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生活报

  

多年呼吁儿歌创作为何收效甚微? 由表及里,内外兼修,才是当代儿歌的创作标准

发布日期:2018/7/25 12:22:21    
  

多年呼吁儿歌创作为何收效甚微? 

由表及里,内外兼修,才是当代儿歌的创作标准


     近日,以布鲁斯风格见长的歌手方大同玩起了跨界,推出了《金砖的秘密(The Secret of The Golden Bricks)》、《拯救雪儿(Saving Snowy)》、《生命之树(The Tree of Life)》三本童书,并根据三个故事的主题与背后寓意为灵感,创作了三首同名歌曲,集结为专辑《Emi The Dream Catcher #1》。方大同在采访中表示,这张专辑每首歌曲皆以中英文双语呈现,歌词简洁易懂,除了让小朋友们在听歌的过程中培养双语能力外,也是为了借着歌曲让童书更加生动,更有生命力。   此次方大同新作的推出,让儿童音乐作品创作及现状的讨论再次热闹起来。作为人口大国,我国拥有2亿多少年儿童,为他们奉献优秀的少儿歌曲,馈赠高品位的精神食粮,原本应该是广大音乐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然而近些年来,优秀儿童音乐作品匮乏已成为一个令人担忧的社会现象。尤其是近几年,很多音乐界人士都在呼吁要重视少儿歌曲创作,但却收效甚微。其中之症结,或许与缺少对这一现状深层次的思考有关。 

儿歌不代表单调

   其实此次方大同推出的三首歌曲,并不是他第一次进行儿童音乐作品的创作。早在十多年前,方大同还未出道之时,他就曾经尝试着将音乐与童书相结合,甚至在那时他还帮他妈妈写的儿童教材创作了一百多首歌。在一次采访中方大同表示:“我妈妈做的是教育相关的工作,她有自己的一个学习系统。很多年以前,在她写课程的时候,问我能不能帮她把教材中音乐的部分完成掉,于是我就做了7个CD的音乐。”

   对于儿歌音乐作品的创作,不少人都认为在难度上肯定要比创作流行歌曲简单,但方大同却表示并非如此,“坦言说,创作儿歌不比写流行歌曲简单。儿歌或相比于流行歌曲,区别仅在于题材上的不同,我们不能因为创作的是儿歌就故意写的很单调、简单。我在儿时常听一些大人的歌,这些歌曲也对我后来的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所以我在创作的时候,不希望去拘束小朋友聆听的范围,只要歌曲本身能给予小朋友正能量的影响力,各种音乐风格的歌都是可以的。而且在创作的时候我们也不要低估孩子们的理解能力,要把他们当成‘小大人’来对待,这样才能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总之,我希望今后孩子们听歌的选择能够更加丰富、多样。”   从方大同的话中,我们能够感受到他在创作儿歌时,形式上不会有太大的束缚。的确,无论是从前还是当下,人们提起儿歌首先想到的基本都是一些词曲较为简单的歌曲,但实际上,如果我们深入的去了解一下,就会发现孩子们爱听的歌超乎我们的想象。“小孩在出生前后听的音乐差距很大,在妈妈肚子里听的音乐是莫扎特、G大调、小夜曲,特别高端,但一出生,只能听‘爸爸的爸爸叫爷爷’……”《脱口秀大会》之“人生没有撤回键”一期节目中,思文对中国儿歌的吐槽引发了不少家长的共鸣。不少家长都表示,自家孩子因为经常跟着爷爷奶奶跳广场舞的关系,最熟悉的歌曲竟然凤凰传奇的作品。   

    对于儿歌的这种现状,不少专家都认为是在歌曲的创作上出了问题。曾创作《鲁冰花》的著名音乐制作人姚谦,在2006年推出过一张儿童音乐翻唱专辑《童一首歌》,在当时就引起了不小的争议。在许多人看来,这张专辑相比于大家耳熟能详的儿歌,曲风未免有些太过流行了。但姚谦却表示,这正是他理解中的儿歌,“以前我有过这样的思考,为什么许多专门为孩子写的歌他们不爱听,而那些给二三十岁的成年人写的歌孩子却天天在唱?思考了一段时间,我觉得应该与我们低估了儿童的音乐审美有关。所以当年在推出这张专辑时,我在旋律上也下了不少的功夫。”   正如姚谦所说,现在的儿歌创作存在着低估儿童音乐审美的情况。一首歌是由旋律和歌词组成的,我们在注重歌词教化意义的同时,也要考虑到旋律是否真的受孩子们的欢迎。 

儿歌创作要结合时代背景

   作为儿童了解世界的一扇窗口,儿歌除了艺术方面的熏陶外,还给孩子们的启蒙认知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幼时习得的儿歌,往往在成年后还能让人脱口而出,成为了人们回忆童年记忆的通道。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经典儿歌虽然还在被传唱着,但其中的内容放在当今的语境中,不免让人感觉啼笑皆非。

   例如经典儿歌《种太阳》,歌词中写到“一个送给,送给南极,一个送给,送给北冰洋,一个挂在,挂在冬天,一个挂在晚上,挂在晚上”,从常识的角度考虑,太阳放在南北极,导致气温升高,海平面上升,这会给自然带来多大的问题?又比如大家耳熟能详的《两只老虎》,“一只没有眼睛,一只没有尾巴”,细想之下又是多么的毛骨悚然。

   相关专家认为,经典儿歌受到“吐槽”,其中一小部分是因为内容不合理导致,但更多可能是因为时代变了的原因。如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许多曾经常见的场景现在已经很难看到了。像上学路上蜿蜒的小河被纵横交错的柏油路所取代,放学路上三三两两凑在路边看蚂蚁、打弹珠的孩子也变得步履匆匆、压力重重。所以,《小鸭子》中的“生产队里养了一群小鸭子,我天天早晨赶着它们到池塘里”的场景消失了;《一分钱》里“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的机会也没有了;《让我们荡起双桨》的那种“做完了一天的功课,我们来尽情欢乐”的体验也难以实现了。

   从这方面看,创作符合当前时代背景的儿歌至关重要。曾创作经典儿歌《小螺号》的著名词曲作家付林在一次活动中就曾表示:“作为承载每一代人童年记忆的体裁,儿歌中饱含着太多的美好、太多的情感。八九十年代,我作词作曲的儿歌《小螺号》广泛传唱,它是那个年代的记忆。二十年后的今天,是一个崭新的时代,我们应该创作出适应这个年代的孩子唱的‘小螺号’。我相信,在众多作曲家的努力下,一定会诞生出属于今天的《小螺号》。”

   而曾创作《歌声与微笑》、《烛光里的妈妈》的著名作曲家谷建芬,则采用了一种与众不同的方法,以古诗为主题进行创作。她表示:“当前儿歌创作存在内容空洞的问题,这对孩子的成长十分不利。我有责任用自己的真情和努力,为孩子们创作出更多他们爱听爱唱的歌曲。经过反复的尝试,我发现用古诗为题材进行创作效果非常好。这些诗歌不仅朗朗上口,容易被孩子们所接受,同时这样也能够引发孩子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儿歌是为孩子们写的歌,如果孩子们对旋律提不起兴趣,那么这些作品注定起不到应有的作用;而如果儿歌没有起到引导少年儿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核心目的,那也是毫无意义的。只有做到内外兼修,并反映当代少年儿童的情感、生活,这样的儿歌才能受人欢迎,流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