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用革命歌曲体现娱乐精神? 经典不容“恶搞”! | ||||
发布日期:2018/7/26 14:14:42 | ||||
为什么要用革命歌曲体现娱乐精神?经典不容“恶搞”!年关将至,不少企业都纷纷开起了年会,通过组织员工上台演出的形式,来作为一年辛勤工作的总结。而近日,一段“年会恶搞版”的《黄河大合唱》流传于网络,引起了广泛争议。视频中,一群人伴着《黄河大合唱》的旋律,一边吼着“年终奖,年终奖,我们在嚎叫,我们在嚎叫”,一边摇头晃脑故作癫狂,时而瞪大眼时而张大嘴,时而扭动屁股乱舞手臂。这首著名的抗战歌曲,就这样被表演者通过夸张的表情以及癫狂的动作极尽“恶搞”,其中低俗的歌词,夸张的表演,看的网友们不禁评论道:怎么能这样糟蹋我们的经典歌曲! 对此,《黄河大合唱》的作者冼星海、光未然的后人也通过媒体表达了他们的愤怒和不满,冼星海的女儿表示自己看过相关视频后气的一晚上睡不着,光未然的儿子也表示难以接受这种以娱乐大众为目的的“恶搞”行为。此次事件也不禁引人发问:为什么要用革命歌曲来体现娱乐精神?娱乐的界限又在何处? 文化自信至关重要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慷慨激昂的《黄河大合唱》,以其气吞山河的气势,激励每一位中华儿女。在民族危亡的时刻,无数的仁人志士正是高唱着这首歌曲,奔赴前线奋勇杀敌。即时到了今天,这首歌曲也依然是中华名族坚韧不拔、顽强拼搏的精神象征。 然而,正是这么一首意义如此重大的经典歌曲,却难逃被“恶搞”的命运。如今,在网上以“黄河大合唱”为关键词进行检索,自动就会关联出许多版本,其中涉及范围之广令人咋舌,除了最具争议的“年会版”,还有“精神病院版”、“大学宿舍版”、“笑疯小学生版”等。这些版本中,原曲往往只剩下一个旋律和名头,丝毫感受不到应有的激昂情感。 事实上,这样的表演形式,已经持续了多年。2014年,就有一个以《黄河大合唱》为主题的节目引发了社会热议。节目中,饰演“指挥”的角色一步三晃、满脸媚态,癫狂的胡乱挥舞着指挥棒;合唱团员们则更是夸张,时而呆滞,时而凝重,俨然精神病人一般。当时,这段表演引得现场的评委笑声不断,最终获得了全票通过,甚至有一名评委在结束时点评道:“我们缺的就是这个,其实没有什么东西是不能被调侃的。”如今,这段表演被视为此类节目的源头,而后的许多版本都有它的影子。直到今天,某民间喜剧团仍在表演这种形式的《黄河大合唱》,该团体创办人曾表示,传统的表演方式已经不受欢迎了,只有这样的形式才能吸引眼球,这不算诋毁经典,而是“艺术创新”。 虽然的确如这位剧团创办人所说一样,“恶搞”版本的《黄河大合唱》得到了许多人的注意,但在明眼人看来,这只是拒绝在艺术上进行深耕的“遮羞布”罢了。去年,一档受众以“90后”、“00后”为主的综艺节目中,几位影视明星与专业的合唱团体共同演绎了一段《保卫黄河》。在滔滔河水声和澎湃交响乐的衬托下,这期节目感染了很多人,有网友评论说:“听了这么多年《保卫黄河》,感觉好像这次才是第一次听,太感动了,眼泪根本忍不住。”“90后”与“00后”,作为正儿八经的年轻人,在听过庄严的《保卫黄河》后,也同样被感动的热泪盈眶,那么“传统的表演方式已经不受欢迎了”的言论又从何而来呢? 抗战研究文化学者陈勇表示:“经典歌曲,是华夏儿女‘魂’与‘神’的象征,它们不仅是时代的一个吼声,更是民族之声,救亡之声。我们要正视这些优秀的作品,让它们在这个时代依然能起到精神粮食、精神支柱的作用。”正如他所说,在当今这个年代,我们需要更加自信的把这些歌曲唱出来,不仅要唱,还要唱的响亮。 上个月28日,是《黄河大合唱》词作者光未然的忌日。他的儿子张安东看着网上关于这首作品的大量讨论,不仅感慨道:“我们大家一起团结,一心‘保卫黄河’,保卫《黄河大合唱》,也是对父亲最好的追念。” 改编经典“育”“乐”并举 “恶搞”版《黄河大合唱》非议重重,那是否就证明,对于经典作品,我们只能原原本本的呈现,不能对其进行改编?其实也不尽然。时代在发展,人们的生活当中也的确需要逗乐和欢笑,而如何做到有趣且富有教育意义,才是每一位艺术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 《小兵张嘎》的故事相信大家都很了解,1963年,其同名电影拍摄完成并在全国公映,引起了很大的轰动,这部影片也成为了陪伴几代人成长的红色经典影片之一。2005年,22集同名电视连续剧播出,又再次的掀起了一股“小兵张嘎”热。《小兵张嘎》的电影和电视剧,是基于著名儿童文学家徐光耀所著的同名小说改编,其故事构架以及人物性格已经深入人心,在这个基础上再进行改编,似乎已经很难有所突破。因此,多年以来,也鲜有《小兵张嘎》的新版本面世。 而在2015年,一个名为《小兵张嘎幻想曲》的儿童剧,却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对于这部剧来说,人们讨论最多的地方,在于即便以十几年前的眼光来看,这部剧也是相当的“简陋”。这部剧中一共只有三位演员,道具也只有一张桌子、两个牛皮纸扎成的人偶、三个板凳、三个手电筒,以及几张简笔画和布头。但正是这样极简的舞台,改变了往常“你演我看”的观演关系。《小兵张嘎幻想曲》在没有多少语言的情况下,会引导观众成为戏剧的“大脑”,让他们自行去想象故事里的人与事,想象故事里的场景变幻。也曾有人质疑:作为一部儿童剧,这样的表演形式对于孩子来说会不会太难了?对此,主创人员表示:“我们不应该小看孩子们的理解能力。通过戏剧的方式引导他们思考,可以让他们学会分析,学会去关注、关怀每一个生命的成长。” 从《小兵张嘎幻想曲》上我们不难明白,一种表演想要受到人们欢迎,达到逗乐大家的效果,需要依靠实实在在的功力和水平,而不是装疯卖傻、扮乖露丑。《汉书·艺文志》在2000年前就提到了“哗众取宠”的问题,以浮夸的言行迎合观众,借此骗取信赖和支持,说白了就是一种对观众的欺骗。对待先辈们燃烧生命谱写的经典作品,抱有温情与敬意是最起码的要求。“恶搞”革命经典和英雄人物,或许会带来些许欢乐,但消费经典之后导致的是认知的低俗、精神的矮化。 历史不是一个什么都可以装的“空袋子”,这些经典文艺作品更不是可以随意涂改的“草稿纸”。历史里不仅有先辈的奋斗,更维系着我辈的过去和未来;经典作品承载着的不仅是艺术创作的高峰,更有民族的兴衰和荣辱。尊重历史、尊重经典,不仅是对我们自己的尊重,更是对未来的尊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