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生活报

  

方言音乐热度攀升是文化传承还是昙花一现? “恶搞”有度,注重内涵, 让“小众所喜”变成“大众所需”

发布日期:2018/8/17 15:05:26    
  

方言音乐热度攀升是文化传承还是昙花一现? 

“恶搞”有度,注重内涵, 让“小众所喜”变成“大众所需”

    上月底,“第三届福州语歌曲大赛”福州赛区总决赛在福州精彩亮相,经过激烈的比拼,最终少儿、成人两个组别共产生了十七组选手,他们将于本月与其他赛区的选手同台竟演,来角逐本次比赛的桂冠。作为闽江下游的旧福州府“十邑”的共通语,福州语可以说是闽东语的代表方言,也是福州民系所使用的母语,因此有相当的群众基础。参加比赛的选手也是来自各行各业,并且曲风各异,除了较为常规的民族、美声唱法外,还有摇滚、说唱等音乐形式。多变的演唱形式,也令不少观众对总决赛充满了期待。

  近些年来,方言与音乐的结合可谓越来越多,从《中国好歌曲》中用四川话演唱的《明天不上班》,到《中国新歌声》中与蒙古语结合的《乌兰巴托的夜》,方言元素似乎已经成为了流行音乐的一大卖点。不过,不管是业内还是业外,对于方言元素与音乐结合的形式可谓众说纷纭,有的人鼓掌叫好,也有的人认为这样的方式只是为了恶搞。方言与音乐结合的界限在那里?方言与音乐结合的意义是什么?希望下面的文章能够给你一个答案。

“恶搞”方言歌曲要有底线

    方言与音乐的结合,近些年在流行音乐上体现的较为明显,不少音乐人在改编经典歌曲时都会在方言上“大开脑洞”。前些年《中国新歌声》的舞台上,就有一位选手用四川话改编了周杰伦的代表作《双截棍》。当他用浓重的“川普”唱着“快使用双截棍儿”时,周杰伦也不禁直说“要得要得”。而同一年,网络音乐综艺节目《十三亿分贝》中,也有选手用湖南花鼓戏改编了英国流行歌手阿黛尔的歌曲《rolling in the deep》,听的网友直呼“魔性。”

  不光是草根歌手,一些有影响力的音乐人也对方言元素十分热衷。前年年末,歌手谭维维就在一档节目中把陕西的华阴老腔和西北方言融入摇滚乐,演唱了一首《给你一点颜色》,其中“女娲娘娘补了天”的唱段更是带有陕西方言的发音特色,让人印象深刻。随后,谭维维又凭借一首《华阴老腔一声喊》登上了春晚舞台,让更多的人领略了陕西的华阴老腔和西北方言的魅力。而十多年前,周杰伦在歌曲《我的地盘》中,也是刻意强调了“地盘儿”和“这儿”的儿化音,一度影响了传统流行音乐的审美模式。

  通常只在自己的方言区内流传的方言,为什么会逐渐的与流行音乐相互交融呢?有业内人士表示,这是一些音乐人想利用方言与普通话的反差,来吸引观众注意的表现。近年来,音乐类的综艺节目非常丰富,无论注重选秀还是注重原创,越来越多的节目在特色上都有所趋同,为了吸引观众,无论是节目组还是选手,都需要开发新的卖点。而还没有被系统开发的方言音乐,自然就进入了人们的视线。

  然而,在经历了最初的热潮后,人们对于方言元素也开始挑剔起来。就像上面说到的四川话版《双截棍》,有的网友直呼“威武”,有的却说“隔着屏幕都感受得到尴尬”。除此之外,网上一些用方言重新填词的歌曲,更是被许多人评价满是套路、没有意义,更有网友犀利总结道:“方言歌唱有‘三宝’,‘说唱’、‘恶搞’、‘家乡好’。”

  业内人士对此表示,之所以许多方言歌曲是说唱的形式,是因为这样的技术门槛较低,只需要把歌词改成方言就行了,不需要在作曲、编曲上下功夫。这样的行为,造成的结果只能是文字与音乐背后的地域文化特色不匹配。事实上,方言歌曲不应该简单地与“流行歌曲的方言重填词”画等号,而是应该多借鉴地域性的音乐元素。

  另外,“恶搞”也是方言音乐创作的另一个苗头。其中当然也不乏佳作,像用四川话演唱的《明天不上班》,就让不少饱受工作煎熬的白领感到减压。但除此之外,更多用方言演唱的歌曲还是为了恶搞而恶搞,完全没在音乐的创作上花心思。虽然在歌曲创作上我们不用特别的上纲上线,但歌曲的创作也要有底线,兼顾音乐性和娱乐性的歌曲才会有传唱度,才能让人们关注方言歌曲背后的文化内涵。

方言歌曲有利于文化传承

    “一听你这布鲁斯,羊肉泡馍味迎面而来。”著名音乐人刘欢的一句点评,让一首《今天我疯了》走进了人们的视野。在刘欢看来,这首“陕味布鲁斯”活脱脱地唱出了一个大陕西。而留学美国的青岛姑娘小王,第一次听到用青岛方言演唱的歌曲《挖蛤蜊》时,也是倍感亲切,“吃蛤蜊、喝啤酒是我们青岛人家家户户都会做的事情。”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种语言,不同地方的人们在长期的劳动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而这些独特的文化共同刻画出了中华民族的群像。在生活之中,人们对于汉语方言的感受是感性和直观的。听到熟悉的家乡方言,心弦会禁不住颤动,勾起回忆和遐想。许多走红的方言歌曲,恰恰是找准了当代人们的脉搏,拨动了人们的心弦,自然会引起人们发自内心的喜爱。

  同时汉语方言种类繁多,有“十里不同音”之说。即使同为东北方言,各地的语言差异也是很大的。方言歌曲的走红,可以使更多的人了解汉语的多样性,保留汉语的多样性,传承汉语的多样性。从某种程度来说,方言歌曲的走红和流行,起到了文化传播和传承的作用,值得叫好。

  前年的播出的网络音乐综艺节目《十三亿分贝》,是一档以方言音乐为主题的节目,而这档节目的总策划、主持人汪涵,曾表示制作这档节目就是为了保护方言,“我一直对方言感兴趣,也一直在思考怎么样才能更好地去传承方言文化。最后我想到的最好的方式就是音乐。年轻人喜欢用音乐来表达感受,所以我们想将方言和音乐结合到一起,这是非常有趣的事情。我特别希望更多的年轻人关注、喜欢、接受方言,只有在用的过程中,方言才能不断的传承下去。”

  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吴碧霞也同样非常认同将方言与音乐结合,在她看来,方言是文化的源泉和标志性的载体,没有地方方言就没有地方的曲艺和民歌,“打个比方,如果你听不懂上海话,就无法欣赏越剧。现在不少参加艺考的考生,尽管来自五湖四海,却连自己的家乡话都不会说了,这就失去了他的优势和特点。而且方言对于民族音乐的创作是非常重要的,当年,创作了《说聊斋》的著名词作家乔羽老师在与该曲的曲作者交流时,用浓重的山东口音将“你也说聊斋,我也说聊斋”的歌词念了两遍。正是乔羽老师抑扬顿挫的山东话给了曲作者灵感,才有了我们现在听到的《说聊斋》。”

  方言歌曲绑定着当地的民俗和文化生活,凸显着地域特色,携带着丰富的地域信息。因此,它们担负着传承方言、传递文化的使命。人们常说“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句话对方言歌曲也同样适用,若能充分突出个性,兼顾受众需求,承担文化责任,“小众所喜”也能成为“大众所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