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生活报

  

三小时写成《在希望的田野上》 陈晓光 创作思想的酝酿却贯穿一生

发布日期:2018/11/13 17:30:28    
  

三小时写成《在希望的田野上》

陈晓光 创作思想的酝酿却贯穿一生 

  陈晓光,曾任文化部副部长、党组成员,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届荣誉委员。现任中央文史馆馆员、中国音乐文学学会名誉主席。他长期从事文化行政管理工作和诗歌创作,发表诗歌近千首。结集出版了《黄河上的太阳——晓光词作歌曲选集》、《晓光歌诗选集》、诗词集《心归何处》,文论集《文化是源远流长的河——晓光文艺谠言录》等。《采蘑菇的小姑娘》《那就是我》《在希望的田野上》《光荣与梦想》《在中国大地上》以及《我像雪花天上来》《江山》等许多脍炙人口的优秀歌曲的词作者均为陈晓光,其中《那就是我》和《在希望的田野上》被选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音乐教材,并入选“二十一世纪华人音乐经典”。

  113日、4日,一曲流传了40年的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响彻浙江音乐学院大剧院。由浙江歌舞剧院有限公司、浙江交响乐团和中共金华市金东区委宣传部联合出品的大型现实题材原创歌剧《在希望的田野上》在这里首演。这部为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以施光南为原型创作的大型原创歌剧,已先后入选文化和旅游部“全国优秀现实题材舞台艺术作品展演”剧目、浙江省文旅厅“改革开放40周年优秀作品展演”剧目、浙江文艺创研中心重点孵化项目以及浙江省舞台艺术创作重点题材2018年扶持项目。

  随着《打起手鼓唱起歌》《祝酒歌》《多情的土地》等耳熟能详的歌曲连续唱响,施光南的音乐人生,也慢慢展现在观众面前,让观众感受到人民音乐家为人民创作的高尚情怀。而歌剧中演唱的著名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的歌词,便是由陈晓光在1978年创作的。

“田野”是艺术情感的爆发

  时间往前推移,1981年元旦前夕,《在希望的田野上》的词作者陈晓光把这首歌送到了中央电视台,最开始这首歌是合唱的形式,第一位领唱这首歌的是空政文工团的女高音歌唱家杨淑清。后来这首歌犹如插上了翅膀,很快飞向了全国各地。在电视里,在晚会上,在千家万户里唱响。真挚的歌词、激昂的旋律,如同歌名一样,一唱起来就能浮现祖国的一片大好河山,让所有人充满希望。

  当时陈晓光在创作这首歌时,还是《歌曲》月刊的一名编辑。当年,他仅用了半天时间,就写出了这首充满激情和活力的歌词。更准确地说,是用3个小时就写成。当别人夸赞他下笔神速时,他却不以为意,并指出这种思想和情感的酝酿过程,可不只半天或半年,而是用了近半辈子的时间。

  陈晓光觉得,写出这首歌,可以说是自己多年生活、感情积累的一次艺术爆发,而改革开放的农村形势正是触发点,没有农村的新希望,就不可能有这首《在希望的田野上》。陈晓光说:“当我看到农民们的精神面貌,他们的生活状态发生了变化后,最深的感觉是两个字:希望。这片田野有希望了!在中国的田野上,希望在萌发!”

  他怀着激动的心情创作了《在希望的田野上》歌词,之后作曲家施光南拿到歌词,简单阅读后也非常激动,立刻投入歌曲曲调的创作。最后这首歌的创作只用了两天时间,其速度之快,确实令人难以想象,而这种“厚积薄发”也凝聚了艺术家多年对农村、对土地的深厚情感。这首歌一唱成名,红透大江南北,唱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成为一个时代的心声。

创作属于当今时代的作品

  陈晓光所创作的歌词,由施光南、谷建芬、生茂、徐沛东、王酩、李焕之、张千一等谱曲,随着彭丽媛、殷秀梅、关牧村、毛阿敏、阎维文等著名歌唱家的演唱,成为无数人记忆中难以忘怀的经典。

  歌曲是最广泛的音乐创作形式,它生动而简洁,能最大限度地影响普通受众的审美观念。中国歌曲百年之路产生了数量众多的优秀作品,一首好的歌曲能够给欣赏者带来美的享受,也能够反映时代的容貌。陈晓光强调作为创作者,要有感受美的能力,并充分深入生活,用自己的方式创作出属于这个时代的作品。

  谈起中国百年来的歌曲发展历程,陈晓光以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从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前的新歌曲创作到21世纪的当下歌坛创作。他说,每一个时期歌曲的诞生与流行都有重大的历史背景,呈现出相应的时代精神。

  中国百年歌曲之旅有成功、有辉煌、有坎坷、有失误、有开放与保守的斗争,有阶级与人性的博弈,但最终走上了多元化与多样化的康庄大道。

  陈晓光指出,百年中国歌曲发展就像一条奔涌的长河,曾涌荡起三次高潮:从李叔同填词的《送别》、龙七词黄自曲的《玫瑰三愿》、杨度词沈心工曲的《黄河》,到潘孑农词刘雪庵曲的《长城谣》、田汉词聂耳曲的《义勇军进行曲》、光未然词冼星海曲的《黄河大合唱》,再到改革开放后一大批优秀的抒情歌曲。

  在这条奔涌的历史长河中,先后涌现出众多脍炙人口的经典作品以及令人崇仰的杰出人才,让中国音乐、歌曲艺术得以屹立于世界之林。

改革开放的歌曲赞美新时代

  改革开放以来的40年是歌曲创作、传播全面发展时期,这一时期的中国歌曲吸收了大量外国优秀音乐元素,创作形式和风格日趋多元化,歌曲创作数量出现惊人增长。陈晓光说:“这100多年来,可以说是中国歌曲在东西方音乐的碰撞、交融中成长发展到今天。

  关于歌曲体裁类别、音调的历史承继、音乐人才的发现与培养等问题,陈晓光先生说,在他看来,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歌曲,每个时代的歌曲都体现一代人的精神气质。纵观中国歌曲的发展,成就与失败同在,经验与教训共存。但是,正是前辈艺术家代代薪火相传,才使得中国歌曲树立起可与世界各民族比肩的中国气派。

  关于目前的创作,陈晓光表示,不久前,他曾为成都的黄龙溪古镇创作了一首具有浓郁四川韵味的《古镇新歌》。陈晓光说:“我相信,今后会有很多优秀人才产生,谁会是下一个全国知名的艺术家都说不准,这带有无限的可能性,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