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鸣心 学习别人的好东西,但要牢记我们的根在中国! | ||||
发布日期:2018/9/18 0:39:45 | ||||
杜鸣心 学习别人的好东西,但要牢记我们的根在中国!杜鸣心,中国著名作曲家、音乐教育家。主要作品有:钢琴曲《练习曲》、《变奏曲》、《鱼美人组曲》等;歌曲《万泉河水》、《娘子军连歌》、《快乐的女战士》等;舞剧音乐《鱼美人》(与吴祖强合作)、《红色娘子军》(合作);管弦乐《秋思》、《青年交响乐》、《1997序曲》;交响音画《祖国的南海》、交响诗《飘扬吧!军旗》、交响幻想曲《洛神》等。其作品体裁涉猎广,数量丰厚且影响持久,创作手法精妙,音乐语言清丽脱俗,长于优美的旋律创作。曾获得全国第八届交响音乐比赛金奖、金钟奖终身成就奖等。 7月8日,等待进入国家大剧院的观众排起了蜿蜒长龙,为的是国家大剧院特别策划的第500场 “周末音乐会”。作为2018年全新推出的“值得聆听的中国交响音乐”系列中的一场,指挥家刘炬携手中国国家芭蕾舞团交响乐团,带领苦苦等候的观众们,领略了中国交响乐独特的魅力。音乐会演奏了众多中国交响乐作品:《节日序曲》、《炎黄风情》、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乐曲选段和钢琴协奏曲《春之采》。其中最为观众熟悉的,便是《红色娘子军》。 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于1964年9月26日在北京天桥剧场首演。当时作曲家吴祖强、杜鸣心、施万春、王燕樵、戴宏威,在极短的时间内,共同完成了作品音乐部分的创作。如今,《红色娘子军》已走过54个春秋,演出近4000场。一代代主演“琼花”和舞蹈演员们,对作品精神的继承、内容的创新,使《红色娘子军》成为国家芭蕾舞团的看家大戏,至今仍能征服国内外观众。音乐修改中出力最多、全剧音乐总谱的编写者——杜鸣心,可谓功不可没。 从钢琴家到作曲家 杜鸣心1928年生于湖北潜江,幼年时在武昌读小学,后进入陶行知先生创办的育才学校,开始了他的音乐之路。杜鸣心先后师从于音乐名家贺绿汀、范继森、黎国荃,学习钢琴和小提琴演奏。之后便于中央音乐学院任职,负责视唱练耳和一些钢琴副科的教学。任教期间,杜鸣心又凭借过人的钢琴水平,被选送至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留学,后转为作曲专业,师从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莫斯科大剧院院长楚拉基先生。 谈起为何留学时改学作曲,杜鸣心回忆说:“对作曲,我一直有着浓厚的兴趣。从13岁起就不时地尝试写一点小东西,但从未受过正规训练。所以多年来一直希望有机会系统地学习作曲。如果我当时搞了钢琴专业,虽然肯定也要写曲,但那是业余的,恐怕只能写点练习曲或小品之类,难以搞大型的音乐作品创作,就谈不上取得什么成就了。而且,当钢琴演奏家是需要多方面条件的。我学琴较晚,尤其是在14、15岁这个发展技术的关键阶段有所耽误,技术上难以求善。到留学时已经26岁了,想在钢琴演奏上取得较高成就,应该说是很困难的。如果我学钢琴专业,我想我只能成为一个好的钢琴教师,而较难成为优秀的钢琴演奏家。” 归国后,杜鸣心便参与了舞剧音乐《鱼美人》和《红色娘子军》的创作。其中《红色娘子军》主题音乐,与舞剧交织并大量运用了海南地方曲调,富有地域特色。琼花主题明快、抒情,富有力度变化,饱含主人公反抗、愤怒的情绪,表现了其斗争精神和倔强个性;常青主题音乐豪迈刚强、坚定沉着;南霸天的主题则狡诈凶狠。全剧音乐的富含舞蹈性、戏剧性,刻画了鲜明的人物性格。著名选段《快乐的女战士》、《排山倒海乘胜追击》、《万泉河水清又清》等,皆出自杜鸣心笔下。 当时,作曲家吴祖强担任创作组副组长,负责舞剧《红色娘子军》的音乐创作,他邀请杜鸣心一道参与创作。回忆起当时的情况,杜鸣心说:“决定把电影《红色娘子军》改编成芭蕾舞剧的时间已经非常晚了,差不多到了1964年将近夏天的时候。吴祖强首先找到我,因为我们俩合作过《鱼美人》嘛,大家都是留苏的,比较了解。但是要写这么大一部舞剧,两个人也来不及,必须再找几个人,于是找了当时音乐学院作曲系几个成绩比较好的毕业生。” 之后两人便邀请了施万春、王燕樵、戴宏威,大家分头创作。“在分头协作以前,大家要先把主要人物吴琼花、洪常青和南霸天的主题写好,共同贯穿人物主题。我们也运用了《红色娘子军》电影的《娘子军连歌》,这个‘连歌’当时非常流行,我觉得应该让它作为娘子军连的群体形象出现”,杜鸣心说。 谈起舞剧音乐,杜鸣心说,舞剧的音乐是舞剧的灵魂。音乐绝对不只是伴奏舞蹈,而是跟舞蹈一道,来创作一个新的艺术,一个新的艺术形象。用芭蕾舞的洋形式,来为中国的内容服务。现实题材的现代芭蕾舞剧,在国外也很少。把电影《红色娘子军》改编成芭蕾舞,这确实是从来没有过的。 与传统音乐寻求融合 留学期间,杜鸣心接受了正统的作曲技法训练,并受“民族乐派”的影响。故而其作品中有一定民族乐派的浪漫气息。同时杜鸣心本人也非常重视中国传统音乐。 谈到中国当前的音乐创作,杜鸣心说:“中国作曲家的音乐里要有中国的元素,站在中国的根上来发展自己的音乐。现在的作曲家,常常轻视旋律,我认为这是不正确的取向。一首好的曲子,通常应有好的旋律,并且这种旋律应该与其他的音乐因素水乳交融,互相辉映。”对于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特别是民歌的传承和发扬,杜鸣心建议:“一是保留民歌的原汁原味,音调不变。甚至在有些地方,有些民歌完全可以让原本的民歌歌手,用非常地道的形式来演唱,这对保护原生态民歌具有重要意义。二是请专业的作曲家进行研究,在保证能够很好地对民歌及其文化进行消化的同时,浸入自己的理解,再来进行重新的创作。”他还认为,如今人们过于注重对西方音乐技法的学习,忽视了民族文化和中国元素的融合运用。“别人的东西好,我们要学,但不是被人家化掉——我们的根在中国,学来的东西应该与自己的传统寻求融合,互相砥进”,杜鸣心说。 心怀感恩坚持创作 回望自己的人生之路,杜鸣心总是满怀感恩——感恩故人、感激祖国和人民。杜鸣心说“出于父母影响和我天生对美好旋律的喜爱,我在最低落的时期也相信音乐的美,相信音乐可以打通人心。我始终想去分享自己感动的音乐,把美好传递给听众。” 作为中国音乐的代表人物,杜鸣心也是杰出的音乐教育家,桃李满天下,门下弟子有:叶小钢、王黎光、刘索拉、徐沛东等,为现今音乐界之巨擘翘楚。虽然年事已高,却依然坚持开展教学工作,坚持创作。去年,杜鸣心应邀创作的《北京颂》首演,令无数在场观众拍案叫绝。“现在我还在修改《北京颂》,把其中民俗的元素更突出一些”,杜鸣心告诉记者,“大家还会委约我一些作品,这也在激励我创作。” 杜鸣心从始至终,都在寻求音乐的纯洁美、质朴美,形成了自己“质朴、深情、纯净”的独特音乐风格,这种风格正是优秀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体现。相信杜鸣心还将随着心之所向,为祖国和人民创作出更多音乐精品,向世界传递美好的中国音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