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生活报

  

细分音乐类型能否让音乐综艺焕发第二春? 数量与质量并重,使小众文化对接大众审美

发布日期:2018/11/13 17:50:53    
  

细分音乐类型能否让音乐综艺焕发第二春?

数量与质量并重,使小众文化对接大众审美

  提到美声,大部分人的脑海中想到的,可能都是身着礼服的歌唱家站在剧院之中放声高歌的画面,而美声与综艺节目的结合,相信大家很难想象出来。作为一种高雅的艺术,美声似乎天生就与民众之间有着一些距离。然而,在近期播出的一档名为《声入人心》的综艺节目中,却将美声作为了节目的主要内容,让这种“不接地气”的艺术形式直接来到了荧幕面前,与观众见面。与设想不同的是,这档节目在低调开播、宣传寥寥的情况下,竟获得了不错的口碑,截至目前,《声入人心》在豆瓣网的评分更是达到了8.9分。

  像《声入人心》这样,大胆的将受众较少的演唱形式、音乐类型作为主要内容的综艺节目不在少数,比如以说唱为主的《中国有嘻哈》和以电音为主的《盖世英雄》等。然而,虽然内容都是同样的小众,但这些节目的结果却各不相同,有的一炮而红,名利双收,有的却收视低迷,无人问津。明明它们的创意相似,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大的差距呢?

小众文化对接大众审美

  近些年来,以音乐为主题的综艺节目可谓是层出不穷、花样百出,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音乐综艺节目同质化的问题也愈发严重,大量雷同的选秀节目让观众产生了审美疲劳,节目创新在各大平台看来可谓刻不容缓。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许多音乐类综艺节目开始尝试细分音乐类型的创新,说唱、电音、摇滚、乐队、唱演结合等等不一而足,一时间,音乐综艺节目可谓百花齐放。

  《声入人心》也同样如此。作为“首档原创励志声乐竞演节目”,其内容类似偶像选拔综艺,36位选手首先要面对写着“首席”和“替补”的座位进行选择,随后接受3位出品人的考核评价,重新确定位次。但与其它偶像培养或选秀节目不同的是,《声入人心》的选手都有较强的专业基础,36位演唱者基本都来自于世界知名音乐学府,其中包括伯克利音乐学院、茱莉亚学院、中国音乐学院等,成绩优秀,而且很多人都获得过世界级专业大奖。

  对大多数观众而言,尽管很多选手的名字是第一次听说,但他们当中不乏有经验的歌手和音乐剧演员,例如曾参加过《中国好声音》的李琦、周深,参加过《歌手》的王晰、曾获金曲奖的简弘亦等。他们不仅来到了这个舞台,同时还把自己定位为需要学习的“小学生”,与其他选手一同比拼。

  除了选手的水平较高之外,评委的实力也同样不容小觑。节目里,著名男中音歌唱家廖昌永负责从美声专业的角度作出点评,而流行唱作人尚雯婕和毕业于伯克利音乐学院的刘宪华兼具音乐功底和综艺感,负责从其他方面提出意见。在点评的过程中,音域、假声男高音、花腔、HighC等专业名词在几位出品人的对话中,也做出了通俗化的科普,这为许多缺乏音乐知识的观众降低了观看障碍。

  如此种种,或许正是《声入人心》能够突出重重包围,在仅仅播出两期后,就获得较高评价的原因。同样是将目光转向小众的音乐类型,《声入人心》却规避了其他类似的音乐综艺节目容易出现的问题。比如,以说唱为主题的《中国有嘻哈》(新一期改名为《中国新说唱》),因为题材小众,导致国内现有的歌手难以满足节目选手的所需,这导致在《中国新说唱》中,就出现了许多上一季出现过的选手。而以美声为题材的《声入人心》,虽然看似“小众”,但有着全国数十家音乐类高校的支撑,其选手无论是质量还是数量都无须担心。

  同时,《声入人心》对于既定标签形象的颠覆,也让它从一众音乐综艺节目中脱颖而出。在大部分人的印象中,演唱美声歌曲的歌唱家,大都是大腹便便、身着燕尾服的“大叔”,《声入人心》中的选手却让人们打破了固有印象,清一色20岁上下的小伙子,无论是颜值还是才华都让人艳羡。

  对于许多想要通过尝试细分音乐类型来突出重围的音乐综艺节目,不妨以《声入人心》作为参考,在选手数量、节目质量、大众审美等方面多做权衡,毕竟综艺节目面对的是广大观众,只有将小众文化与大众审美对接起来,才能得到观众的认同。

老牌综艺亟待创新

  作为老牌综艺节目,《中国好声音》在今年夏天改名回归,周杰伦、李健、谢霆锋、庾澄庆组成的导师阵容也堪称豪华。然而尽管如此,节目也难掩收视逐渐走低的尴尬。2012年,《中国好声音》在开播之后,很快火遍全国。仅仅播出了3期,该节目的收视率就已经飙升至3%以上。到了总决赛,《中国好声音》的实时收视率一度超过6%。伴随着收视率的飙高,梁博、吴莫愁、吉克隽逸等选手也被人们所熟知。但自那时起,《中国好声音》的收视率便开始逐渐走低,如2016年与2015年相比,收视率就从4.45%下跌到了2.88%

  但与老牌综艺相对的,一些新的网络音乐综艺节目却受众颇丰。如去年,《中国新歌声2》播出三期,收视率在2%左右徘徊,累计网播量为6.3亿。而同期的《明日之子》7期节目的累计网播量则达到了13.7亿。一档有着六年历史的音乐综艺节目,居然与一档小规模的网络综艺节目播放量相近,这不免让人感到诧异。

  回望近些年,我们会发现音乐综艺节目仍然是综艺市场的“刚需”。仅在2016年,荧屏上出现了30多档音乐综艺节目。但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音乐综艺已经出现了疲态,老牌综艺的影响力不断减弱,新晋综艺却又鲜有爆款。这正是业内人士不断“唱衰”音乐综艺的主要原因。虽然卫视和网络平台对于音乐综艺的好感未减,但观众似乎已经失去了举家追看的那种热情。那么,近些年的音乐综艺节目存在着哪些问题?为何现象级节目难以再现呢?

  与早期的选秀节目不同,近些年的热门音乐综艺节目多数都是版权综艺。套用成熟的节目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这些节目的成功率。比如《中国好声音》、《我是歌手》、《蒙面歌王》等音乐综艺,都耗费重金购买了海外王牌综艺节目的版权。然而,随着观众的审美疲劳,这些节目的套路渐渐被人们所熟知,这迫使节目组不得不进行创新,强加的创新又无法使观众感到惊艳,自然也就每况日下。

  同时,许多老牌音乐综艺节目的原创能力也是短板。纵观国内的音乐综艺,会发现大部分的节目都是“老歌新唱”。无论是歌手竞技、草根选秀、星素互动,还是身份竞猜,都在通过简单的编曲一遍遍地重复那些耳熟能详的歌曲。久而久之,观众也很容易感到审美疲劳。而与之相对的,去年《明日之子》第一季中,毛不易演唱了自己创作的《消愁》,他以出众的歌词创作能力惊艳全场,这首歌也在各大社交媒体网站上获得了大量的转发,引发了不小的反响。由此可见,观众对于优秀原创歌曲的喜爱。

  这样看来,对于老牌的音乐综艺节目来说,他们最需要的不是名气更高的导师和更加华丽的舞台,而是壮士断腕的魄力和重视优秀原创作品的决心。安全牌固然稳妥,但等到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出现,也就为时已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