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生活报

  

本土原创音乐剧路在何方? 从观众需求出发,找到属于自己的文化脉搏

发布日期:2018/12/4 15:39:37    
  

本土原创音乐剧路在何方?

从观众需求出发,找到属于自己的文化脉搏

 

 

  近些年,随着音乐类综艺节目的逐渐增多,节目同质化的情况也越来越严重,各个节目组为了能够标新立异,也开始向小众的音乐类型进行探索。在上个月,一档以美声为主题的节目《声入人心》突出重围,不仅收视率喜人,其口碑也是颇高,截至目前,其豆瓣评分已经达到了9.1分。

  《声入人心》抛开了音乐综艺节目的流行音乐视角,而是聚焦于美声、歌剧、音乐剧等“冷门”领域。36位歌手在节目中不仅没穿燕尾服,还通过轮番竞演的方式,来争夺八个首席的位子。这其中,有两位音乐剧演员郑云龙和阿云嘎颇为亮眼,郑云龙演唱的《我,唐吉诃德》选段,更是让史诗英雄的意气风发与远大征程尽现眼前。

  但在《声入人心》热度节节攀升的同时,人们也开始对国内的音乐剧市场感到忧心。著名男中音歌唱家廖昌永就曾在节目中指出,国外一个音乐剧可以持续不断地演10年,而中国音乐剧能坚持一年封箱底的就算成功了。连业界当之无愧的A角郑云龙、阿云嘎都只能在参加综艺节目之后才能被人知道,音乐剧在中国的成长之路到底走得有多艰难?

原创剧目

道阻且艰

  上个月21日,北京天桥演艺联盟在2018国际音乐剧产业高峰论坛上发布了《2018中国音乐剧指南》。报告中指出,2017年全国音乐剧的演出票房达2.55亿元,增长率达到47%。但从2013年以来,国内音乐剧演出票房并非稳步增长,而是呈现过山车式的变化。

  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数据,与缺乏原创本土音乐剧有关。从数据来看,国内音乐剧演出票房主要依靠国外原版音乐剧拉动,票房的高低,与引进剧目的数量呈正相关趋势。例如在2017年,全年一共引进了九部国外原版音乐剧,从而创下了全年票房历史新高。2017年票房排名前十的剧目中,国外原版引进数量占比50%,国产原创剧目仅有一部《爷们儿》。排名前三的分别是上海迪士尼驻场演出《狮子王》中文版、《魔法坏女巫》以及《音乐之声》中文版。

  《爷们儿》是开心麻花的一部原创音乐剧,从2013年首演开始,目前已经巡演了5年。靠着开心麻花在话剧、电影方面的金字招牌,《爷们儿》才能从国外原版音乐剧的重重包围中突围出来,让人不免唏嘘。据悉,早期《爷们儿》开始宣传卖票时,宣传人员为了让票能卖得更好,甚至提出希望把“音乐剧”三个字拿掉。

  不只如此,国产原创音乐剧想要走出国门,也同样艰难。爱丁堡戏剧节音乐剧板块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就表示,由于语言、文化等多方面的原因,中国等亚洲地区国家在参加戏剧节时,通常会选择带来一些肢体类的戏剧,以起到降低观看门槛的作用。虽然这一类戏剧很精彩,但长时间都基本只有这一种类型,其实并不讨巧。观众更愿意看到的,还是那些新颖、有趣的内容。

  其实不止是音乐剧本身,就连音乐剧演员的情况,也处于同样尴尬的境地。在节目《声入人心》中,如果我们仔细观察,会发现选手们基本都是来自于各个音乐名校。除了中国音乐学院、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中央戏剧学院等国内的知名艺术高校,选手中也不乏出身于伯克利音乐学院、茱莉亚音乐学院、纽约大学、耶鲁大学等世界顶级学府的。尽管看上去,国内有不少艺术院校都开设了音乐剧相关专业,但事实上,国内真正开设音乐剧的本科教育课程是在1995年,而开设研究生教育课程要等到21世纪初。

  起步晚,也就导致了教育体系的不完善。在国内大部分艺术院校中,都是以培养表演人才为主的,这就使得作曲、编剧、导演等其他的专业人才极度匮乏,并且由于缺少相应的实践、演出机会,更使得大多数学生在毕业后难以达到商业演出的标准。在这种情况下,即便是专业突出、能力出众的学生,在毕业后都有可能无法找到满意的工作。在《声入人心》中表现突出的郑云龙,就曾无奈的表示,自己在刚毕业的时候一个月工资只有800元,连房租都付不起。

西为中用

探索出路

  其实,像郑云龙曾经这样的遭遇,在国外也是相当常见。据伦敦音乐学院音乐剧系一名教授表示,在伦敦,大部分音乐剧演员都有第二份工作,因为他们如果单单依靠音乐剧的话,是很难支撑生活开销的,“有时候,为了一部演出时间长达两三周的音乐剧,他们甚至得放弃之前的工作,等到演出结束后再重新投简历,这相当于是用另一份工作来维持试镜。但是也没有办法,因为大家都知道,要成为一个有名气的演员,是要投入很多年的精力的。”

  国内原创音乐剧的发展为何如此坎坷?相信这是很多人都在思考的问题。

  早在1908年,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就在他的著作《戏曲考原》中提出,“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简单的一句话,却道出世界上很多传统戏剧样式的共性。

  无论是音乐剧,还是歌剧、话剧,他们的本质都是戏剧,因此不管是形式是表演、演唱还是舞蹈,他们的核心都是故事。例如上一段爱丁堡戏剧节中出现的问题,症结就在于此。不少参加戏剧节的国家,因为语言不通,所以就采用了默剧、木偶剧、杂技等形式。这样的形式其实很有新意,但长时间如此,观众不仅容易出现审美疲劳,而且因为缺少语言这一媒介,就很容易觉得剧情太过晦涩。所以,音乐剧在创作阶段,除了艺术方面的考量,剧情贴近生活、贴近观众也很重要。

  此外,音乐剧是一种强调现场体验的剧场艺术。尽管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各种合成器、音频制作软件出场率越来越高,使得现场乐师的数量逐步下降,但很多追求艺术水准的团体,还是会在音乐剧的演出现场使用乐队,并且演员也大都是真唱。但在国内的许多原创音乐剧目中,除了个别主唱是真唱外,群演基本都是提前录好,现场对口型,乐队也基本都被提前录制的伴奏取代。这样直接导致的,就是国产原创音乐剧现场感的缺失。可以说,真演、真唱、真乐队,是产生音乐剧现场感体验的关键因素。

  同时,假唱对口型和使用伴奏除了影响现场感之外,还会影响到音乐剧的核心特色——整合性。相对于其他的剧种,音乐剧的表现方式更加宽泛,声乐、器乐、舞蹈、表演,甚至戏曲,都可以融入其中。可是大量伴奏和假唱的出现,却使音乐剧的整体性大大削弱。由此可见,目前国内的原创音乐剧,需要学习和改变的的东西还有很多。近些年大量外国原版音乐剧的引进,其实也给了本土原创音乐剧很多借鉴的机会,并不是坏事。

  而与此同时,中国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也是音乐剧创作不容忽视的丰富资源。在创作过程中,我们既不能放弃中国传统歌舞叙事的精妙,也需要借鉴西方经典音乐剧的规律性手法,做到中西结合,西为中用,并从尊重市场起步,从观众的需求出发,摸准属于我们自己的文化脉搏,探索出一条属于本土原创音乐剧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