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生活报

  

叶小钢 用“中国故事” 向世界介绍中国

发布日期:2018/9/25 16:18:55    
  

叶小钢 用“中国故事” 向世界介绍中国

      为庆祝秘鲁国家交响乐团成立80周年,一场由中国当代作曲家叶小钢创作、秘鲁国家交响乐团和中国艺术家联袂演出的“中国故事”交响音乐会,8月17日晚在秘鲁首都利马国家剧院上演。会上演奏的作品有:《冬》、《第一小提琴协奏曲》、《星光》、《锦绣天府》等。既涵盖了叶小钢的早年经典,也囊括了近年新就。叶小钢的作品主题多样,有对灿烂中华的描述,有对精神家园的寻觅,还有对战争的思考、对和平的渴求。音乐推开了叶小钢的心窗,使他得以将心音诉诸众人。今天让我们走进叶小钢的“中国故事”,听听他的人生思考,看看他的文化情怀。

      叶小钢,中国当代著名作曲家,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创作了包括交响乐、室内乐、舞剧音乐、歌剧音乐、影视音乐等多种体裁的音乐作品。代表作有《地平线》、《山鬼》、《共和之路》、《临安七部》、《释迦之沉默》、《广东音乐组曲》、《纳木错》、《喜马拉雅之光》等;舞剧音乐《深圳故事》、《澳门新娘》等;歌剧《咏别》、《永乐》及《牡丹亭》;影视音乐《玉观音》、《惊涛骇浪》、《刮痧》、《太行山上》、《人约黄昏》。

用“中国故事”向世界介绍中国

    “中国故事”系列音乐会自纽约首演以来,现已在世界各地演奏了众多优秀作品。合作乐团包括底特律交响乐团、俄罗斯国家交响乐团、柏林交响乐团等。优美的旋律,氤氲着神秘的东方气息,冠以西方的作曲技法,叶小钢的“中国故事”由此得到了国际上的广泛认可。

  记者:为什么取“中国故事”的名称呢?

  叶小钢:举办《中国故事·大地之歌》的目的在于用音乐语言向世界介绍中国的风土人情,传播历史厚重的中华文化,使西方的观众能够通过欣赏音乐作品感受到中国多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中国绿色发展、和平崛起的理念。

  我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浸润中成长、又受西方文化熏陶的中国现代作曲家。国内外多年演出与交流的经历,使我发现越来越多的外国观众正在爱上中国原创作品。借助“中国故事”系列音乐会,我希望更多艺术家能够推广多元的中国音乐创作理念,让更多听众聆听并爱上用音乐讲述的“中国故事”。

  记者:请问对中国当代音乐作品走向世界有什么心得?

  叶小钢:要想为世界所接受,首先不能缺少中国特色。音乐本身就是世界通行的语言,把中国人特有的艺术思维表现方式放进去,让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观众能够理解我们的历史文化、思想感情。这或许也是用音乐来传播中国文化的一种优势。如果音乐中还能加上民族特色,加上中国作曲家本人鲜明的风格,我相信肯定可以得到全世界的共鸣。

  记者:作品中的哪些题材在国外更受欢迎?

  叶小钢:在国际舞台讲述“中国故事”,有两类是很受欢迎的:第一是表现中国的内容,比如西藏、四川、江苏、河北等带着一方水土、一方音调的音乐;第二是有中国文化情结的,比如长城。国外观众对这些内容的理解并没有困难,因为音乐是共通的语言。这样的尝试屡试不爽,让中国音乐走向世界,是我乐此不疲的事情。

“‘走出去’需要鼓起勇气、增强自信”

       近年来,中国音乐家走出国门,进行音乐文化交流,赢得了各国音乐爱好者的掌声。用世界通用语言演绎的“中国故事”,正被越来越多的人们解读,彰显了中国音乐在国际上的重要地位。

  记者:随着中国与世界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你对如何建立音乐的“文化自信”有什么个人见解?

  叶小钢:艺术家在创造精神文明产品的时候还是要有独特的个性,艺术的水平和质量要高,这才能真正的达到文化自信。如果水平一般、质量一般,饥不择食地推出去,效果就不是很好。幸好我们国家的国土面积很大,我们的作品可以在各个城市、各个地方不停地演出,演到最精彩的时候可以推出去,这也是彰显文化自信的重要方面。另外一方面的文化自信,就是能把中国人特有的艺术思维表现方式放进去。我们在演出的时候,东方的形体动作、语句、句法、表达方式、奏乐方式,这些都是文化自信的体现。以前我们总怕别人不认可,总是模仿人家怎么表演。现在中国的乐团、歌舞团、歌剧团、展览等等出去以后都用中国人自己的表达方式,这是一个渐变的过程,文化自信就慢慢建立起来了。文化自信现在确实是随着国力的增长而增长,更多传统文化的精髓被发掘出来,融入到现代人的生活以及现代人创作的艺术作品中,彰显出一种崭新的中国式当代文化。

  记者:中国特色音乐作品受到了世界舞台的认可,是否表明世界了解中国文化与发展的意愿也愈发强烈?

  叶小钢:我们的创作受到世界舞台的欢迎,有的是凸显民族特色的,有的是凸显民族乐器特色的。有许多中国的乐器是外国没有的,比如琵琶、二胡这样的乐器跟西洋乐器合作可以呈现出崭新的音色,这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魅力,不光是音色上的魅力,更是中国传统音乐的弦法,这便是我们的说话方式。

  这些年在欧美国家的多次演出,让我更加深刻体会到,西方社会对中国当代音乐文化还是很关注的。比如在世界知名艺术节,德国萨尔州艺术节中,我受邀参加重要场次的演出,除了举办两场《中国故事》专场音乐会、现场实况录音之外,德国乐团还对我的《临安七部》、《拉姆拉错》、《广东音乐组曲》等作品进行录音棚专业录音。又比如交响作品《喜马拉雅之光》,通过音乐的语言向世界介绍了西藏壮丽的自然风光、厚重的历史文化等,令西方观众尤其是青年人知道,来自中国的故事是非常精彩的。再比如我们的留白,中国音乐的留白方式比较多,就像国画似的,一个人很小,但背景很大、山很高,中间一大部分空白,这种美学概念在国际上是很少有的。中国擅长这样的艺术表达方式,可以给世界音乐带来新的想象力,让他们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以及东方式思维,在艺术界对他们产生影响,这是非常重要的。

  记者:能从音乐方面谈谈如何让中国文化“走出去”吗?

  叶小钢:中国文化“走出去”需要鼓起勇气、增强自信,同时也必须强化文化软实力中的“硬功夫”。中国音乐既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也是当今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的直接体现,通过音乐这一表现形式把中国文化传递出去,让中国音乐真正走向世界,才能在世界范围内真正“讲好中国故事、塑造中国形象、传递中国声音”。

  “中国故事”这个系列在国外演过很多次,这样的音乐会也属于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范畴,所以我很看重,我希望能用交响乐这种全世界通用的交流方式在国际舞台奏响中国声音。音乐会每个地方演的曲目都不同,但外国人的接受程度非常高,从音乐的形式到内容没有任何障碍。我觉得,他们对来自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音乐都能接受,好的音乐接受程度更高些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