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厘头的画也能成为“好的艺术” | ||||
发布日期:2016/10/24 11:08:02 | ||||
打翻的颜料盘?稚拙的涂鸦?拼贴的碎片?很多观众直言欣赏不了吕佩尔兹的作品。可无论你爱或不爱,在世界艺坛上,吕佩尔兹是一个难以忽略的名字。 事实上,德国新表现主义都曾被冠以“坏的画”(bad painting),也有人认为这样的画“无厘头”。它们抛弃了既有的绘画形式与规范,非但没法予人赏心悦目之感,甚至以混乱的画面、粗糙的质感予人“丑陋”的印象。然而,“无厘头的画”可能同时是“好的艺术”(good art)。从德国新表现主义的一批优秀作品中,业内人士就跳脱表层观感读出了真挚的求索精神,读出了艺术家对民族历史和未来的严肃思考。 艺术进入现当代,某些评判艺术的标准早就发生了变化,甚至可以说发生了惊天大逆转。作品外观上有序的美感不那么重要,取而代之的,是对技法的革新、对传统审美观念的挑战。 以吕佩尔兹为代表的德国新表现主义画派,在其兴起的20世纪七八十年代,就因具备某种独创性而渐成当时欧洲艺术的主要形态。他们的很多作品不仅强调艺术家的自我表现,其画风也富有鲜明的德国民族个性,在画面中不断探寻绘画与本民族艺术、历史的关系,被艺评家解读为将社会问题的反思与批判转化为绘画的主题与想象。比如吕佩尔兹创作于1970年代初的“德国主题”系列作品,曾将军帽、钢盔、铲子、棋子等符号引入画面。有时在图像上嵌入的锯子、电线等元素,则为画面留下斑驳的痕迹,似乎象征着二战为德国留下的伤痕。 德国新表现主义画派甚至体现出某种饶有意味的悖反:一方面,它被寻常观众视为前卫、另类的代名词,另一方面,艺术史赋予它的革新意义很大程度来自它对传统具象绘画一以贯之的坚持。尽管吕佩尔兹或多或少受到过抽象艺术的影响,其作品中也有丰富的抽象因素,但整体呈现在画布上的,依旧更倾向于具象表现。这种坚持竟然成了一种抵抗。 有学者指出,若要理解这一点,需要回到艺术史当中。自1960年代开始,在西方艺坛先后占据主导地位的是来自美国的“抽象表现主义”、“波普艺术”、“极简主义”、“概念艺术”,它们近乎极端地脱离了架上绘画本身,在此背景下,具象绘画逐渐式微。 吕佩尔兹等德国新表现主义艺术家们对看似传统的具象绘画的回归,不是一种倒退,不一定意味着完全恢复古典大师的全套绘画。现代人的处境,需要用现代主义的方式来表现。他们广泛吸收了多种风格,包括前卫艺术的部分特质,用新的方式来激活架上绘画,所以才会看起来显得前卫。这一绘画流派的兴起再次证明了即使形式的语言已经走向极限,架上绘画在其内容以及精神范畴中上仍然具有可以延伸的空间,比如反思德国在战争中的角色、战后德国如何融入世界等议题都是德国新表现主义艺术家的常用母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