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平 “我的创作从不迎合潮流, 街上流行的老百姓不一定就喜欢!” | ||||
发布日期:2018/7/26 14:17:24 | ||||
王立平 “我的创作从不迎合潮流,街上流行的老百姓不一定就喜欢!”王立平,国家一级作曲家。多年来创作了大量影视音乐精品,这些作品不仅优美动听、情深意切、雅俗共赏,而且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和鲜明的个性,富于哲理和文化品位,在社会上广为流传,经久不衰。 代表作品:《潜海姑娘》《太阳岛上》《浪花里飞出欢乐的歌》《驼铃》《少林少林》《牧羊曲》《大海啊故乡》《太行颂》《飞吧,鸽子》《大连好》《江河万古流》《红叶情》《枉凝眉》 《葬花吟》《红豆曲》《说聊斋》等。 他用音符赞美生活,用热情创造经典。他的作品,让很多歌者声名远扬,他的名字,和当代中国音乐史的很多经典联结在一起。他,就是著名作曲家——王立平。 当我们站在时代的高度回望,就会发现,谈王立平,离不开《红楼梦》,谈《红楼梦》,亦绕不开王立平。87版《红楼梦》不仅塑造了经典的宝玉和“红楼群芳”,剧中的音乐更成为几十年来令人念念不忘的天籁回响。《枉凝眉》、《葬花吟》、《红豆曲》……一首首歌曲凝结着作曲家王立平对《红楼梦》的如醉深情,让王立平这个名字深深印在中国听众心里。 乐创作 要敬畏观众 记者:您的作品风格情真意切、委婉动人,无论是《驼铃》《牧羊曲》还是《红楼梦》组曲,都能雅俗共赏,戳中人们内心深处柔软处的神经,成为一代经典。您能跟我们分享一下您多年来的创作心得吗?如何提升乐曲的感染力呢? 王立平:艺术创作是件不可思议的事,永远没有绝对的什么偏方,说白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要提升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作曲家要善于将自己的热量传递出去,要替不同的人去想,什么样的音乐能让他们心情激荡,让他们感动,把他们听哭。你想让人家感觉是酸的,你的心里必须也是酸的。你要懂人之常情,知道人生的苦辣酸甜、悲欢离合、生离死别,而且必须真的懂,切身去感受,还得把真实的感情用大家都能理解的语言准确表达出来,让人听了没距离,这就是艺术的魅力。把听众的心暖热,让他们感受到并接受你的热量,这样才有可能影响到别人。 所谓雅俗共赏,就是你能跟雅的人说得上雅的话,跟俗的人能说得上俗的话。艺术家最重要的本领是理解人的能力,无论什么人你都得理解,能在若干人中掌握大多数,你就是艺术家的坯子。 记者:您的很多音乐作品都在坚持自己独特的音乐语言,有时甚至有意避开一些所谓“潮流”的东西。您如何看待经典与潮流的关系? 王立平:说到潮流,潮流永远存在,能长久地潮流下去就成经典了。如今回首往事,我庆幸当初没有迎合潮流,而是尽全力为百姓发声。一直以来我都不会为了达到什么目的而去降低我的艺术水准和对音乐的追求。艺术创作要有一颗真诚的心,不要以为街上流行老百姓就喜欢,我认为现在我们的艺术创作者抱怨报酬太少的时候,应该深深地反思,我们是不是为我们的百姓,为我们的同胞,为我们的孩子们写出了一点人间的真情。我想只有真诚地面对生活,认真地去创作,不为潮流所动,不为名利所惑,努力去表达人们最真挚、最美好的感情,才有可能写出好的、经典的作品来。 记者:的确如此,现在的乐坛创作环境看似百花齐放,但与过去相比,缺少了很多口耳相传的好作品。许多音乐作品都免不了昙花一现,您觉得问题主要出在哪? 王立平:今天我在这里斗胆说一说,错了大家批评。我看现在的音乐创作缺了点东西。第一,缺了点精神。什么精神?向上的精神、积极的精神、眼睛向下把人民群众当做衣食父母的精神。文艺工作者总得知道服务的对象是谁,为谁创作?还不是为我们的衣食父母,广大的听众、广大的老百姓?现在是不是服务的精神差了点?为谁服务?为名,为利。人们现在把文艺创作,包括音乐创作当做一种谋生的手段,成了谋名谋利的手段,那作品就很可能会缺乏点精神。现在的很多作曲家创作负担都很重,甚至一个上午就要交出一部作品来,这就导致一些作品没有生活的根基,缺少严肃精心的构思和磨练,结果创作的路子必然越来越窄,缺少活力、缺乏个性,也怪不得老百姓不买账。 音乐创作跟不上,我觉得还有一个原因,我们心中缺了点敬畏。对什么敬畏?对观众的敬畏。要知道不是词作家、作曲家、歌唱家指指点点听众应该怎么去欣赏,而是首先要做群众的学生,知道群众是怎么想的,生活是怎样的,然后再写给听众。我满足你的需求,给你写作品,我猜想你还会喜欢什么,知道群众还应该喜欢什么,进而做群众的先生。我觉得这是一条正路,现在倒过来了。 音乐教育要百花齐放 记者:那您觉得当前的音乐教育在人才的培养和创作上步入了哪些误区? 王立平:专业的音乐教育在乐理和技能的训练上非常严格,能将学生的基本功打得非常扎实,这是它好的一面。但学院教育也有一个通病,那就是孤芳自赏,把学院派的条条框框看得至高无上,且一门心思死抠在技巧上,忽视了社会生活这个更广阔的创作天地。在那样的教育下,想要培养出跟民族、跟传统、跟社会结合的作曲家和作品往往很难。 其实,音乐的表现形式、创作风格和演唱风格有很多种,仅音量的控制和把握就能影响歌曲的风格和旋律。我们有那么多优秀的歌星,那么多好的嗓子,本来是百货中百客、各具特色,但我们的音乐教育却把大家的棱角磨没了,用一把尺子把每个人的嗓子都“打扮”成一个样,培养了一大批“晚会歌手”,千人一面、百人一腔,甚至分不清谁是谁,这是一个问题。 记者:您是音乐方面的专家,对于青少年音乐人才培养方面有什么建议呢? 王立平:我觉得生活跟音乐是非常密切的,有了语言以后就产生音乐了,一个长长的调子喊出来,要表达某种情绪就代表某种音乐的元素。发展到现在我们生活中也充满了音乐。没有音乐的生活是不美丽的、不美好的,没有音乐的生活是不幸福、不完美、不完善的。所以我觉得在制作音乐的过程中不要几个霸道:一个霸道是不许你接触什么;还有一种霸道是我的艺术是最好的你必须喜欢。我觉得要给广大的青少年提供良好的精神粮食、艺术的范围,不要用强制的办法让他们来喜欢什么,应该让他知道什么是好的,让他们自己来正确的选择。 音乐和其他艺术都是一样的,同样的音乐因为每个人的素质不同、文化背景的不同都会有自己不同的体验,我想给我们孩子一点自由,他们会选择出一片美丽的天空。所以我建议中国的声乐学派要注重多样性教学和实践成果,让艺术色彩纷呈、百花齐放,呈现出不同时代的不同面貌和特征。 记者:谢谢王老师今天给我们这么好的音乐经验。 王立平:也谢谢各位读者听我唠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