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生活报

  

郭淑珍 丰富自己的人生,才能唱出最精彩的歌

发布日期:2018/9/25 15:14:01    
  

郭淑珍 丰富自己的人生,才能唱出最精彩的歌

  郭淑珍,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声乐教育家,主演歌剧《叶甫根尼·奥涅金》、《艺术家的生涯》,演唱歌曲《黄河怨》等。她曾被誉为“名副其实的普希金和柴可夫斯基的女主人公”。她音域宽广,音色优美而嘹亮,对声音的控制和运用独具匠心,兼有抒情女高音的诗情画意、戏剧女高音的绘声绘色和花腔女高音的晶莹灵巧。她善于深刻理解作品的内涵,恰如其分地加以解释和进入角色。

 郭淑珍曾培养出许多优秀的声乐人才,并先后到欧洲、亚洲、北美、南美等十余个国家访问演出和考察。她借鉴中国传统声乐技法,根据中国语言的声韵特点,创造性地解决了用美声唱法演唱中国歌曲时普遍存在的发声、吐字和行腔之间的矛盾和问题,将声乐教学、艺术嗓音、医学相结合。郭淑珍的“声部判断及其训练”这一教学成果曾在1997年被教育部评为全国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作为一个教师

要懂教学法和心理学

  郭淑珍不仅是一位技艺高超的歌唱家,还是一位卓越的声乐教育家。在几十年的教学生涯中,她先后教过数百位中外学生,她培养出了张立萍、孟玲、王秀芬、邓韵、幺红、吴碧霞等一大批声乐人才,他们中有的是国内外舞台上的歌唱家,还有的已是音乐学院教授、副教授。  

 郭淑珍非常注重对学生思想品德、事业心和坚忍不拔的精神的培养。她主张要做一名好的歌唱家,首先要做一个好人,要真诚、朴实、与人为善、不哗众取宠,要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无限热爱,继而认真严肃地对待它,再有就是要从平时的一点一滴开始培养自己的毅力,以坚持不懈的精神对待自己的学业,她认为这些都是成为一名优秀歌唱家所必备的素质。

 “如果一个学生到下课了还没唱对,我让他走了,他会觉得自己遇到了大问题,慢慢就没有了信心。我要想尽一切办法在课堂上让学生唱对了,给他一个信心,让他知道多大的问题最后都能克服,他能做到。”郭淑珍把这种严格解释成是在“保护学生的歌唱心理”。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郭淑珍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她在教学中狠抓基础训练,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歌唱方法,提高心理及精神素质,同时因材施教,提高学生全面修养并发挥学生的内在潜力。郭淑珍在教学中有着丰富的经验和分析判断力,能够敏锐地发现学生演唱中的各种问题并以针对性很强的方法予以解决。

 中央音乐学院歌剧中心秘书、歌剧执行制作人傅冠齐,跟着郭淑珍做了10年的助理,他开玩笑似的说,郭淑珍老师有“强迫症”:“每次带着学生去演出,她都会在开场前上台试声,找到演唱效果最佳的位置;学生在台上应该走两步,如果多走了一步,她就会批评;去年到加拿大交流,演出前钢琴摆放得靠前了一点或靠后了一点,她都要管;学生眉毛化了妆没有、衣服有没有褶皱,她都能挑出毛病……”

 的确,“严师出高徒”可以说是对这位“掌门师太”在教育成就上最贴切的描述。郭淑珍说,她爱学生,况且作为一个教师,要懂得教学法,教育心理学也要懂得。而且作为教唱歌的,教表演的教师,心理学要非常重视,因为他是表演型人才,要保护好他的演唱心理、演奏心理。要教的东西太多了,教学相长,作为一个老师更是如此。

 除此之外,早年在俄罗斯留学时曾主演过歌剧的郭淑珍,一直有一个歌剧情结。歌剧是一门综合艺术,最能体现一个国家的艺术实力。随着经济的发展,各地都在建造大剧院,却很少有歌剧演出,原因很多,其中最主要的一点就是歌剧表演人才的缺乏。郭淑珍认为,培养歌剧人才是声乐教师和音乐学院义不容辞的责任。歌剧人才的培养单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他们还需要舞台实践,但排演歌剧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的保障,有些学院的条件还不具备。但郭淑珍的性格就是认定了的事情就要坚持去做。她甚至创建了中央音乐学院歌剧中心,并且已经用原文排演了《莱托的仁慈》、《茶花女》、《魔笛》等。郭淑珍表示:“咱们国家很多城市都建立了歌剧院,但必须得有相应的人才来演出,我就是为它们培养人才的。现在都在谈‘梦’,能培养、输送一批歌剧人才,为国家的歌剧事业出一份力,就是我的梦。”

 因为热爱着歌剧事业,她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学生们搭建一个艺术实践的平台。在留学回国任教的时候,郭淑珍就曾告诫过自己:“要对得起事业,对得起自己,把自己的东西贡献出来,就是最大的幸福。”

坚持做“洋为中用”的

探索者

  记者:您从苏联回来以后唱出很多中国歌曲,比如《我站在铁索桥上》、《黄河怨》以及许多毛主席诗词歌曲等等。那么您学的是美声唱法,为什么中国歌也能唱的很好?

 郭淑珍:我有这个基础,对中国的东西绝不会去排斥;另外从语言和风格上也不会感到唱这些东西困难。过去我开过中国作品音乐会。

 记者:对于声乐您是“洋为中用”的探索者和实践者,那您认为当下的音乐教育中该怎样处理好继承传统与借鉴外来文化的关系?

 郭淑珍:从声乐教学上来说,就是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两个“用”字意义不同,第一个“用”是继承,继承本民族博大精深的东西,第二个“用”是借鉴,借鉴外国优秀音乐元素、经验。

 中国是个声乐大国,声乐人才众多,更重要的是我们有很深厚的声乐基础。中国的艺术门类繁多,演唱的种类也非常丰富,我们有很多剧种、很多戏曲,像国粹京剧、昆曲等;也有很多人才、很多大家,像梅、尚、程、荀等;在表现方法上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在表演程式上有写实也有写意,我们在表演和演唱上要继承这些。另外,语言上,戏剧与诗歌是分不开的,而中国字是象形文字,拿到演唱上来说我认为它既象声、又象形、还象情,铿锵有力,有形象、有颜色、有力量。演唱要做到声情并茂就要继承我们优秀的民族文化,并把它发挥、发展、发扬光大。对外来说就是要借鉴、吸收,借鉴国外优秀的、好的东西,学外国的也要学什么像什么。不能总把批判放在前面,首先要认识它,然后再为我所用。

 记者:我有两个专业的问题向您请教,一是关于换声问题,另一个是关于声部划分问题。

 郭淑珍:关于确定声部的问题应该说是老生常谈的问题。按着过去的方法一个是看他的换气点在什么地方,就是看他唱到什么地方难受了;另一个是听他的音色。根据这两条一般来讲就可以判断他是属于哪个声部了。应该说这两条都是很可靠的依据。除此之外,现在还有一条,就是要看他的结构。是指发声器官的结构,如咽喉腔的大小、脖子的长短、声带的长短薄厚以及喉结上下的位置等等,你绝对不能违反这些。

 记者:在确定声部问题上您的确很有经验,下面您能谈谈换声的问题吗?

 郭淑珍:其实我并不主张换声。

 记者:您刚刚讲到确定声部时,不是有一条依据要看他的换声点吗?

 郭淑珍:那是对自然的没有学过的人而言,对于学过的人你如何判断他在哪儿换声、你听不出来了。自从威尔第的作品出现以后,他的英雄性人物要求要有宏大的音量和整体的共鸣,换什么声?即使是男高音,包括帕瓦罗蒂,你能听出他在哪儿换声了吗?

 记者:那么女声从中音区往下与低声衔接时,容易出现不统一的问题,您是怎么处理的呢?

 郭淑珍:如果是呼吸对了,喉头稳定了,就不会出现你说的这个问题了。那么问题出在哪儿了呢?那是因为有些女高音,包括女中音是虚着唱。那么肯定会出现一个坎儿。中音虚着唱,向低声区过渡必然会出现问题。

 记者:听了您的示范,或者我们去听其他歌唱家的演唱录音,都可以听出即使是运用真声也是很讲究高位置的。

 郭淑珍:对呀!首先要用上通畅的呼吸。我还要说一点,就是改正学生的声部时,我绝不是随心所欲。我首先是听,如果对这个学生的声部产生了怀疑,我会让冯大夫(中央音乐学院的嗓音大夫)去查。我很信任他。他通过检查会告诉我有关这个学生的喉器如何,声带长短多少,还有会厌的情况等等。当冯大夫检查的结果证实了我的看法后,才能改正他的声部。还有一点,就是如果你的呼吸不好,喉头没放下来,不管你唱哪个声部,你的声音都不会有灵活性。Cadenza(花腔乐句)你不能唱,音阶跑不动。我的所有学生都能跑。

 记者:刚刚您提到了学生,我们都知道,您是位声乐教育家,海外好多人评价您是声情并茂,那么在您的教学当中,您也是把您这么多年的对音乐的理解和感悟,包括方法上的这种巧妙的运用教给您的学生的吧?

 郭淑珍:毫无疑问,嘴对嘴的教,启发他教。另外还有一个只靠老师教不行,还得让他开开眼界。我经常带着我的学生去看京戏,听京戏,还有各地方戏,我都带他们去。因为那里面可以吸收很多的东西。艺术上它都是相通的,什么相通的呢,一个审美,还一个表现,都是相通的。京戏更表现唱,“我家的表叔数不清,没有大事……”我们还唱过《海港》五重奏,“进这楼房……”他这是程派,“常想起……”就是说这些东西,你看着离你远吗?不远,他就滋养你,所以要演好一个戏,唱好一个歌,这些方面就要,要你的人生丰富,要你的体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