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生活报

  

【考级作品】考级中出场率最高的曲目,背后的故事你知道吗?

发布日期:2018/8/17 15:00:44    
  

【考级作品】考级中出场率最高的曲目,背后的故事你知道吗?

   《帕格尼尼主题变奏曲》(Variations on a Theme of Paganini)是著名作曲家勃拉姆斯根据著名小提琴家帕格尼尼的《第24号随想曲》(Caprice No24 in A minor)加以变奏写成的二十八首钢琴变奏曲独奏作品,完成于1863年,作品编号Op35。其选段收录于中国音乐学院钢琴考级五级曲目中。

    帕格尼尼主题变奏曲》创作于1862至1863年,和勃拉姆斯的其他变奏曲多半是在小范围的沙龙里演奏不同,《帕格尼尼主题变奏曲》是为音乐厅的演奏而作,其演奏效果可谓辉煌。其中的第一册由十四个变奏组成,如果我们查阅的是维也纳原版谱(Wiener Urtext)的话,谱上的大标题由勃拉姆斯自己标明了“Studien fuer das Pianoforte”(即“为钢琴练习而作”),因此这首作品具有“大练习曲”的特征。尽管最早的变奏曲恐怕并不是设计为自成一体的“作品”,而是以钢琴练习为目的的独立小曲,但最终,这首作品却呈现出了超越练习曲的高度。

    这部作品中,除了作曲家勃拉姆斯外,题目中的帕格尼尼也不得不提。作为著名小提琴家,帕格尼尼不仅以出色的演奏技巧闻名于世,他的作品也影响到了不少作曲家及他们钢琴作品。在帕格尼尼创作的二十四首随想曲中,第二十四首最为出名,这个旋律更是被多位作曲家运用于作品之中,除了上面的《帕格尼尼主题变奏曲》外,如李斯特创作的《帕格尼尼练习曲》、拉赫玛尼诺夫创作的《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鲁托斯瓦夫斯基创作的《帕格尼尼主题变奏曲双钢琴作品》等,都是这一类型的经典之作。

《山泉》

   《山泉》的作者为钢琴家、作曲家崔世光,完成于80年代初,选自《山曲四首》之三,其余三首分别为《山歌》、《山峦》、《山花》。现收录于中国音乐学院钢琴考级十级曲目。

   《山泉》的创作灵感,来源于美丽的崂山风光。崔世光以崂山美景为题材,运用民族音乐的五声调式、综合化的和声手段以及古筝的演奏技巧,描绘出了一幅亦虚亦实、波澜壮阔的山水画卷。《山泉》看似以写景为主,但从中能感受到作者是借景来抒发对家乡故土的热爱之情。而其色彩明朗、结构均匀、技法洗练等特点,也表现出了作者一贯的创作风格。

    崔世光曾说过:“‘中西结合’与‘洋为中用’对我个人来说,至今在钢琴写作上仍旧极具指导和深入研究的实际意义。”在他看来,钢琴音乐创作的现代技法必须与民族精神和审美习惯融合,才能产生有生命力的东西,而《山泉》中主题动机的发展、复调手法的运用、转调的形式无不显示出他纯熟的现代西方作曲技法,但这些形式最终成就的是这样一首清新纯净、气韵悠长、意境深远,如中国水墨画一般具备传统精神和色彩的乐曲,不免引人感叹。

《六月船歌》

    钢琴曲《六月船歌》是俄国作曲家柴科夫斯基创作的作品,是他的代表作《四季》十二首作品之一。现收录于中国音乐学院钢琴考级七级曲目。

    1875年冬,三十五岁的柴科夫斯基正值创作的盛年,他的作品博得音乐爱好者的广泛赞誉。当时,圣彼得堡文艺月刊《小说家》的主编M·贝纳德从俄罗斯诗人的诗中选出十二首富有俄罗斯特色的诗歌,这十二首诗歌分别对应着每个月的节令,他准备在1876年新创刊的音乐副刊上,每期刊登一首,于此同时,还要相应的刊登与诗歌内容相吻合的钢琴曲。于是,他将准备选登的诗寄给了柴科夫斯基,希望他能够相对应的创作十二首钢琴曲。

    当时柴科夫斯基嘱咐他的男仆,到了每月的某日就提醒他做这件事。每逢应该写这样的一首钢琴曲的那一天,他就坐下来创作,写完就寄给杂志社。六月,是俄罗斯一年中最舒适的季节,气候宜人,大地一片葱绿,野花散发着芬芳。这一时期,柴科夫斯基的心境较好,他呼吸着清新的空气,眼望着醉人的美景,动人的旋律油然而生。柴科夫斯基根据诗歌中描写的波光粼粼、水波荡漾的意境,采用“船歌”体裁,并以之命名。船歌最初指的是意大利水域威尼斯贡杜拉(一种黑色平底、首尾微翘的单桨狭长木船,称“贡杜拉”)船夫的歌曲,这样的船歌音调悠长、优美、抒情,伴奏节奏型模仿船身均匀摇摆和摇桨的动作,极具律动感。而柴科夫斯基则按照俄罗斯民族风格,重新处理了船歌体裁,来表现俄罗斯平底船均匀划分的节奏,同样体现了轻舟荡漾的意境。

《谷粒飞舞》

   《谷粒飞舞》这首钢琴曲是钢琴家、作曲家孙以强于20世纪60年代初创作的,格里格的《抒情小曲集》是《谷粒飞舞》的创作灵感来源。《抒情小曲集》深受许多具有民族浪漫主义情调作曲家的喜爱,这部作品不仅保留了中国民族音乐其独有的豪迈、洒脱和朴实的个性,还拥有钢琴曲精致、优雅的艺术特性。《谷粒飞舞》现收录于《全国钢琴演奏考级作品合集(九级——十级)》(跨世纪新版)中。

    当时,孙以强就读于上海音乐学院钢琴系,1962年学校组织下乡务农,他在上海奉贤和当地农民一起打谷的时候,看见谷子随风起舞,布满天空,顿时被农民辛苦劳作和漫天飞舞的谷子所触动,因此也就有了现在的著名钢琴曲《谷粒飞舞》。

   《谷粒飞舞》的创造素材取用我国江南民间音乐,运用情境式的描述技术,借鉴托卡塔的写作方式,利用淳朴、简便的音乐语言,在轻松的音乐节奏以及优雅、深情的旋律中,形象的展现出劳动人民农作物丰收后的高兴心情,也在侧面赞誉了劳动人民创造财富的无私之举,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在人民心中的崇高地位。这部钢琴曲即使篇幅不够长,但其依旧给人以鲜明生动的音乐形象,其朴实的语言以及优雅的旋律,在融入了丰富的钢琴织体和多样的民族曲调后,也呈现出了浓郁的中国特色。

《雨滴》

   《雨滴》(降D大调前奏曲)是浪漫主义钢琴前奏曲的创始人肖邦所创作的二十四首前奏曲之一,他的二十四首前奏曲对整个浪漫主义音乐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肖邦的前奏曲虽然篇幅短小,但形象鲜明、含义深刻,每一首前奏曲也都被后人添上标题。虽然这些标题有牵强附会的一面,但从作品的音乐形象来看,也有几分道理。《雨滴》是一首流行甚广的前奏曲,它始终反复着一个单音,并伴随着单调的节奏,的确有雨水滴答之感。现收录于中国音乐学院钢琴考级七级曲目。

   《雨滴》创作于1838年,当时肖邦正在地中海马尔岛疗养。关于这首前奏曲的创作,有这样一段传闻:那一年,活跃在乐坛上的肖邦,由于肺病的恶化准备休养一段时间。在他女友的安排下,他们千里迢迢地来到四季如春的地中海马尔岛。但由于肖邦过于严重的病情,他们在租房上遇到了许多困难。后来他们四处奔走,勉强借住到了一座山殿的古老寺院之中,不过寺院中不但毫无设备,而且漏雨,居住条件十分艰苦。因为寺院十分寒冷,买东西也很不方便,所以他的养病得到了相反的效果。有一天,肖邦的女友上街买东西,恰巧下了大雨,迟迟不能回来,肖邦躺在家里即寂寞又惧怕。正在这时,房间又漏雨,滴滴答答令他感到心烦。在不耐烦的情绪之中,肖邦起身写作,一口气完成了这首著名的前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