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生活报

  

从钱币中探索丝路遗迹

发布日期:2016/10/17 12:00:47    
  

   近期,由中国钱币学会主办的“丝绸之路货币与贸易”学术研讨会在海上丝绸之路重镇、福建泉州举办。与会专家通过翔实、丰富的资料搜集和小心谨慎的考证、求索,描绘出我国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历史文化脉络以及中国钱币在对外贸易、经济金融活动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丝绸之路钱币受东西方两大钱币文化影响,呈现多元、融合的特点。丝绸之路是我国古代对外交往的重要陆上通道,丝绸之路钱币受沿线各种政治势力兴衰、丝绸之路本身发展以及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影响,表现为一定的阶段性。中国钱币博物馆研究信息部处长王永生提出,丝绸之路钱币发展历史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其一,西币东传,公元前4世纪至公元8世纪。随着亚历山大大帝的东征及希腊化影响,希腊钱币文化首先传入中亚地区。其二,东币西传,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8世纪。随着张骞出使西域及西域都护府的设立和有效管理,中国钱币文化传入中亚地区。其三,伊斯兰化,公元8世纪至14世纪。随着阿拉伯势力向外扩张及伊斯兰教东传,中亚地区自8世纪开启了伊斯兰进程,丝绸之路钱币文化最终被伊斯兰化,但仍保留浓郁的突厥化和波斯化特点。 

  福建、广东沿海多次出土西班牙银币,泉州自唐宋以来即为中国对菲律宾通航的重要港口。泉州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的陈鹏指出,20世纪60年代以来,福建、广东沿海一带多次出土16到18世纪西班牙银币,仅福建泉州地区就先后发现10多批,是目前国内发现西班牙银币最多的地方。泉州自唐宋以来即为中国对菲律宾通航的重要港口。输出品有备受菲国人民喜爱的陶瓷、丝绸织物、铜铁器、钱币等贸易货物,移居菲岛的泉州华侨促进了当地经济的繁荣和科技文化交流,为长达250年的中国——马尼拉——拉丁美洲大帆船贸易奠定坚实基础。 

    福建师大社会历史学院徐心希表示,宋代海上丝绸之路贸易已经达到巅峰状态,由于海上贸易大量吸纳了宋钱,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了当时“钱荒”、即铜钱短缺的内在原因。从广义上说,宋代铸钱支撑了东亚、东南亚各国乃至更多国家的经济。由于海上贸易拓展迅速,沿线各国为贸易需求而吸纳了大量宋钱,其数量可达数千万贯,造成国内铜钱缺乏。朝廷因此不断调整铸币策略,多设钱监,例如建州丰国监。该钱监在近200年间,制作了数千万枚铜钱投入市场。由于朝廷加大铸币量与投放量,缓解了钱荒的负面影响,效果显著。流向海外的巨额铜钱支撑了海上贸易体系,保证了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并带动了福建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