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生活报

  

印青 理念先行 落笔自然一气呵成

发布日期:2018/8/7 16:26:01    
  

印青 理念先行 落笔自然一气呵成

    印青,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中国音协创作委员会主任,中国文联第八、九届全委,全军艺术指导委员会委员,解放军总政歌舞团一级作曲、原团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创作各类音乐作品1500多件,代表作有歌曲《走进新时代》、《西部放歌》、《天路》、《江山》、《当兵的历史》、《在灿烂阳光下》、《不要问为什么》、《边关军魂》、《世纪春雨》、《桃花谣》、《芦花》、《望月》、《当你的秀发拂过我的钢枪》、《把一切献给党》、《战士与母亲》、《在和平年代》、《旗帜颂》、《走向复兴》等,在国内产生了广泛影响。创作的歌剧《党的女儿》(合作)、《运河谣》,舞剧音乐《妈祖》及《百团大战》《新四军》《最后的骑兵》《海天之恋》《一言为定》《村官普发兴》等影视音乐作品也广受好评。有300余件作品在全国全军各次文艺评选、比赛中获奖,其中多次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国家文化部“文华奖”、解放军文艺奖、中国音乐“金钟奖”、中国“金唱片奖”等奖项。多次在国家、军队各重大文艺活动中担任艺术总监和音乐总监。

谈创作:另一个版本的故事

   《走进新时代》,是印青最著名的作品,旋律几乎无人不晓。但其实,作为一首“命题”式主旋律歌曲,在十五大背景下创作的《走进新时代》,原来有另外一个方案。

    印青说,第一版的歌词,文人气息过于浓厚,有些不接地气。“总想对高山表白,对大海表白”,太诗化。后来改成“对你表白”,一张嘴,歌者与听众的关系就近了。

   创作之初,这首歌的曲子则写得很宏大喧嚣,犯了不少主旋律歌曲“假大空”的毛病。他又反复琢磨了很久,如何塑造音乐的主体形象。“我想,时代呼唤更多的平等”,于是曲子换掉了强势的外表,选择了朴实的表达和简单的结构。

     “当时张也拿到歌,不知道该怎么唱,因为这个歌名很大。我建议她,应该像对着家人、对着邻里说话那种方式。后来证明,这样处理能让更广年龄层的群众接受。”他说。

     “下笔之前多思考,多进行音乐之外的考量。最初的感性虽然时常能带来好的旋律,但加上理性,会让我们的创作更能发自内心。”这是印青对学员提得最多的一点。

谈作品:理念先行,一气呵成

    记者:全国第十四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中,广东有4部作品入选,其中《爱国之恋》《向往》都由您作曲。请您分别谈谈这两部作品的创作经历,如何融入时代精神?

    印青:《爱国之恋》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组歌中的一首,由中国文联和中国音乐家协会2014年底策划、组织创作。《爱国之恋》由深圳市和中国音协联合推出,其中歌词由唐跃生、宋小明合作完成。我们一起开了几次会,他们两人很快就有了思路,不到一天时间,歌词就大概成型了,相当具有“深圳速度”。

   《向往》这首歌主题更宏大,难度不小。一方面要表达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新局面,展现中国发展对世界的影响和贡献;另一方面要表达全国人民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斗的坚定信念。

    整个讨论过程,我们字斟句酌,力求精益求精。田地初稿写出来之后,我们前后进行了16稿大改,不计其数的小改。谱曲两三天就完成了。因为我从词的创作阶段就参与进去了,在讨论歌词的过程中我已经开始构思作曲。我是理念先行,想清楚了这些问题,落笔自然一气呵成。

    记者:《向往》这首歌有两个版本,有合唱,也有独唱,您是基于什么考虑?

    印青:《向往》这首歌很特别,也是我的得意之作。它的前奏,一上来就是5个强音,震撼鼓舞人心。前奏就代表着祖国这五年来的足迹,前进的脚步声,坚实铿锵有力,向着伟大复兴征途奋勇前行。但若全是强音,就缺乏音乐的韵律美感。所以接着是一段D小调进入,用柔和委婉的旋律来唱“点燃希望的星火/把梦想照亮”,具有抒情意味。高潮的部分,转调后又是一段类似前奏的强音,比前面更强,带给听众一种一浪高过一浪的感觉,象征着时代永远向前的脚步。

   《向往》有两个版本,一个是由著名歌唱家廖昌永演唱的美声独唱版本,一个是合唱版本。独唱版本吐字清晰、更贴近人心、抒情的意味更浓一些。合唱版是为了表现大众情感,更具有激情、更适合推广。

    记者:这首《爱国之恋》有哪些突破?

    印青:《爱国之恋》这首歌与以往的作品都不同。我们在创作中已有共识,希望这首歌更能反映群众内心的声音,接地气、说真话,用音乐的形式把老百姓对祖国沉浸在心底的热爱表达出来,是一首唱给祖国的音乐“情书”。

    在创作中,我们把对个人命运的描述与国家联系起来,从关注个体感受出发。在《爱国之恋》里,我希望真正能够表达老百姓对祖国的情感,这种情感真挚、深厚、纯粹,不夹杂任何私念。不少爱国歌曲在大高潮时出现高音。这首歌就像一个人在喃喃自语,大部分是在中低音域流淌,细细诉说自己对祖国的情感,非常含蓄。

创作过程是精神升华的过程

    记者:接《长征》这部歌剧的创作任务时是什么心情,这部剧对您个人有什么重要意义?

    印青:最初接到任务是2012年《运河谣》演出结束后,陈院长说我们2016年打算做一部史诗性的歌剧《长征》。我当时心里一热,无论从艺术还是思想性上去纪念革命先烈都让我心动。

        2013年剧本出来后,我们第一次讨论,这时我感觉难了。有些人会说你写的这个还不如《长征组歌》,这其中存在一个对比,艺术上如何超过它,同时还得有当今时代的特质。其他戏剧,如《骆驼祥子》、《运河谣》都有人物的纠结、怀疑,但《长征》的人物都是表现革命理想,音乐戏剧性的张力怎么出来呢?这个音乐的根在什么地方,后来还是翻历史书籍找到的音乐感觉。我珍藏了四本《中国工农红军歌曲选》,这些歌曲的语言今天看来很接地气,很实在,没有文学雕琢,但是一句句话都说到人的心里去了。红军时期,军队也没有大量创作人才,都是借用外国歌的旋律填上词,所以红军的歌很洋气。另外一部分就是大量的民歌,这些民歌填上词,一下就把我带到那个年代的语境。所以说我们的音乐必须有个魂,就是今天说的红色基因。

    记者:哪些音乐部分是着重强调民族化的?

    印青:现在对于歌剧音乐民族化要求比较高,其实我觉得民族化是相对西方化、现代派来说的。但这个度需要把握,过于民族就会太民俗、民间了。所以我在歌剧里做了很多尝试,有的地方该土就得土,比如刘平权,他一出来就是贵州当地民歌,有些地方比如合唱第五幕,藏民载歌载舞,几乎原封不动用了西藏弦子音乐,但后面就发展了,从商调发展到羽调,然后发展成合唱,逐渐升华。还有就是《三月桃花心中开》这首歌,这首歌原来是没有的,陈院长说一定要有一首脍炙人口的歌,像过去经典民族歌剧。一开始我比较排斥,这个套路太老,后来,真是现实教育了我,我的很多朋友包括去年回家父亲的老战友,听说我在写歌剧,都说一定要有首好听的歌。

    记者:实际创作花了多长时间?

    印青:我写了56个月,想的时间远远多于写的时间。写起来可能碰到一些技术问题,靠经验也可以解决,主要是定位很重要。这个过程就是一个洗礼,我又重新看了历史文献,我作为军队艺术家,是向先辈致敬,这个创作过程是精神升华的过程,在艺术上也是历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