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生活报

  

著名作曲家王立平 “我们的责任是挖掘人们心底的东西”

发布日期:2018/11/6 9:47:31    
  

著名作曲家王立平 “我们的责任是挖掘人们心底的东西”

  107日,由美国芝加哥华星艺术团主办的“大海啊故乡”王立平经典作品音乐会,在美国芝加哥西郊的音乐厅举行。希林艺术中心、黄河艺术团、芝加哥华人艺术团等艺术团体演绎了《大海啊故乡》《枉凝眉》《葬花吟》《牧羊曲》《少林少林》等多首王立平的经典作品,多名观众到场聆听。

  王立平,194185日出生,吉林省长春市人。著名作曲家,国家一级作曲,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现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电影音乐学会名誉会长,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终身名誉主席。主要作品《太阳岛上》、《驼铃》、《牧羊曲》、《大海啊故乡》、《海港之歌》等,其中《枉凝眉》、《葬花吟》等众多《红楼梦》系列歌曲,被亿万国人传唱至今。王立平从1973年开始从事音乐创作,至今还活跃在音乐创作领域。

与改革开放 联系最密切的一代作曲家

  王立平的父亲从事音乐教育,从王立平儿时起便在他心里种下了一个关于音乐的梦。随后,这个“很小就立志要做音乐家”的孩子,也展现了惊人的天赋。195411月,年仅13岁的王立平便考入了中央音乐学院少年班。彼时的少年班,会聚了全中国最有音乐天赋的孩子。他们中的大多数,后来都成为影响中国音乐的重要人物。在这个盛产音乐家的摇篮里,王立平奠定了坚实的音乐基础。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越来越多的港台流行歌曲涌入内地,风花雪月、柔情蜜意的旋律飘荡在城市乡村,充斥着人们的耳朵。音乐成为年轻人生活的一部分,他们追逐歌手和歌曲。歌手四处走穴,大街小巷随处可见出售音像制品的小店。王立平也进入一个创作的高产期:《太阳岛上》、《牧羊曲》、《少林少林》等经典作品,都是写于这一时期。王立平为1978年全国上映的纪录片《潜海姑娘》所作的配乐,其主题音乐旋律美丽轻柔、婉转动人,在很长时间里作为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的背景音乐,为亿万观众所熟悉。而夏威夷吉他的声音也首次出现在中国内地的电影音乐中,石破天惊,引起巨大反响。

  王立平说:“我们这一代作曲家是与改革开放联系最密切的一代人。改革开放之后新的时代来了,人们看到了希望,看到了未来,特别是看到了自己的前途。人们都有憧憬、都有期望、都有期许,大家都有着强烈的愿望,能够通过劳动创造自己的幸福和未来。但是有一些东西是人人心中有,人人口中无的东西,我觉得作曲家的责任就是把这些挖掘出来,找出来还给大家,把它说出来、唱出来、讲出来。”

在改革开放 时期结缘《红楼梦》

  改革开放初期时,中国文艺事业进入一个新时代,他和《红楼梦》的音乐故事,也是开始于这一时期。随着1987年电视剧《红楼梦》的横空出世,收视席卷中国,而87版电视剧《红楼梦》在王立平的人生中也占有重要位置。为谱写全剧音乐,王立平耗时四载有余,青灯黄卷,只为寻找属于《红楼梦》的音律,最终造就了《枉凝眉》、《葬花吟》、《晴雯歌》等经典之作。

  在《红楼梦》作曲中,王立平运用 “宫商角徵羽”的中国民族调式,配器上多用古筝、琵琶、竹笛、二胡等中国传统乐器,以典型的中国艺术语言,创作出了最具中国风格的悲吟与叹息。这些歌曲,作为连接曹雪芹笔下人物与电视剧创作人员和观众的桥梁,至今传唱不休。

  记者:创作时您希望音乐呈现一种怎样的风格?

  王立平:对大多数人来说,每个人心目中都有自己的《红楼梦》,可是人人心中有,人人口中无。怎么唱?用什么风格写?我觉得用戏曲不行,因为它只针对某一部分人。《红楼梦》音乐必须靠近今天的时代,今天的人。必须是今天的人能理解并能被感动的。《红楼梦》作曲要中国风、要古典味,这没错,但如果当真写成古代的,今天的人听不懂,就是失败。

  记者:您在创作《红楼梦》的音乐时,为什么不使用现有的音乐素材或是类型?

  王立平:我觉得要广大的老百姓要能够更理解《红楼梦》,不能用已经有的作品来说,所以它需要一种全新的语言,所以我花了4年的时间去寻找关于《红楼梦》的,只有《红楼梦》应该特有的音乐的方言去写,这就写的很痛苦,但是我觉得这个时代在发展,我们的艺术要想前行,一定要有深度、有高度,只是浅尝而止的做不到。所以在创作《红楼梦》的音乐时,我给自己的创作立下了“十三不靠”:即不靠戏曲、不靠民歌、不靠说唱、不靠流行歌等等,创造出专属于《红楼梦》的“方言”。不用任何现成素材,除了里头有一些昆曲元素,其余都是创作。乐器的使用,完全是从内容出发,它是一个民乐特色乐器的组合。比如古筝代表问话、序曲里那声“铛”的古琴声代表一声叹息,序曲结束的那一声锣,也是一声叹息。音乐到这儿,大家似乎言犹未尽,所以用最后一声锣代表一声感慨。

  记者:您在创作《红楼梦》的音乐时,遇到的最大难点是什么?

  王立平:最大的困难还是认知的困难。曹雪芹写的东西很深刻,如何理解到他的精髓,并且表现出他的精髓,这个对我来说是极为严峻的挑战,为了把每一首都写好,我已经倾尽所有。

  《红楼梦》最核心的是一个“情”,用“情”来表达鸿篇巨著,用“情”来写封建社会的深刻内部矛盾和衰亡的必然,其中,音乐承担了很艰难的使命。过去也有戏曲改编,但是完整的红楼梦音乐,也就是这样大规模、高标准地与戏剧相结合,还从来没有过。这是我一生中很重要的一次创作,我写得很苦,很累,但也写得很过瘾。

  记者:《葬花吟》原词很长,您当时是怎么挑选的?

  王立平:非常难,现在选了28句已经有6分钟了。一开始写得很快,写着写着我就想不通。词摆在桌上,我每天读。突然有一天我就想这哪是低头葬花啊,这是昂首问天啊,我就想把它写成“天问”。林黛玉虽然是弱女子,但因为她最明白,所以痛苦最深,人生的经历最惨痛。我觉得应该把它写成天问:“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回首改革开放 40年有益于世人

  40年后,中国进入一个更加蓬勃的新时代,王立平也开始了新的音乐征程。虽已年过七旬,王立平依然对音乐保持着始终不变的热情。对于音乐创作,他认为自己没有退休的时候,一直都在坚持和努力。而对于现在正在做的事情,他也希望等适当的时机呈现给大家。

  王立平说:“一个艺术家没有结束的时候,除非生命结束。我也在继续努力,还是在做创作。至于我在做什么,我就先不说了,等到将来我会在适当的时候会拿出来告诉大家。努力吧,生命不止创作不休,大概我这辈子就是这样了。我觉得艺术是永远没有止境的一个领域,所以我们要研究历史,要知道在过去为什么出现了那些人,为什么出现这些作品,让后来的人看到,借鉴人家好的,避免走弯路,所以我觉得总结历史,特别是在改革开放40年的时候,回首一下、盘点一下、思考一下,我觉得对今后的人是有好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