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生活报

  

人工智能参与音乐创作,开抢音乐人“饭碗”? 技术进步是必然, 但情感是机器难以超越的存在

发布日期:2018/9/11 11:59:18    
  

人工智能参与音乐创作,开抢音乐人“饭碗”?

 技术进步是必然, 但情感是机器难以超越的存在

    近些年来,国内的音乐综艺节目不管在形式上、赛制上怎样的变化,明星导师这一元素一直都有保留,不少选手也是为了表达自己对导师的喜爱才参加的节目。近日,正在热播的《中国好声音》就迎来了一位年仅24岁的清华博士,作为导师周杰伦的“迷弟”,他演唱了经过他改编的《止战之殇》,在致敬偶像的同时,也展示了他速度极快的饶舌技术。

  这位清华博士的演唱成功引得四位导师转身,但后面更让人感到惊讶的是,原来这首改编版《止战之殇》的歌词,竟是由他参与开发的人工智能软件创作的。据他介绍,他们平时会做人工智能音乐创作的项目,软件基于一种“深度学习”的算法,在总结了华语乐坛数千首作品后,可以无限创作歌词。周杰伦在听完他的介绍后,表示了不同的看法,他认为即使人工智能可以创作歌词,但“音乐它比不过人类,创作能力是不可被取代的。”

  尽管后面大家没有就这个问题进一步的开展讨论,但可以确定的是,如今科技对音乐创作的影响正在逐渐加深。原本需要人们用笔一个一个书写到五线谱上的音符,如今被简明、高效的MIDI文件代替;乐坛中大量雷同、浅薄的歌词出现,也让歌词生成软件有了用武之地。在这场变革之中,科技究竟扮演的是怎样的角色?未来的音乐创作又会是怎样的形式呢?

技术的进步

对创作是必然的

  说到人工智能参与音乐创作,《中国好声音》上的《止战之殇》并不是首例。去年八月份,美国一位在网络上拥有超过45万订阅用户、视频总点击量超过 5 亿次的歌手Taryn  Southern,发布了自己新专辑《I AM AI》的主打歌曲《Break Free》。《I AM AI》这一整张专辑包括这首主打歌,都是由TarynAmper共同完成的,看上去这是一次再平常不过的音乐人合作,但事实却并没有这么简单,因为Amper真正的身份是人工智能。

  在《Break Free》这首歌里,Amper除了负责和弦结构和器乐谱写之外,它还能在风格和整体节奏方面跟人类歌手合作,比如你只需调整情绪、风格、速度等参数,Amper即可生成一首曲子,并且它还会选择最合适的和弦和器演奏出来。

  无独有偶,在去年年底央视的一档聚焦智能科技的综艺节目《机智过人》中,人工智能软件小冰与两位知名音乐制作人李泉和黄国伦同台PK,他们被要求在2小时内为《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古词谱曲,然后经由歌手黄龄现场演唱后,让现场观众投票猜测哪一首是人工智能的作品。这项挑战自然很有难度,然而就在两位音乐制作人冥思苦想的时候,小冰仅用了约30秒就完成了谱曲。

  最终,由小冰谱曲的《梦如江月》以最高的48票被认为是人工智能谱曲,但有意思的是,这与黄国伦作品的41票已经非常接近了。对不看好人工智能参与音乐创作的人来说,其中大部分都是因为当前产出的作品质量参差不齐、无法独立进行创作而滋生的这种想法,诚然,这的确是当前人工智能参与音乐创作的现状,但或许在不远的将来,通过不断深度学习的小冰,也许就能够创作出“以假乱真”的大师级音乐作品。这,或许真的就只是时间问题。并且,如果我们回首音乐的发展史,会发现他们的历史轨迹总是惊人的相似。

  钢琴凭借它宽广的音域以及丰富的表现力,收获了“乐器之王”的美誉,每年学习钢琴的人数也是节节攀升。但谁能想得到,在当今如此受人欢迎的乐器,在发明之初却并不招人待见。钢琴的前身是拨弦古钢琴,也被称为羽管琴键,其内部结构与钢琴大致相同,不同点主要在于它是用羽管制成的拨子拨弦发声。意大利乐器制作师巴尔托洛奥·克里斯托福里以拨弦古钢琴为原形,制作出一架具有“强弱音变化的钢琴”,这便是现代钢琴的雏形。后来德国管风琴师戈特弗里德·西尔伯曼在对其进行改良后,制造出了德国第一架钢琴。当时他将这架钢琴送到音乐家巴赫那里鉴定,巴赫却不屑一顾,表示“触键太重,高音音色太弱。”在一次次的改良之后,钢琴才逐渐变成了现在的样子,就像如今纵横棋坛的AlphaGo,也是在不断的学习中达到了现在的水平。音乐创作也是如此,假以时日,或许人工智能真的能够给我们带来可以被冠以经典之名的作品。

情感是科技

难以模仿的部分

  在人工智能领域,想要判断其智能程度,人们通常会想到图灵测试。就想上面小冰与两位知名音乐制作人的同台PK,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一种图灵测试。但对于人工智能,有一些人却抱有不一样的看法。

  有关机器意识,有一个著名的思想实验“中文房间”,其实验过程大致是这样:假设你被锁在一个房间里,房间外的人通过门缝给你递中文纸条,你不懂也不会说中文,但你房间中有书告诉你如何用正确的中文符号回应。因此你写下相应的中文传递回去,但你还是不知道你在读什么和写什么中文。而房间外的人也并不知道你的无知,他们会认为一个说着流利中文的人在和他们进行有意义的对话。

  从这个思想实验中,我们能明白一种观点,人工智能就像是房间中不懂中文的抄写员,它们只能操纵符号,却不能理解符号。不少人对于人工智能创作音乐的态度也是如此,在庞大的曲库加成下,人工智能的确可以独立创作出一首像模像样的作品,但也只有艺术家,才能够创作出伟大的作品。

  至少目前为止,机器还是无法理解谱曲的目的和意义的。真正伟大的音乐来自于对沟通的强烈渴望,在这一点上,人类还是有着一席之地。“兴奋感”引领着人类不断探索,而这对于机器来说仍然陌生。简单来说,你可以教机器做糖,但无法教它想要吃糖。当然,人工智能有时也会创作出令人赞叹的作品,但对于人类来说,为什么喜欢某些歌而不喜欢另一些歌是连我们自己都解释不清的,因为喜欢的冲动来自于人们的潜意识。因此,不少使用人工智能的音乐制作人都只是把它当成了一个工具,就如同录音棚里面的耳机、麦克风,或是FL StudioCubase等软件一样,我们只需要知道怎么使用它就好。

  享誉国际的钢琴家郎朗,在去年带着自己的徒弟参加了《开学第一课》。节目中,郎朗十一岁的徒弟与钢琴机器人TEO分别演奏了以速度炫技著称的名曲《野蜂飞舞》,最终人类以2秒的微弱差距在演奏速度上输给了机器人TEO。但只要仔细聆听我们就能发现,机器人TEO在演奏时更多的只是按照程序设定把所需要弹奏的音摁出来,与人类的演奏相比,是没有任何情感的。

  音乐人李泉在与小冰PK结束后说了这么一段话:“人类现在还没有被机器超越,我们有一天可以告诉人工智能,在你们超过我们之前,我们还是拥有非常好的情感和伟大的爱,这个是我们可以留下的最宝贵的东西。”的确,真正好的音乐作品一定是有灵魂和情感的,一定是会让我们的内心产生共鸣的。即使未来有一天人工智能在音乐创作能力上超越了人类,那其实也不是什么坏事,因为将会有更多好的音乐作品诞生。但机器最终服务的,还是我们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