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金融热 筑牢防火墙 | ||||
发布日期:2016/9/19 9:45:38 | ||||
明星入股公司被高溢价收购、保底发行大行其道、电影票房搭上金融游戏……一段时间以来,影视行业诸如此类的现象引发不少担忧。现象的背后,是包含影视行业在内的文化产业与金融资本日益亲密的接触。 近年来,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一体两翼,推动文化传媒领域的产品创新、业态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整合汇流。但任何创新都可能存在风险。风险联动和风险外溢,是目前文化传媒领域创新不能回避的问题。各类型的金融资本在不同阶段以不同形态介入,以各自的杠杆效应和风险收益偏好特征,对文化传媒领域的资源流向与配置模式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善用者可以在短期内实现巨额财富积累,但少数成功者的示范效应则在经济下行大背景下吸引更多业外资本盲目流入,进而抬升行业估值泡沫与运营风险。 以IP运作为例。过去一年多来,既有《港囧》《美人鱼》等影片借力文化金融创新,以“IP运营+股权投资+二级市场股权溢价”模式,最大化撬动各种IP的内在价值,从而创下票房收入+资本回报的双重神话;也有快鹿集团因《叶问3》票房造假行为曝光,引发风险链条多米诺骨牌式倒塌的悲剧。文化传媒产品在市场价值的实现上存在较大不确定性,不同IP之间的协同和接力式可持续发展,既需要具备战略眼光的顶层设计,也需要运营方面落实到位的精细化操作,一招不慎则可能满盘皆输。2015年以来IP并购如火如荼,价格水涨船高,有效生命周期却越来越短,在资本的逐利冲动下复合运作、过度开发,为产业生态的健康发展埋下隐患。 由于文化传媒产品在凝心聚力、联结中外方面的独特作用,以及众筹等新型融资模式在本领域的广泛使用,相关风险外溢也更加明显,呼唤从宏观监管到微观运营的全面创新风险管理意识。 就宏观层面而言,要完善风险防控体系,以主动性监管牵引创新方向,以包容性监管促发创新活力,以合规性监管守住风险底线;就微观层面而言,需要系统盘点创新过程中潜在的内生性及外源性风险源头,厘清各类风险之间的内在关联与生发传导路径,既要对各类风险分类识别并依据其爆发可能、影响力、破坏性和传导性进行排序,同时又要着眼综合性风险预警体系和风险评估模型,构建风险隔离的“防火墙”。 在创新风险的管理中,金融是把双刃剑。金融的核心本质就是通过风险定价体系引导社会资源流向,优化资源配置,某些金融手段可以对冲其他领域的创新风险,同时又可能因其杠杆效应和对冲机制带来风险叠加与交叉感染。如何善用金融创新,为当下的文化传媒创新和发展注入更多资本动能,仍需深思。(作者陈端 中央财经大学教师、《中国传媒投资发展报告》(2016)总报告作者) |