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歌曲改编电影是贩卖情怀?音乐融入故事之中,才是观众最在乎的根本所在 | ||||
发布日期:2018/11/6 9:59:52 | ||||
经典歌曲改编电影是贩卖情怀?音乐融入故事之中,才是观众最在乎的根本所在上月末,由歌手吴克群自编自导自演的电影《为你写诗》登陆院线,与广大观众见面。作为一名新导演,吴克群在接受采访时坦言,希望能让观众感受到这部电影的诚意,“《为你写诗》这个故事我精心打磨了五年,不用流量明星,不让热钱加盟,只希望做出一个真心实意的故事来打动观众”。看到《为你写诗》,大部分人首先想到的可能都是吴克群作词作曲的同名歌曲,这首于2008年发行的歌曲在当年热度很高,至今仍在传唱,可以称得上是吴克群的代表作。如今,吴克群根据这首歌曲改编了电影,自然引起了不小的讨论。 近些年来,根据经典歌曲改编电影似乎成为了一种风潮,如前些年林更新、周冬雨主演的《同桌的你》,就是根据高晓松创作的同名歌曲改编的,这部电影在当年还获得了不俗的票房。前不久,经典歌曲《一生有你》的词曲作者卢庚戌也宣布,筹备多年的同名电影也将于近期登陆全国院线。然而,音乐人一窝蜂的扎入影视行业,迎来的却是电影口碑普遍不高的尴尬现状。经典歌曲改编电影是否仅是贩卖情怀?经典歌曲又是否适合改编电影呢? 传唱度不是唯一的选择标准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小说、漫画被改编成了影视作品,一些热门小说或漫画的改编权,因为资本的一窝蜂哄抢与无差别“囤货”,已经从过去的几万、十几万被哄抬到了几百万上千万元。这看似不计成本的行为,实际上是买家对作者与其作品身后无数读者、粉丝的重视。然而,要完成一部小说或漫画需要作者花费大量的精力与时间,所以随着版权行业的发展,不仅作品改编权的价格一路飙升,同时适合改编的作品也变得越来越少。 相比之下,音乐便从中脱颖而出,成为了影视化改编的新宠儿。一首歌的创作周期,相对于小说漫画要少的多,同时一些传唱至今的经典歌曲,受众也是数以亿计。当然最重要的,一首歌曲的改编权,相对小说、漫画要便宜得多。某传媒公司负责人就曾在采访中表示:“十个头部音乐作品的改编权都没有一个网络小说贵。” 而一些音乐改编电影的成功,更是为后来者打了一剂“强心针”。根据同名歌曲改编,总成本不到2000万的《同桌的你》,在上映之初迎来了一波关于怀旧的热议,最终票房4.56亿;以刘若英演唱的歌曲《后来》为主题改编的电影《后来的我们》,则取得了13.62亿的好成绩,据业内人士估计,这部电影的成本仅为7000万。 投资小,回报高,导致许多的音乐人一窝蜂的涌入了影视行业,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备案或即将启动的音乐改编影视作品多达20多部,从类型上来看,影视作品也将成为音乐行业的引爆点。 然而,虽然向《同桌的你》、《后来的我们》等电影在票房上获得了不错的成绩,但电影的口碑却与票房不成正比,在豆瓣电影上,这两部电影分别获得了5.8和5.9的评分,只能算差点及格;同类型的电影也面临着类似的尴尬,如根据同名经典歌曲改编的电影《栀子花开》和《睡在我上铺的兄弟》,豆瓣评分也只有4.1分和5.0分。 归根结底,之所以会造成票房与口碑的较高落差,主要还是因为电影给予观众的高期待和电影的真实水准相差太大所致。俗话说,术业有专攻,做音乐和拍电影毕竟是两个行业,不是空有一腔情怀就一定能跨界成功的。《一生有你》还未开拍时,卢庚戌曾谈到拍摄的困难:“难点不是一两个。做音乐相对简单些,但做成一部电影,从文学到镜头、从剧本到美术、摄影等,方方面面都要照顾到。”另外,小说、漫画等作品本身已经有了基本的故事架构和情节,改编起来较为容易,但一首歌只有短短的几分钟,想要将它扩充成一两个小时的电影,需要编剧有着丰富的想象力。有业内人士认为,一首歌能否打造成为一部电影,与它们之间的契合度很重要,“想要将歌曲改编成电影,我们不仅要听它的旋律,还要看它的歌词有没有发挥的空间。就像歌曲《栀子花开》,歌词十分简单,还一直重复的描述离别的心情,缺乏故事性。歌曲的简单导致了电影的空洞,也难怪会有网友称其只有‘5分钟的剧情含量’。” 所以,在将歌曲改编成电影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只考虑歌曲是否经典、是否拥有足够的传唱度,更重要的是要看歌曲的内容是否能够撑起一部电影,毕竟虽然观众们是因为一首歌进入的电影院,但他们真正想要得到的还是一部好电影。 空洞的情怀不要也罢近些年由经典歌曲改编的电影,虽然阵容不同,成绩各异,但他们都有着一个共同点,就是都会在宣传方面主打情怀。无论是《同桌的你》,还是《栀子花开》,一看到这个名字,相信大部分人都会回忆满满。曾担任《栀子花开》策划的一名工作人员甚至表示:“我们有个投资人,没看剧本、演员,只是听了一遍这个歌,说想到了失联的同学,就想做这个投资。这就是音乐的奇妙之处,是与小说和漫画不同的地方。图书是文字,你期待形象的展现,音乐是萦绕在你内心里的,只要把它做出来,都会激起大家心底的涟漪。” 这样看来,似乎这些充满回忆的经典歌曲非常适合影视改编,但及格之下的口碑却又在现实中给予了重重一击。适合改编成电影的歌曲,首先要让观众感觉有一个情结,很显然,近些年影视化改编的歌曲都具备了这个情结,但是相比网路文学已经有成熟的故事架构和人物,这些歌曲有的仅仅只是一个情结,而由一首歌扩展到一部电影,故事必须在契合原有歌曲的情怀的基础上,又要有所超越,诠释出原有歌曲的意境与情感,而非单纯地将剧情变为歌词续写,或只是将歌曲生搬硬套,让电影沦为一部加长版MV。 因此,经典歌曲的影视化改编情节如果设置的不巧妙,就会不可避免的向“俗”走去。很不幸,近几年被搬上大荧幕的歌曲都不太成功。例如电影《同桌的你》,情节不接地气却还硬生生地要制造一些“戏剧化效果”,以博取观众的一丝“情感共鸣”或“观影享受”,却表现的像各种网络段子的大杂烩。为了带动观众情绪,影片多次使用《同桌的你》作为配乐,却显得刻意、牵强,难掩尴尬。 噱头毕竟不能长久,好好讲一个故事,让音乐真正的融入故事之中,才是观众们最在乎的根本所在。前些年,一部以唢呐为主体的电影《百鸟朝凤》引起了人们广泛的热议,在这部电影中,没有表演,只有陈述;没有戏剧,只有生活。随着故事和音乐的慢慢展开,一切的一切似乎自然而然的就发生了,不少观众在看过这部影片后都表示,时间过得太快了。这部电影中,同样也表现出了唢呐的情怀,但不同的是表现的并不刻意,不会按着观众强行灌下一碗“鸡汤”。
所以,经典歌曲影视化改编的关键,在于要花时间去打磨剧本,让原作中的意境与故事真正契合,并与生活相融合,丰富内容,细化情节,而不是一味的去强调情怀,创作随大流的故事。情怀也是消耗品,不学会可持续发展,这样的作品是无法长久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