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生活报

  

名家声乐教学系列之孟玲 歌者要做到“内外兼优”

发布日期:2018/9/18 0:28:29    
  

孟玲 歌者要做到“内外兼优”

  孟玲,著名声乐教育家,解放军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教授。师从著名声乐教育家郭淑珍,毕业后先后在西藏歌舞团、成都军区战旗歌舞团工作,后调入解放军艺术学院从事声乐教育工作。从事声乐教育多年,孟玲为部队培养了多名德艺双馨的文艺人才,王宏伟、刘和刚、哈辉等活跃在舞台上的青年歌唱家都是孟玲的学生。

歌唱要有个人特色

也要与时俱进

  孟玲在教学上的严格是出了名的,用“苛刻”一词来形容绝不为过。不论是专业课还是文化课,孟玲都一一过问,学生们丝毫不敢松懈。她要求学生不要急功近利,要学好各门功课,打好基础。孟玲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要学艺先做人”。她总是告诫学生,一撇一捺写起来很容易,但是要想真正写好却很难,歌不仅要唱的好听,更重要的是要从内心深处打动别人,这样才算真正的好听。孟玲总是教育学生要有人格魅力,这样唱出来的的歌曲才会产生共鸣,而人格魅力不是朝夕就能形成的,要靠平时的积累。因此,平日里,学生们也格外注重自身修养的提高。

 孟玲认为优秀的声乐教师应注意根据学生自身的声音特点正确引导,使其在演唱中充分发挥所长。而一名优秀的歌者要做到“内外兼优”。“内”不仅指演唱者的音乐素养,更在于为人。“外”指歌者在舞台上应体现落落大方的台风,并在演唱时保持与观众间的交流。“学唱歌先要学做人,做好人才能唱好歌”是孟教授多年教学生涯中一贯坚持的理念。

 孟玲教学这么多年,教出了这么多活跃于舞台上的青年歌手,却从未出过任何关于教学方面的碟片,孟玲毫不避讳地说:“其实好早以前他们就跟我说要让我出教学牒了,催了我好几次,我都没出,为什么呀,因为每个人的声音都是不一样的,像王宏伟,多吉(泽旺多吉)的声音都是十三亿分之一,那是非常有特色的嗓子,不是人人都有那样的嗓子,也不是人人都能像他们那样唱歌,这样出教学光碟,大家都争相模仿他们(唱歌),都那样学,那还不把嗓子唱坏了?那是绝对不可以的。”“声乐这个东西不像是军训,那脚抬到哪,手举到哪都是可以协调的,但声乐这个东西不行,每个人声音条件都不一样,我不希望别人克隆和模仿我的学生。”

 作为一位老艺术家,老艺术教育者,孟玲老师对于声乐教育,有着自己清醒的认识和独特的看法:“声乐教育不能每个人都唱的一样,现在很多人都喜欢模仿声乐大家唱歌,同样一首歌,换几个人唱,有时候你闭着眼睛,完全听不出来,这说明什么?这说明大家都唱得一样了。我认为这样没有意思,艺术就是要有差别,要有个人特色,你的歌唱没有个人特色,那你不能称之为艺术家,只能成为唱将,因为你只是把歌唱出来了嘛!只有你的歌有个人特色的,人家一听就知道是你了,你才有可能成为一个艺术家,你像郭兰英,马玉涛,殷秀梅,一听就知道是他们的声音,跟别人的声音是不一样的,谁也取代不了。”

 孟玲还特别注重知识的更新,她说这叫与时俱进。“这些孩子都是努力的,他们很有自己的想法,不拘泥于一种格式,他们能够吸纳很多好的东西,思想也比较前卫。因此,我也必须跟得上他们的步伐,我觉得我的思想还是比较超前的,如果我的思想还停止在五、六十年代,那绝对不行,那就没办法教学了。所以,我也要跟他们赛跑,也算是挑战自己一把。”

要破除门户之见

博采众长

  记者:您在教学时都是以美声唱法的教学理念作为基础或起点吗?

 孟玲:我是学美声唱法出身,师从郭淑珍教授。在老百姓看来,可能会觉得我教的民族唱法学生更多一些,实际上我的教学在唱法上并没有什么绝对的界限。因为在我这里的演唱标准都是一样的,都要有很好的气息支持,高位置和很好的吐字技巧,而且有能打动人的情感处理。这些和美声唱法的要求是一样的。20世纪五六十年代,郭兰英等老一辈歌唱家属民族唱法最初阶段,大都用本嗓多一些,很少借鉴混声技术,音域相对较窄;如果我们加上混声、头腔共鸣,音域自然扩大,声音表现力也会更加丰富,音色也会比较统一。声区统一了,气息也深了,而且头腔位置很高,那么声音就会很有张力,再加上科学的吐字,就一定会很美。学生一旦没有声音上的负担,肯定可以更好地投入演唱。

  记者:听有些教师常说,在男高音拓展高音时,其实就是假声的逐渐混入。请问这种混入的比例多少为宜,似乎很难量化?

 孟玲:不能这样跟学生说,这样太过于机械,要很自然地混入假声。其实就是要在学生唱得对的时候让他记住“关闭”的感觉。“关闭”做得好的声音一定是混入适量假声的声音。有时我会练唱快速音阶的方式来发展学生的高音。如果短的高音都唱不好,又怎么能唱好时值更长的高音呢?教师要不间断地帮助学生训练相关的肌肉,可能刚开始的时候会出破音,但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该锻炼的肌肉都锻炼出来了,自然而然就能唱好高音并且能积极保持住正确的歌唱状态了。如果学生是呼吸肌肉感到疲劳而非喉咙,那就说明练习是正确的。

 记者:在上述过程中,有点学生会出现真假声“打架”的问题,您在教学中是如何解决的?

 孟玲:必须让它结合,但是不要强行结合。练声时可采用先下行后上行的音阶练习。我多采用“i”的母音,让假声一点点地进入。

 记者:无论哪种唱法都有很多歌者或多或少地存在吐字不清的问题,您如何看待?

 孟玲:一定要告诉学生语言的规律,例如意大利作品中出现的弹舌音就必须让学生学会,这就相当于北京话的儿化音。虽说是细小的枝节,但是很能体现出歌曲的风格,甚至彰显出歌曲的灵魂。吐字一定要到位,要不停地矫正,不断地练习。泽旺多吉刚来时,唱歌时的汉语就是我一个字一个字地教的。我的语言能力还是不错的,尽管我是天津人,但我可以说一些藏语,四川话、河南话也能来点。

 记者:您强调歌唱咬字要自然?

 孟玲:对,但是这个“自然”是要在正确方法之上的自然,而非生活常态下的自然。一定要有字头、字腹、字尾,要强调但又不要太强调。有很多字是需要归韵的,如果不归韵“敞着唱”就不行。

 记者:演唱过程中最基础的环节该是呼吸了,您对呼吸的要求是什么?

 孟玲:平时说话的气息跟唱歌时候的气息不一样。我在钢琴上随便弹一个音,让学生能唱多长就唱多长,“溜达着”一直唱,气息有多长就唱多长,快没气的时候让他们感觉哪里在用劲。实际上大家都知道用劲的地方就是丹田,所谓“气沉丹田”就是要在小腹形成支点,学生通常在练习跳音时,感触最明显。因为唱跳音时没有多余的想法,反而会唱得更自如。这个道理很简单,你感觉朝对面那栋楼上喊一个人,使劲儿地喊,你感觉肚子朝外还是朝里?当然是朝里了!唱歌就是这样。

 我们唱高音,气息要更深,绝对不能浮在上面,一定要有对抗的力量。也好比玩橡皮水管,想要把水滋得远,就要把水管口捏得特别紧,否则就不可能远。这也说明声音越高气息就越要深。对于气息的使用一定要适量,在每个乐句结束时仍然要有气息控制,绝不能是精疲力尽的。因为当歌者接近气息极点时,他将无法正确控制气息,导致的结果就是不稳定的嗓音。

 记者:在声乐教学中,教师会反复强调要把喉头放下来,您的看法呢?

 孟玲:气息、喉部、声音位置都要稳定。我是主张喉头要稳定的,但不是下压。有部分人误认为教师强调放下喉头就是强行下压喉头,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这样的举动会导致下巴、喉部、肩部等相关部位紧张,直接影响到演唱时气息的流畅,尤其是在唱高音的时候,声音会全“吊”起来。另外,有的人本来喉位就不高,而有的人天生喉位就高,如果要他拼命放下喉头,这就不对了。

 记者:您有什么要对声乐教学中有问题的学生或者教师说的吗?

 孟玲:虽说声乐教学是单个教练,但不应是封闭的。除了在课堂学习外,还应该把眼光放远些,到课外面多学习,向声乐教育家、歌唱家、戏曲家、曲艺家以及民间艺人学习。他们有着许多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学习他们的经验,丰富我们的教学,汲取他们的教训。社会在发展、在前进,老师只有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才能顺应时代的步伐。

 教师要培养、造就声乐演员,课堂和舞台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在课堂上,学生面对的是老师;而在舞台上,学生面对的是观众。所以,舞台实践是声乐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教学中,我经常带着学生去听音乐会,观摩其它的文艺演出,还为他们提供较多的舞台演出实践机会,建立健康的演唱心理。

 另外,教师的人格魅力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就要求我们老师要为人师表、重视师德、勇于奉献,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更大的成绩。总之,我认为,社会在不断的进步、不断的前进,我们民族声乐教学也在不断的进步和发展,我愿破除门户之见,博采众长,汲取营养,丰富自身,在民族声乐教学的百花园中与大家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