韵味是民族声乐的灵魂! 构筑在曲艺、戏曲上的艺术大家让歌声插上了翅膀 | ||||
发布日期:2016/12/27 9:43:44 | ||||
韵味是民族声乐的灵魂! 构筑在曲艺、戏曲上的艺术大家 让歌声插上了翅膀 音乐是一种表达和激发情感的艺术,而音乐欣赏的过程也是情感体验和释放的过程。在诸多音乐艺术中,声乐艺术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表述衷肠,交流情感,并引起听众共鸣,恰如古人所言“一声唱到融神处,毛骨萧然六月寒”(【明】朱权《太和正音谱》),可见富于情感的歌声会产生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其动人之处便在于其韵味。 韵味一词,原本只用来评论诗词声韵意境,后来被大量地引用到了戏曲、音乐、舞蹈、美术、戏剧、影视等多种门类的艺术形式之中。声乐艺术的韵味,指的是歌唱者通过歌声把内心的情感和对生活的体验传达给听众,激起他们的情感共鸣,从而达成的一种心灵感应,这种心灵感应往往只能意会而不易言传。 声正言佳,其韵动人
民族声乐的“韵味美”是由声音、语言等多种因素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声、言、情只有相互协调、相辅相成,才能实现悦耳、传神、动情的“韵味之美”。 良好的声音训练是歌唱的前提,它包括呼吸、发声、共鸣三个部分的训练。其中,呼吸是声音的驱动力,气息冲击声带发出声音。声音经过共鸣腔体加以扩大和美化,从而形成动听的歌声。呼吸、发声和共鸣是同时发生的有机结合的统一体。同时,歌唱呼吸与生活中的呼吸不一样,它有意识、有目的、带有技巧性。因此歌唱艺术首先来源于呼吸的艺术,发声的核心是喉头的稳定和声道的建立。每个人的歌唱乐器有自己生理上的特点。要善于运用它,掌握适合自己嗓音条件的歌唱技术,形成自己特有的音质音色。共鸣是发声的延续,也是与发声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在发声的同时,打开共鸣腔体,让声音通过腔体形成共鸣,成为音色优美动听的歌声。 语言是歌唱的基础,歌唱是乐声和语言相结合的艺术。通过吐字咬字、发音发声与动听旋律相结合,可以塑造出深刻丰满的艺术形象、动人心弦的美妙旋律。我国传统声乐艺术中,对语言的要求是极高极严的。明朝的魏良辅在《曲律》一文中谈到:“曲有三绝,字清为一绝,腔纯为二绝,板正为三绝。”在这里把“字清”摆在首位,足见古人对于语言在歌唱中的地位的高度重视。咬字吐字贯穿于歌唱发声的始终,是一切发声技术技巧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歌唱中情感的抒发,内容的表现,以及韵味是否醇厚,演唱是否有感染力,都与语言息息相关。 “字清”,首先要求弄清字的声母、韵母;韵头、韵腹、韵尾,四声阴阳上去,五音、四呼,出声归韵、归韵收尾等方法。弄清字与声的关系,除了“字清”以外,歌唱中还要正确地运用语气、语势、语法、重读、轻声、变声、语调、衬字等语言表现手法,并把它们和歌唱发声正确地结合起来,把词意、句意和歌词的意义完整连贯地表达出来,以此来增强旋律的感染力。 明朝王骥德在《方诸馆曲律》一文中说到:“乐之匡格在曲,而色泽在唱”。这里所说的“色泽”即润色。这种润色和修饰,是对歌曲的二度创作,即通过演唱找出旋律的内在律动感和弦外之音,对歌曲的节奏、速度、力度乃至声腔,作出精准的修饰,将作者创作中蕴含的情感意境更加充分准确地诠释出来,如在声腔修饰方面,有声音色彩造型的变化、真假声的运用等;在节奏速度变换方面,有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催板撤板的运用等;在装饰方面,有连音、断音、跳音、倚音、上下滑音、擞音以及呼吸气口的安排等,这些修饰技巧的运用,让很多歌唱演员形成自己的韵味特点,让歌曲旋律层次更加丰富、更具感染力,从而提高了演唱效果。 歌唱艺术离不开感情的表达和意境的表现,这也是形成韵味的重要方面。清朝王德晖、徐沅徵在《顾误录·度曲八法》中指出:“曲有曲情,即曲中之情感也。解明情感,知其中人何如人,其词为何等语,设身处地,体会神情而发于声,自然悲者黯然魂销,欢者怡然自得,口吻齿颊之间,自有分别矣。”演唱者首先要对演唱作品的内容有详细的分析、全面的理解,并要身临其境,在此基础上,再对作品中的人物、环境进行设定。演唱者会先在头脑中勾画出作品呈现的画面,并通过对声音形象造型、色调明暗、风格意境进行设计,在演唱中把自己完全投入到设定的情感中去,并通过自己的演唱把自己脑海中的画面图景传达给听众,进而引起他们的联想和共鸣,使听众真正投入到歌唱的情景中,最后得到美的享受,这便是韵味的魅力所在。 口中有曲,心中亦有曲 韵味是歌曲旋律的灵魂,是歌唱者心灵的表现,曲由心而生。 《乐记》中载:“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如果仅限于对词曲的表层的演绎,那便会沦为“口中有曲、心内无曲,此谓无情之曲,与童蒙背书无异。纵今字正音和,终未能登峰造极。” 韵味虽然是各民族和各个时代的普遍要求,但从人们对韵味的具体要求来看,它有着强烈的民族性和时代性。自四十年代在延安掀起的秧歌运动,以及后来以新歌剧《白毛女》为主要代表的歌剧高潮,不仅繁荣了当时的民族音乐和中国歌剧创作,滋润和培养了一批民族声乐艺术家,更重要的是为我国当代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础。音乐创作的繁荣往往带来表演艺术创作的繁荣,王昆、李波、孟于、郭兰英等一批民族声乐家的充满民族韵味的歌声像插上翅膀从延安飞向各个解放区,他们的演唱艺术创造工艺是构筑在中国传统曲艺、戏曲、民歌基础之上的,他们的唱法对当代民族声乐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方面,我国现代民族声乐是建立在传统声乐基础之上的,无论是用声、用气、吐字、咬字,还是在声腔润饰和情感处理等方面,都受到了传统声乐艺术很深的影响。因此,向传统声乐艺术学习,是把握和运用韵味,增强歌唱魅力的最好方法和途径。对于从事民族声乐演唱和教学的青年一代,更应把传统民族声乐做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要积极向传统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艺术水平。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人们的欣赏习惯和审美要求也在变化,对韵味的要求也会相应有所改变。特别是在当代,由于信息发达,人们之间的交流越来越方便,因此,随着中国和国外文化的相互交融,必然对民族声乐的审美情趣产生重大影响。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地向世界上好的唱法学习,从而不断丰富和发展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 韵味是民族声乐艺术的灵魂。从事民族声乐的歌唱演员,应当在提高声乐技巧的同时,重视把握和运用韵味,以提高自己的演唱水平,真正实现技术与艺术的结合,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自己的演唱风格,演唱出更多受群众喜爱的优美有韵味的歌曲旋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