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生活报

  

关牧村 掌握头腔、胸腔共鸣 有助于开阔声音音域

发布日期:2018/6/26 14:43:18    
  

关牧村  掌握头腔、胸腔共鸣

有助于开阔声音音域

 

  关牧村,国家一级演员、著名女中音歌唱家,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她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就以《打起手鼓唱起歌》《祝酒歌》《吐鲁番的葡萄熟了》等歌曲唱红大江南北,她将西洋唱法与中国作品融合,将民族歌曲艺术化,艺术歌曲民族化。她极富特色的女中音浑厚而磁性,饱含深情的演唱风格也一直受到观众的喜爱,她一直坚持着贴近大众的艺术态度。

  关牧村的演唱除了注重声乐技巧,更追求内心情感的体现,她的歌曲焕发出艺术的灵气和感人的力量,这与她独有的嗓音和唱法,独有的个性特点,独到的艺术见解及优秀的艺术修养密不可分。

  在唱法上,在音色、声区方面的统一,还有宽广、柔和的音域,使得关牧村形成了以民族唱法为主,间接融合美声唱法和通俗唱法的演唱方式,为热爱音乐的学生以及歌唱者们提供了学习榜样,也成为我国声乐艺术发展事业上的借鉴和启迪。

对话关牧村

  记者:女中音在歌坛非常难得,是一种特殊的音色,有人用音域来界定女中音,有人说音色浑厚就好,如何界定一个好的女中音呢?为什么女中音这么难得呢?

  关牧村:音域是一方面,能够在这个音域演唱的人本来就不多,同时音色更重要,一个好的女中音,声音应该不仅宽厚,还要明亮,有金属的质感。有些声音虽然宽厚,但是不够明亮,演唱的时候如同囫囵吞枣,都听不清楚唱的是什么,这样的声音观众不容易接受。一个好的女高音,音质更像男高音。我在后台练声的时候,常常被误认为是男高音。另外,适合女中音演唱的作品很少也是一个原因。

  记者:您常常说施光南是您的贵人,为什么这样说?

  关牧村:施光南老师是我艺术生涯的良师益友,遇到他是我人生的一大幸事,是他给了我在舞台上大放光彩的机会。他当时立刻将自己写的很多歌给了我,这些歌原先并不是专门写给女中音的,像《月光下的凤尾竹》这首歌,原来是写给女高音的,女高音版本感觉更像“阳光下的凤尾竹”。女中音演唱的时候,我将声音拉开,速度降了一半,配合女中音的音质,傣族少女在月光下行走的深沉宁静的画面自然随着歌声浮现在听者面前。

  记者:您这一时期的歌有很多地方特色,有新疆的,有云南的,您唱歌之前去过这些地方吗?

  关牧村:很多地方都没有去过,但是间接看过很多资料,在音乐学院也欣赏了很多地方音乐,从中吸取了很多养分。

  记者:您当时成名之后又选择去中央音乐学院学习,沈湘老师从哪些方面提高了您的歌艺?

  关牧村:因为我的嗓音独特,沈湘老师也没有让我按照一般的美声方法训练,中低音区还是按照原来的练,而高音就着重练习如何打开头腔把声音提上去。通过这次进修,我对声音的控制更游刃有余了,以前我唱高音总有些紧张,进修之后高音不再是问题,中音部分我结合了头腔、胸腔等方法,更宽厚明亮。

  记者:您毕业之后的一些演唱遭到了观众的质疑?

  关牧村:毕业后我演唱了一些大作品,不过观众对我学院派的演唱不太能够接受,甚至有观众来信,要我坚持以前的演唱。我听取了观众的意见,不过我就将上学后学到的技巧也运用到歌唱中,比如《吐鲁番的葡萄熟了》,原来全都是“放”着唱,现在有些地方“放”,有些地方“收”,唱得更加细腻。

  记者:有人说您是新中国最早将美声融入民族唱法的歌唱家,是这样吗?

  关牧村:这我就不知道了,不过我刚开始将美声融入民族唱法的时候,这样唱的人应该很少,当时还引起过争论,不过我不管那么多,我只想歌唱好了,观众爱听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