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生活报

  

艺术评奖要体现引领意识!

发布日期:2016/10/18 11:30:07    
  






第25届金鸡百花电影节奖项归属引争议


艺术评奖要体现引领意识!



    第25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暨第33届大众电影百花奖近日在唐山闭幕,共评选出最佳影片、最佳导演等八个奖项,结果公布后,有关本届百花奖在评奖程序上有失公正的话题在网上引起热议。近年来,对金鸡百花电影节的质疑声可谓不绝于耳。到底是坚守艺术的专业纯粹性,还是成全人气和话题性,艺术评奖正面临着严肃拷问。


奖项一出,争议四起


    本届百花奖因为演员奖项归属争议,被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尤其在最佳男主角的提名名单上,有冯小刚、黄渤、邓超同场竞争,冯绍峰的胜出多少有些让人难以信服。冯小刚不动声色地诠释了京城“老炮儿”的坚持,斩获去年金马奖最佳男主角奖;黄渤在《亲爱的》中的寻子之路可谓催人泪下;邓超则凭借《烈日灼心》拿下去年上海国际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有评论赞其“一个眼神就能透露出焦灼”。作品本身的戏剧张力固然决定着演员发挥的空间,可要拿冯绍峰在《狼图腾》中与小狼的亲密互动与前三位拼演技,总归差那么些火候。

    最佳男、女配角分别颁给李易峰和杨颖后,引发网络一片哗然,网友甚至称这是“颜值”打败了“演技”。李易峰在最佳男配角奖项上的对手不可谓不强。比如,陈晓在《智取威虎山》中突破形象,张译在《亲爱的》中饰演被拐儿童父亲的演技有口皆碑,段奕宏凭借《烈日灼心》摘得上海国际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夏雨在《寻龙诀》中饰演的大金牙,不仅被影迷称为最符合原著的角色,还获得了“谐星”的突破。相比这些生动的配角,李易峰在《老炮儿》中的表演虽然超出了偶像剧的水平,但与其他几位相比,依然显得火候尚浅。

    而在最佳女配角奖的角逐中,杨颖在姚晨、梁静等资深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同样引发争议无数。杨颖的演技一直饱受诟病,在此部影片中只是交出了及格答卷,尚不至于“最佳”,与其他入围者相比,仍存在很大差距。

    此番新生代演员因为人气摘得大奖,令很多人不能接受,认为奖项水分太大。有评论家表示,虽然百花奖代表观众的喜好,但也应该具有对奖项最起码的尊重,毕竟这个奖项的名称是最佳配角奖,而非最受欢迎人气奖。这种最佳应该颁给演技好的实力派。如果要给“鲜肉”“小花”们的人气给予鼓励,那么,颁发最受欢迎人气奖等其他奖项或许更为妥当。


勿忘初心,要为艺术说话


    创建于1962年的百花奖,其最大特色就是观众一人一票投出来的,因此又称观众奖。百花奖曾经有着最为广泛的群众基础,由当时发行量最大的《大众电影》杂志具体操作评选,每逢评奖时,印有选票的《大众电影》杂志便成了抢手货,1980年代观众会从杂志上小心翼翼地剪下选票,投出心中的好影片、好演员。百花奖正是因为充分体现了来自观众的声音,才红火了这么多年。

    在与有“专家奖”之称的金鸡奖合并后,金鸡百花电影节的评奖,很大程度地延续了百花奖的传统,比如依然在杂志上印选票,依然从观众中间挑选101名现场评委。在互联网时代,组委会也顺应时代潮流,开辟了网络投票渠道,据悉今年金鸡百花电影节网络渠道的投票达到2000余万票,再加上680余万纸质投票,在投票总量上,本届电影节创造了新高。金鸡百花电影节一度被视作“中国电影的奥斯卡”,而如今,有了号称千万级的投票人数,有了网络和现场的多个投票渠道,却把对电影艺术的严肃态度丢在了一旁。现在这种“实力派靠边、偶像派上前”的评奖趋势,着实让业界为专业奖项的影响力日渐式微捏把汗。

    一个专业奖项,不应本着平均主义,排排坐分果子,你拿了导演奖,我就要拿编剧奖,这个有了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就得给另一个。昔日有刘晓庆三次获得金鸡百花奖的“一枝独秀”,也有王心刚、姜文、张艺谋、李雪健,不论资深或新人的“百花齐放”。说到底,一个专业电影奖项的设立,终究是为了支持和引导电影的发展,而不是成为粉丝经济和资本游戏伤害电影的共谋。

    粉丝、人气不等于电影的一切。百花奖作为华语电影三大奖项之一,是中国电影最重要的奖项之一,首先应关注作品质量,对行业产生引导作用。电影奖评选机制要有说服力,获奖演员更应以演技说话,而非人气与颜值。如果评奖只是一味地看人气、看颜值,就可能会误入歧途,失去公信力,沦为“粉丝奖”、“流量奖”。

    在票房飙高、口碑式微的时代,电影产业的尊严与艺术高度,不能只依靠创作者的热情执着一方苦苦支撑,更需要专业人士的齐心协力、不改初心。电影评奖若缺乏为艺术说话的勇气,不评也罢。


找准定位,体现引领意识


    本届百花奖,选出来的演员都是这几年炙手可热的明星,这倒也无可厚非。百花奖是由观众评选而非专业的奖项,追随世俗观点,迎合大众审美情趣,也是题中之义。但作为评奖,还要体现出追求,体现出超越芸芸众生的一种引领意识。

    在这方面,有很多现成的经验可供借鉴,比如奥斯卡,虽然也每年都有争议,每年都有遗憾,在电影史上口碑上佳的《肖申克的救赎》,就曾一奖未得,但它基本上还是选出了当年度最优秀的电影,错过了《肖申克的救赎》,但它没有错过《阿甘正传》,没有错过李安。正因为这样,近百年历史的奥斯卡至今仍身居电影评奖的最顶端。

    金鸡百花电影节的奖项评选机制有待完善,找准定位很关键。世界上很多电影节都找到了自己的定位:美国电影金像奖、香港电影金像奖,是由各自国家和地区的电影人选出。戛纳、柏林、威尼斯等欧洲三大电影节,是专家评审从入围的全球电影中讨论选出,全世界电影人在此艺术殿堂上竞争。台湾电影金马奖,则是评审团从报名的华语电影中进行评判。此外,还有为数众多的传媒奖、城市影评人和行业奖。每年一度的上海国际电影节有一个单元,名为中国电影传媒关注单元,由八九十名媒体及影评人组成的评委,每一个奖项每一名评委的选择,都实名唱票选出,并且在电影频道中播放,这就保证了每一个评委既“爱惜羽毛”,又能很大程度上保证每一次选择能得以验证、监督。

    相比较而言,哪个热选哪个,哪个卖座选哪个,这当然也是一种标准,更要看到,好电影不是评出来的,而是口口相传出来的,是一帧帧画面拍出来的,是用匠心磨出来的,而不是靠吹肥皂泡吹出来的,在这一方面,中国电影还有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