安放,中低声区的声音就会显得苍白无力,在跟高音区衔接的时候就不能够获得连贯统一的声音。声区之间就会脱节,这样声音就很容易出现打架的现象。在训练的过程中,头腔共鸣起到了融合真假声的作用。要做到真声不完全真、假声不完全假,还必须做到胸腔共鸣、口咽腔共鸣和头腔共鸣的合理运用。在整个发声练习中,需根据音高的变化不断调整这三个共鸣腔体的使用比例。

  “低音高唱”就是保持声音高位置的训练方法,换成通俗的话来讲就是在唱低音时也保持住唱高音时的位置,即声音的“高位置”安放,这一点对于中低声区至关重要。如果没有“高位置”安放,中低声区的声音就会显得苍白无力,在跟高音区衔接的时候就不能够获得连贯统一的声音。声区之间就会脱节,这样声音就很容易出现打架的现象。            

  (三)采用“哼鸣”的训练方法

  “哼鸣”是歌唱教学中较为常用的训练方法,在初学声乐时,为了避免学生刻意去唱响、唱亮而过度用力或猛烈地冲击声门而发出紧张刺耳的声音,国内外许多声乐教育家都主张用“哼鸣”来做引导训练。

  须要强调的是,无论是做开口哼鸣还是闭口哼鸣,喉头都一定要稳定,胸部要放松,气息自然地沉落下去。一旦找到面罩的共鸣感,就逐渐将这种感觉慢慢地延伸上去。切记,哼鸣的位置就是歌唱的位置。哼鸣同歌唱发声一样,对于初学者来说它是一种保护嗓音的、便于集中共鸣位置的良好途径。掌握好哼鸣的要领,能有效地帮助歌唱者获得高位置的头腔共鸣和协调统一的声音位置,避免歌唱者在没有正确发声方法下过度用嗓带来的嗓音危害问题等。

  (四)混声训练中的喉咙打开与气息支持

  在整个混声训练的过程中,气息的支撑是至关重要的。声乐教育家沈湘先生曾讲到:“如果你把呼吸做好了,就没有换声点的问题,练声就是要练得去掉换声点。如果你卡着喉咙唱,该有几个‘坎儿’都暴露出来了。”由此可见,气息支持对于歌唱的重要性。一般来说,在换声时更需要喉咙的打开和良好的气息支撑,更需要喉咙周围放松,去掉不必要的阻力,这样才能获得正确的混声。所以打开喉咙和气息支持密不可分,是混声训练的重要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